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通用航空 通航发展 安全认知</span></p> <p class="ql-block">近日,读到原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李健接受“中经网”记者的访谈。中国航空学会官网也做了系列发布。读他的高见,深受启发和感动。他说:<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不能因“安全”认知的偏差,制约了航空“兴国”的发展前景。</span>堪称名句,足可传世。此文是我的研读心得,绝大部分是李局的原话;即便不是,我也负责任地忠于他要表达的本意。只是这样一整理,更觉他的高见之高,也更便于大家提升认知。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众人拾柴,薪火燎原,让中国极欠发达的通航真正热起来。万机翱翔,蓝天盛会,这本该是一个大国、强国应有的气象啊!</p> <p class="ql-block"><b>李健是业界名人。飞过初教六、运五、A330、波音747等多种机型,安全飞行超15000小时,是国家一级飞行员,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民航劳模称号和总局飞行安全金质奖章,先后在中国北方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等任职,2007年-2020年任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其职业生涯与我国民航发展紧紧相连,任职第13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多次提交有关航空发展的重要提案,呼吁加强我国通航发展,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他在接受采访时,侃侃而谈,涉及不少方面,尽为真知灼见,引起广泛关注。其中谈到“安全”问题,甚为恳切。他说:一直以来,我从事的所有岗位都是和航空安全密切相关。作为飞行员,没有安全不行;不论从基层还是到公司,抓生产经营的同时绝不能丢掉安全;到民航局之后,又一直在分管安全。所以我大半生的经历,对于“航空安全、旅客生命至上”这个观念,从未有过任何疑虑和动摇。</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大家对通航的认识,一直局限在“担心通航安全的问题上”,从认知上说,一直存在着会不会影响生命安全的质疑。因为我是研究航空安全的,我认为这种认知是有偏颇的,不能因为这种认知的偏颇,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b></p> <p class="ql-block">除了上面的论述,拜读之后,我把他的基本观点,整理、概括成以下十一点<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李局十一论),</b>以利于大家更好地学习研讨,并各施所能,尽力付诸于行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一,天空是资源,但是同样的天空资源,在我们国家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令人汗颜。</b>问题出在哪里?应深入研究并有效解决。通航发展就是挖掘空域资源,向上扩展发展空间。我们理应有所作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二,我们不能因“安全”认知的偏差,制约航空“兴国”的发展前景。</b>安全认知,首先是空中交通管理问题,要找到、也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既切实保障安全,又实实在在地推动通航发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三,应该把通航看作一个消费市场。</b>进入到中产阶级的人们开始具备航空市场的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市场可以带动国家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汽车消费市场带动了汽车的研究、制造、服务全产业链。而通用航空的带动作用更大。不同的消费会带来不同的产业,会形成不同的带动作用,即产投比,家电大约1:1,汽车1:2到1:4,通航可以达到1:10,大飞机是1:80。航空的就业带动比为1:12。当通航的成本降低到合理水平的时候,它的巨大市场空间将显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四,大飞机制造与通航关系密切。</b>要想有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大飞机,必须要有足够的航空制造的小企业来支撑,国产化率的提升,以及完全自主可控,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支撑。通用航空领域的小飞机制造是整个航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是大飞机制造的重要基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五,大飞机应尽力实现国产化。</b>一架飞机,像C919,动辄几十万、数百万的零部件,为了确保安全,采取通过国际采购的措施,是必要的,但同时能够国产的应该尽量国产,这样才可能在今后的长期发展道路上少走弯路,避免耗费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经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六,通航作为交通体系的分支,是整个运输体系的一种补充。</b>对比汽车和房地产这样的支柱产业,如果让通航产业发展起来的话,可能不亚于过去的其它支柱产业的体量,如中国航空学会林左鸣理事长提出的万亿蓝海。如果在传统的通航之外,再加上无人机,形成现代通航、数字空域,发展空间将更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七,研究和试验不同通航飞行器的飞行高度范围,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b>如深圳,正在研究试验,50m或80m以下高度留给飞行汽车(权且这样叫)。大型物流无人机200m高度,也可以夜间飞。300到400米高是电动垂直起降的载人航空器。五六百米以上是有人驾驶的直升机。一千米以上是固定翼,有人驾驶。融合空域,区别不同需求,逐步实现数字通航。</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八,发达国家正在由政府主导,推动城市空中交通系统建设,解决汽车拥堵问题。</b>如美国、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巴西也在开展,称为UAM,美国人叫AAM。我们准备叫SAM,即“未来城市融合空域的立体交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九,加强通航人才培养,时不我待。</b>教育部门的减负无疑是对的,但是减负和高质量发展,是辩证关系。通航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有巨大的新市场空间。发展过程中要讲人的高素质,如快递小哥也可以变成操作无人机的飞手。这就是一个人口质量的提升。到了以新业态替代传统快递的时候,会实现更高质量的服务。我们的教育体系、培训体系要紧跟需要,加快人才培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十,建树“航空人口”的概念与认知。</b>航空、低空经济、通用航空发展,最终带来的核心概念是“航空人口”,很多家庭、很多人口,是靠航空来生存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