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州与荆楚 洛 阴

朝霞雄鹰

一府十县控崤函,<br> 天府古国米粮川。<br> 最是沙苑校射时,<br> 成就汉家统江山。<br> 一首《题同州》,以点带面地娓道了古老同州的作用与壮观。这是因为人们都知道,如今的大荔,过去很长一段都叫同州府。管辖范围北边远到铜川耀县、陕北黄龙,西达三原泾阳,南止商洛,东界甚至曾跃过黄河到达永济、运城一带。就是最背的时候,也管辖“二华关大水,三城朝合阳”的一府十县。那真叫个辉煌!<br> 但是,同州这个称呼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叫同州呢?为什么又能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战国七雄”最强之国----楚国,扯上缘源呢?<br> 人们普遍认可的解释有三:一是县南九龙庙有九泉同归一池;二是泾河和沣河在此一同汇归渭河;三是古同国所在地。第一种说法九泉同归似乎有些道理,但难免有些小家子气。第二种说法更为离谱,泾河与沣水据此八么十丈老远,怎么会在此地共同归渭呢!<br> 其实第三种说法是颇有道理的<br>因为在周朝初年,同国是由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分封且仅有的两个异性王公国之一,是与周王室、齐国三足鼎立“齐”肩“同”心治理天下、共同“教卿化氓”的公国。首任国公鬻熊,是被武王父亲、周朝开拓奠基者---周文王姬发称为老师的人。据资料分析,在周文王心里、鬻熊是与亚父姜子牙齐肩、甚至超过姜子牙的“圣”“师”。<div> 鬻熊、芈姓,原是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曾任商纣王的散大夫(相当于现在国务院主管外交、文化等方面副总理)。每年春天都要来周地捡点“用”的“口”。“用”,在甲骨文中,成两手抱拳施礼祭拜之状,就是以“活羌”(主要是通过战争、或专项行动,捕捉的包括关中在内、黄河以西部落的首领等健壮的男人和女人)祭祀商朝祖先和神灵。所谓“口”,就是这些“活姜”的数量和质量及等级(相当于现代沙苑地区的“看牙口”)。周,就是“用”与“口”的结合,就是专门为商王用鲜活祭奠先祖与神灵而提供高质量、大数量羌人的地方部落。后来鬻熊因和国宰比干、东伯侯等联名上书反对商王实施炮烙、活祭等酷刑而获罪,在等待处斩时逃回先祖颛顼故地商颜(今大荔洛左)荆山(今陕西沙苑)交界的洛台(古城约在今沙苑官池附近)一带,悉心研究黄洛文化精髓――洛书中的“易卦”,深受文王姬昌及其众子姬发等的尊敬与爱戴,被尊为“圣”“师”,</div> 文王接触洛书易卦之后,懂得了顺天应地惜人的理念,对内励精图治、教民向善、人相以礼,对外和睦诸侯、友好相待。一时间周在各诸侯国中名声鹊起,纷纷归顺朝贡。商的部落虞国和芮国,为边疆田土而争执,久而不决,就让周来评判;商颜的翟国、白狄等部落纷纷归顺。加之洛西、荆山一带土地平坦、壤土肥沃,且连年风调雨顺,农作丰收,被誉称“天府”等等,自然而然的引起了纣王帝辛的不满和猜忌。姬昌也被无缘无故地冤拘七年,甚至差点死在狱中。后来在鬻熊等的策划下,以牺牲大儿子伯邑考、给纣王及亲信送去大量美女珠宝为代价、并许诺将天府洛西贡奉商王后,才回归西岐。于是文王姬昌按照鬻熊策划,在吕尚姜子牙的协助下,经过文武两代的努力,终于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姜尚被拜为亚父、封为齐国公、国号齐(在今山东临淄一带)。鬻熊被拜为“圣”“师”、封为同国公、国号同、国城高阳(在今沙苑地区),并将“圃”(在今沙苑中西部,原为文王射猎演逸之处)一并赏给。治辖范围约在今陕西关中东部以沙苑为中心的原商颜荆山的洛水下游、和渭水以北、泾河以东洛西地区。<br> 周武王过世后,鬻熊及家族利用“同国”优势,和众多公卿一起,力挺武王姬发与姜子牙的女儿“邑姜”的儿子姬诵(即后来的周成王)继位,且因鬻熊等“好为人师”、功高盖主,自然引起“觊觎鼎皿”已久的武王弟弟、摄政王周公旦的不满和猜忌。《诗经》“鬻王诵力,旦嫉衡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前1043年,负责监管商朝遗老遗少的蔡叔与管叔,也因不满周公旦独断专横,联合商后裔武庚发动叛乱(即著名的“三监之乱”)。周公旦力主假王命武力征讨,鬻熊等人却以“易像震巽”“燮平懿微”为由,主张“化文内省”,消隔除阂,更加得罪了周公,埋下祸患。“三监暴乱”被平定之后,鬻熊及儿子等被冤判有染。鬻熊的儿子察觉后,就趁周公旦尚在征讨东夷,举族翻越秦岭向南逃亡。先到商洛、安康一带,再通过汉江、随枣通道等山川,流亡到长江流域自建公国。<br> 为纪念故乡荆山,取国名为荆楚,后改为楚,就是后来“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最早称王的楚国。因鬻熊及公族都是商周时期、专门在“圃”饲养九牢“牺牲”之三“羊”(猪龙是天养为首、牛帝是地养为次)的部落,按照当时以职业、地域确定姓氏的规定,就以羊叫声“咩”的同音“芈”为姓,是为芈姓熊氏。熊是楚王专用的氏,只当了王,才能以熊为氏。因先秦时代,对于男子只称其氏而不言其姓。所以,人们或称楚王为熊*熊**,或干脆去掉其氏“熊”字而只呼其名。如著名的楚庄王,就是芈姓、熊氏、名旅,就称其熊旅,其父穆王在世时,人们就称其为公子旅,而一律不称芈旅。当然楚王在以熊为氏的同时,还是以芈为姓。其他公族也一样,在以芈为姓的同时,各自也有自己族氏,如屈原,就在以芈为姓的同时,有自己的族氏称呼---屈屈,而不是芈原。他在其自传诗《离骚》中、就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等诗句,承认其先祖是颛顼、家族来自荆山的高阳城。 而同国其他未来得及逃走的人,则“受坐”后被降为伯国,被迫强迁到洛水北岸的漆河流域(今大荔埝桥及东七西部)、蒲城荆窑及渭北一带(洛河流域的伍姓及伍家等大都与鬻熊芈姓有关),国城就在现大荔的同里村。洛阴(沙苑)一带的“圃”则被收为王室幾田。<br> 公元前721年,原生活在洛河上游洛川一带的大荔戎族,顺洛河而下,一举灭掉同国,在今朝邑紫阳一带“临芮而居”临洛而王城。<br> 公元537年沙苑之战后,宇文泰逐步掌握了西魏政权,开始实施其“罢战、养民、强军、富国”的建国理念。“治国先理畿”在治理关中时,为表达他希冀“上下同心、四海同一、与天同寿”的建国方略(可能也有“与王同治”“如同王者”的意思),乃以古同国为幾,在刺史元燮于公元501年将原华州府衙(即原来的冯翊郡,约在今汉村李家堡)从李润堡移到华阴县(县衙在今东长到县城一带)、州县同城的基础上,于西魏废帝(元钦)三年(公元554年),改华州为同州。改任原华州刺史贺兰祥为同州刺史,将城池范围扩大为北到东长附近的山中、南至洛河河岸、西到东七铁门、东到陵草。并先后在今东长一带建设了同州宫等建筑群、在沙苑兴盛堡(今王马村)一带设立白水行营(军事帅帐)等。后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等帝王都生于同州,并以同州为据,治理关中、统一全国,结束了自汉以后几百年的灭族战乱,成就了频临灭绝的中华文明。周武帝宇文邕曾就同州赋诗一首:<br> 同州歌<br> 文王熊师肩同廓,旦公圣妒强楚国。<br> 双关钥锁三河襟,一脉白王四海握。<br> 檐架雏鸡唱黎曙,河泥蝣蚖吞蛟恶。<br> 白水汗血槽奴歧,商颜王罴大风歌。<br> 自此以后,同州这一府名,就如镶嵌在黄、渭、洛三河之州上的璀璨之珠,开始在中华文明史中熠熠生辉。<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