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参事为陈默长篇小说《天槐》作序

陈默

<p class="ql-block">  国务院参事忽培元为陈默长篇小说《天槐》作序</p><p class="ql-block"> 序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天槐》这本小说再版稿是原群先生转给我的,他是作者陈默(原桂枝)的亲弟弟。我认真读了。读后感觉这不单单是一本歌唱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书,更是一幅画卷。她展开了新中国六十年风起云涌的历程,记载了人民当家做主后的一段段让人激动、让人流泪、让人感慨、让人思索的往事。 </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我认为可称为“人性历史”小说,用人性写作解读历史,这是作者陈默的独特之笔。</p><p class="ql-block"> 这里首先要谈的是作家的立场,所谓立场也就是一个作家的思想,任何思想的形成无不与他的家庭社会环境息息相关。陈默出生在太行山上的一个小山村,那是一个革命老区,也是她的创作背景地。她的家庭是一个红色的家庭,父亲是一个老共产党员,母亲是一个简朴厚道的庄稼人,还有天槐村的人,是一个红色传统的群体。他们对共产党的热爱是刻骨铭心亘古不变的。</p><p class="ql-block"> 原群先生告诉我, 他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旧社会哪有咱穷人的天,共产党来了才有咱的天。”如今他的父母已经下世,他最近回了一趟老家,他的九十四岁的姨妈说:“孩呀,千万记住,咱是咋翻过身来的,是共产党,告诉你们的儿孙,谁要敢反对共产党就不是我们老原家的人!” </p><p class="ql-block"> 陈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形成她的世界观的。她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她的父老乡亲,她深厚浓重的情感跃然纸上。 </p><p class="ql-block"> 一个作家自然是讲故事的高手,陈默的故事讲的很好,之所以好就在于她写的故事都来源于真实。她在后记里写道:在我动笔之前我那可亲可敬的母亲还在,我作品中的很多故事、歌谣都是从她那里得来的,还有我九十岁的姨妈,还有我的乡亲们,她们的经历是这本书的基石。在写作中我曾多次想采用我想象出来的故事,可几次反复都不如他们说的贴切。如果说这个书是一间小房,那么是我的母亲,我的姨妈,我的乡亲们给我搬来了一块块砖头,我只是把它垒起来,然后再糊上泥立起来、光亮起来。” </p><p class="ql-block"> 她的这本书是以真实事实为依据的,是一个红色山村的故事,也是我们中国农民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通过一个个故事,陈默给我们传递的是两个大信息,一个是人性的光芒,一个是党性的光芒。 </p><p class="ql-block"> 书中的主人翁槐花收养了一个地主的儿子,一个国民党的儿子,在她的眼里他们没有身份,他们只是两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她自己就是要承担起母亲的责任,让他们生活在充满母爱的怀抱里无忧无虑的长大。她让别人的孩子吃自己的奶,让自己的孩子吃羊奶;在生、死关头,她让别人的孩子逃生,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敌人的枪口下;三年自然灾害她给别人的孩子偏吃,亏自己的孩子;文化革命他让自己的孩子顶替,去游街、批斗;她让别人的孩子上大学,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这一切为什么呢?槐花说:“因为你有娘在跟前再委屈也不委屈。他们没亲爹亲娘在跟前不委屈也感觉委屈。”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把人间大爱演绎得是惊天动地。 </p><p class="ql-block"> 天槐村这个“真良心”村,还演绎着一群善良的人,他们互相传递着爱走过苦难走向未来。男主人公辛泰豪奉养着他认下的娘,梁义支部书记收养烈士的孙子。 </p><p class="ql-block"> 大地主辛和、国民党员童益根,土匪的夫人杏花他们也很善、很仁义。</p><p class="ql-block"> 有一句古话说的好:“心平能过海!”就是在那疾风暴雨的年代,很多这样的善人都被善良的贫下中农保护下来了。当然也有误杀的,大多是人性的恶果。像书中的辛泰槐,他是我们新社会的恶棍,他把运动当做他兴风作浪的机会,他因为扳跌扳不过辛和,就要治他于死地,他本“恶”运动让他更疯狂,正如他自己唱的:“解放初期我当民兵,想捞个媳妇没捞成。镇压反革命我当先锋,我差点打死小家宁,统购统销我报谎情,全村人饿得可不轻,大跃进我跟着刮大风,土坷垃撮来用秤称。灾难年我趁机往上升,我害死了梁奶奶罪非轻。” </p><p class="ql-block"> 河南省作协主席李佩甫说:“这部小说,是一部跨时代的大作,它让我们对社会生活的现实有了重新认识的可能,让我们对社会生活政治有了重新解读的可能。天槐成功的塑造了两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一个是槐花,一个是辛泰槐,尤其是辛泰槐这个人物的塑造,非常的成功。这样一个流氓无产阶级的形象,他体现了人性之恶,这个人物的塑造,给中国文化历史增添了一笔很浓重的色彩,也是中国文化长廊里的典型人物形象,值得大家好好研究和发掘。”</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里冷子兴说:大仁的人治天下,大恶的人则乱天下。“善”就象一把糖加在苦难中,那么就是苦中有甜了。那么相对就是恶了,“恶”如砒霜,加在苦难中就会毒死人了。无论新社会旧社会“善”“恶”都是存在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兴于“善、恶”灭与“善、恶”! </p><p class="ql-block"> 贯穿整个书的还有党性的光芒。 陈默在这里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最基层的党支部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天槐村党支部有胆大沉稳为革命牺牲了自己儿子,收养了革命烈士后代对党无限忠诚的支部书记梁义、有十几岁就参加革命的美丽漂亮的妇救主任甄槐花、有年轻率直的民兵副连长梁天静。他们和共和国一道走来,他们上为党的千秋大业,下为村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跟风不盲目,扛着党的红旗揣着良心,不为名利,实事求是,赢得了民心。 </p><p class="ql-block"> 打恶霸斗地主时他们冒着风险救下了开明绅士,我大地主辛和,就像书中梁义的老伴说的“你们要是把辛和毙了,不光是毁了咱良心村的名声,这个帐还会记在共产党人的身上。毁了共产党清名。” </p><p class="ql-block"> 统购统销,他们带领大家交了公粮交余粮,又带领大家挖煤换粮,让大家过年吃上饺子。憨妞娘说:“我说咱共产党不会让咱们过不去年,看看应了吧,咱们过年分白面了,还分了钱,不愁了吧。”</p><p class="ql-block"> 大跃进他们不弄虚作假,他们找铁矿,建成了真正能炼铁的小高炉。 </p><p class="ql-block"> 三年自然灾害,他们顶住浮夸风,割干旱死的玉米种红萝卜救了全村人,也救了邻村人。</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他们挖出了真正的阶级敌人,保护了革命干部和革命后代。 </p><p class="ql-block"> 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们把党看成是自家的党,把群众看成是自家的人。书中的二号人物辛泰豪说:“共产党是我们自己的党,毛主席是我们的当家人,我们可不能钻尖耍滑糊弄我们的党,我们的当家人!”</p><p class="ql-block"> 辛泰豪是一个地委副书记,反右斗争中,为了保住修电站的工程师,为了凑够上级的右派数字,他抓了一顶右派帽子给自己戴在头上。他说:“敞胸怀把风雨抱揽,莫道天下不安!”他还说:“想起为革命牺牲的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我心跳我脸红,我就给自己说,他们为革命把命都丢了,咱丢了这个乌纱帽算啥。” 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p><p class="ql-block"> 回顾我们新中国的政策和路线不能说不是正确的必要的,而有些干部为了头顶上的帽子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更有甚者搞数字游戏。三年自然灾害某些地方假政绩假数字掩盖的是饿殍遍地,我们不能不触目惊心!</p><p class="ql-block"> 民兵连长辛泰槐,区长朱谢峰就是党内的踢套分子。他用党的名义害党!用人民的名义害人民!如果我们共产党像一部奔驰在大路上的马车,那么他们这些人就应该叫踢套分子。如果政权掌握在他们手里这辆马车还能跑吗?!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向天槐村的党支部,我们的党员都像梁天平、辛泰豪、山花、甄忠诚,我们共产党的基业何愁不千秋万代。 </p><p class="ql-block"> 辛泰豪说:“如果每一个执行者都能无私无畏,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自己的得失、荣辱,不在乎头上的帽子,那老百姓就永远过上了安生的日子了。”所以,从党建这方面看,这也是一本好书。</p><p class="ql-block"> 一个政党是一个个党员组成的,他们的行为好坏都记在了他们的账上,也记在了政党的帐上!</p><p class="ql-block"> 《天槐》用一个动人的故事,宣扬我们共产党人的初衷,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照耀和抚慰人们的心灵,从而提高和净化人们的精神境界,让我们的人格更完美,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晰。</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任何人也不能磨灭的,《天槐》 带着我们回头看看,用小说的魅力让我们不忘初心,让我们的步伐更坚定! </p><p class="ql-block"> 国务院参事忽培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7年12月22日</p> <p class="ql-block">天槐村鸟的天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陈默和中宣部退休干部游青天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