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素有“吉林小江南”美誉的集安,是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古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朝鲜族画家李奉春就出生在这里。他参过军当过宣传干事,放过电影画过电影海报,起步学的是油画、水彩画,2000年后改学国画,画家乡风景、画身边人和事,画朝鲜族风土人情,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李奉春笔下的朝鲜族生活,带着泥土的芳香,还原了民族本色,为大美集安增添了一张靓丽名片。</p> <p class="ql-block">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虽然立春已过,鸭绿江河谷地带却还是一片白茫茫的冰天雪地,这个季节往地里送粪是朝鲜族人主要的活计。朝鲜族妇女抓春季备耕不比男人差,她们把去年攒的粪堆刨开,在牛爬犁上放一个用细柳条编成的大土筐,装满粪也有四五百斤,刨粪、装筐、送粪、卸粪都是又赃又累的体力活,朝鲜族的妇女可不管那一套,干农活确是一把好手,她们抡起镐头就刨,赶上牛爬犁就走,乡间的路冰天雪地的,高岗下坡弯弯曲曲、坑坑洼洼,早晨,头一天化的雪冻成冰,路上光溜溜的,牛爬犁上去直打滑,人仰牛翻是经常的事。现在农家肥已经没有人在积造了,农药化肥种出的农作物虽然很高产,但质量却是大打折扣,我们再也吃不到带有粪香味道的绿色食品了。</p> <p class="ql-block"> 推碾子、磨豆腐这可是朝鲜族妇女常干的活计,男人一般是不伸手的。记得早年间,村里有一间泥土茅草搭建的碾棚,棚里是全村人都用的大碾子,和小山村的年龄差不多,这个碾子超大,碾盘有两铺炕那么大,碾轱辘就像拖拉机的轮子。每到推碾子的时候,朝鲜族妇女就在碾框子套上牛,人就在随着转动的碾轱辘后面筛面、打撮子、扫碾子,累了就坐在碾盘上休息一会儿,给小孩喂喂奶。村子里推大碾子一般是在腊月,朝鲜族男人是不屑干这活的,那个大碾子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至今我还能闻到碾盘上石头星子的味道。</p><p class="ql-block">相对于大碾子,朝鲜族手摇小磨就简单和方便多了,推水磨、磨豆腐,这样的小活都是用这个小磨完成的,现在的朝鲜族村落还在用这个小磨。</p> <p class="ql-block"> “背架子”是朝鲜族民间传统搬运工具,多用于山间坡路及田间稻秧运输等,是朝鲜族农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劳动工具,具有携带方便、省力、装载灵活等特点,也是朝鲜族妇女的好帮手。“背架舞”因男子身背木架欢乐起舞而得名,“背架子跑”亦是朝鲜族传统运动项目。</p> <p class="ql-block"> “吃顶水的民族”,作为朝鲜族民族地域的一种风情非常有特色。女人用坛罐顶水,就是用毛巾拧一下,盘在头上,上面再放上水罐就可以了。传说从前有个大财主霸占了土地,江河发大水,稻田被冲毁,乡亲们齐心协力,据理力争,向财主讨回了交纳的水钱,财主记恨在心,伺机报复。这一年,男人们被国王召集修宫殿去了,老财主认为妇女脖子软,想趁机报复。妇女们为了证明她们的脖子是硬的,在去河边取水时路过财主家的门口,都把盛满水的水罐放在头上顶着,挺直脖梗儿,财主见状,不敢欺侮她们。从此,“吃顶水”的习俗,就成了朝鲜族妇女机智勇敢、忠贞不屈的象征了。实际上,“吃顶水”反映朝鲜族人喜清洁的特点,水罐顶在头顶上,可以避免路上的尘土落入罐中。头顶搬运,是朝鲜族妇女的一种独特的劳动习惯,不论是水罐、粮袋、包袱,还是其它什么东西,她们都不用肩挑、背扛或手提,而是放在头上顶着,行走自如。</p> <p class="ql-block"> 朝鲜族能歌善舞,热情似火,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朝鲜族歌舞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几个人或一群人到了一块儿,说唱就唱,说跳就跳,而且很快就成了一台歌舞,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唤起周围人的共鸣,使人们都卷进它的旋律中去。扁鼓原为朝鲜族古老的打击乐器,后发展成为男女舞者胸前系鼓而舞的舞蹈,扁鼓舞不仅能表现朝鲜族妇女细腻的内在感情,还可以表现男性爽朗乐观的性格特征,伴随着激动人心的鼓声,给人以欢快、热烈而跃动的情绪感受。“鼓点敲出丰收景”,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快乐都是扁鼓表现的内容,“农夫节”和“丰收祭”已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撰文/文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