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傅雷家书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教育宝典”曾经十几年前已读过。只是囫囵吞枣,不然怎会对内容没有任何记忆,当然我对很多书也都是没有什么记忆的。所以,拿笔去写下读后感是一件不错的决定。</p> <p class="ql-block">最近读书涉猎围绕专业类,很是突然接到好友电话,要操持一个“读书会”邀我入会,虽然无会费、文凭、年龄要求,还是想推脱,无心牵涉其他精力,还是依旧几番推迟没有效果。我又答应了她,谁让情面难推。很快拉我进会,场面太大了,四人小组,还是常玩的几个人。不管咋的,既然答应了,咱就做,正好,如傅雷常催傅聪写信一般,整理自己的思路,提高自己的文笔。</p> <p class="ql-block">池州的这本《傅雷家書》是在女儿比较小一点的时候时候买给她的,她可能也就看了两页,我翻了十几页,后面就边工作边听喜马拉雅。听完一遍我又拿书看。因为听的感受与读的感受真的不一样。现在我就读后感受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重新选择它,因为我希望这种家喻户晓的书后感能与朋友有更多的同频率。也希望能学习一下教育经。读到后面完全觉得是作为傅雷的孩子一般在听长者、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他在教一个艺术家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打理好生活、爱情,与工作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傅雷的形象是一位有着家暴、背叛妻子的翻译家。而这个形象是我读完书想进一步了解百度后的名词。</p><p class="ql-block">书中的父亲慈爱、严格、博学多闻有着天下父母都有对留学海外孩子无比牵挂与思念的情感,也有很多父母没有的态度把孩子当作知己一般交流音乐、艺术。这种感情从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本书的第一篇,也就是傅聪五四年去波兰留学开始,到1966年傅雷夫妇自缢身亡结束。</p><p class="ql-block">信中从关心初到波兰儿子的饮食起居,经济是否拮据,如何节约开支到稳定后傅聪的如何少接活动多发展专业,再到儿子有了妻子后对小家庭如何管理的引导,对她们的关爱,有了孙子的欢喜、最后到他们的遗言…..</p><p class="ql-block">时代也从书信到了电话再到了网络。</p> <p class="ql-block">傅聪受到的家庭的教育是爱国、爱事业,留学生活在时代背景下是无比珍贵。让从事艺术事业的人要纯粹,学会摆脱社交活动、人情世故专注于自己的精进。不被短暂的繁华包围。时时提醒他金钱的诱惑会使人迷茫,要平衡好工作、生活、情感。要学会合理消费。更要时时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文化。傅雷会为孩子学习提供各类资料,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在自己大量工作、经济压力下,熬夜给孩子翻译资料。母亲四处寻找合适的采购物资多次奔走邮局,父母天天盼着游子的信件….那个时代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特殊时期,能送孩子出国,培养一个艺术人才是非常困难的。在为人父母的身份上傅雷先生、朱梅馥女士为大儿子傅聪尽职尽责。是值得我去学习。同样从事绘画事业的我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在两位对儿子教诲中得到答案。合理安排时间、调整自己的状态。在生活中学会安排金钱、学习、情感。</p> <p class="ql-block">温故知新,读了三遍。这本貌似易讀的書實實在在的讓我开卷有益。一个国家需要有正确的文化引导、我们为人从小就开始学习,而我们真正要学会的是做什么样的人,学习我们希望遇见一个好老师,家庭父母的角色更是重要。我为人子也为人母。这是我重新感悟的一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