<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全校同学都能了解地震减灾相关知识,扩大本次活动的推广范围。四年组各班选出了地震知识讲解员,分别负责讲解本班完成的作品。在白月主席和叶丹老师的指导下提高了讲解员的讲解能力。</p> 地球内部结构 <p class="ql-block">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指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破坏力。</p> 地震断层 <p class="ql-block"> 地震断层,沿控制地震的先存断层上产生错动,其展布、产状和位移性质与活动断裂带相一致,成为活动断裂带的直接表现一般7级以上地震都伴有明显的地震断层,个别6级以上(或震源较浅)的地震也出现有地震断层。近代大地震造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带。又称地震断裂。纵向沿地震断层带分布的明显的地质地貌标志有地震断层陡坎(新层崖)、槽沟、鼓包、水塘、堰塞湖、山脊及水系(冲沟)错开、滑坡、崖崩、古树错开及倾斜,以及构筑物的错开等。垂向最常见的现象是崩积楔,即当地震断层形成後,断层陡坎上部破碎岩块受重力作用快速堆积在断层陡坎之下,形成的楔形碎眉岩块堆积。</p> 等震线 <p class="ql-block"> 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p> 构造地震 <p class="ql-block"> 构造地震亦称“断层地震”。地震的一种,由</p><p class="ql-block">地壳(或岩石圈,少数发生在地壳以下的</p><p class="ql-block">岩石圈上地幔部位)发生断层而引起。地</p><p class="ql-block">壳(或岩石圈)在构造运动中发生形变,</p><p class="ql-block">当变形超出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发</p><p class="ql-block">生断裂,在构造运动中长期积累的能量迅</p><p class="ql-block">速释放,造成岩石振动,从而形成地震。</p><p class="ql-block">波及范围大,破坏性很大。世界上90%以</p><p class="ql-block">上的地震、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p><p class="ql-block">造地震。已记录到的最大构造地震震级为</p><p class="ql-block">8.9级(智利,1960年5月22日)。</p> 地形变 <p class="ql-block"> 地形变是指地壳变形。地形变包括地面高程变化及地形地貌变化等。地形变与地震有关,地下断层的活动是大多数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大地形变测量能够监视地壳及断层的活动,配合其他方法,就有可能准确地判定断层活动的状态,沿着这个思路,大地形变测量能为地震综合预报提供极其有用的判断依据。</p> 地震能量来源 <p class="ql-block"> 地震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以及地球求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同时进行,共同改变地表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某一作用占优势。总的来说,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p> 中国地震灾害分布 <p class="ql-block"> 中国地震灾害分布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一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我国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1.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2.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3.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4.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一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5.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p> 六大板块和火山地震带分布 <p class="ql-block"> 六大板块和火山地震带分布。火山地震带,指的是常发生火山地震的地方。世界上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洋脊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是成为火山、地震活动的多发地区。其中,前两个地震带共占全球地震的95%。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分别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所以,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p> 各类型地震发生比例 <p class="ql-block"> 地震可分为人工地震(诱发地震)和天然地震。天然地震又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撞击地震三大类。地球上发生次数最多、破坏性最大的地震是构造地震。</p><p class="ql-block">1、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引起房摇山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发生的90%以上。</p><p class="ql-block">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喷发而引起局部地区的震动,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4%。</p><p class="ql-block">3、陷落地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发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面)等。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3%。</p><p class="ql-block">4、诱发地震。诱发地震是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震动;在深水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约占3%</p> 震源震中 <p class="ql-block"> 地球上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特殊部位,我们把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作震源。理论上常将震源看成一个点,而实际上它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一个区域。</p><p class="ql-block">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与震源的概念相类似,实际上的震中也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p><p class="ql-block">将震源看作一个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震可以发生在地表以下几公里至数百公里,而绝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深度都是几十公里。根据震源深度,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们个个求知若喝、专心致志,无不体现了对地震科普知识的浓浓的兴趣,更看到他们用心讲解服务的爱心与成长。学校授予优秀讲解员称号并颁发奖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