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数学理解性教学研究成果”交流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 为促进察右中旗实验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把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和主要变化,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新课标下“双减”在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全体数学教师在白鹏辉校长的带领下于2023年4月11日开展线上观看吴正宪教授的讲座和线下研讨教学成果两方面活动。</p> <p class="ql-block"> 吴正宪老师为我们带来《在统计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数据意识》聚焦“平均数”与“百分数”的专题讲座。同时,吴老师分享了她的观点和经验。</p> <p class="ql-block"> 活动伊始,全体数学教师观看了吴老师带来的关于“百分数”的优秀课堂教学。本节课用三个案例来教学生认识百分数,案例一通过投球命中率来初步认识百分数的含义;案例二通过森林覆盖率的阅读讨论,感受百分数对刻画数据程度的客观性,突显了百分数的统计意义;案例三通过制定学生1分钟跳绳标准的讨论,体会百分数在问题解决中的价值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统计和概率。统计又包含了数据分类、统计表、统计图、统计量(平均数、百分数),概率包含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统计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事物分类、能绘制统计图表、能计算平均数和百分数,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以“数据”为核心的表达,从数据的分类到更恰当的表达数据和更好的解决问题,体现了数据的一致性。落实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数据意识主要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平均数和百分数是统计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百分数作为表达统计量的一种形式,是承载着信息的重要数据,是人们判断与决策的重要依据。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和百分数的本质,并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吴正宪老师就“平均数”与“百分数”进行内容分析及案例解读。吴老师强调,整体把握“平均数”的教学要感受必要性、代表性、趋中性、随机性。</p> <p class="ql-block"> 讲座最后,吴老师给出了她的教学建议:</p><p class="ql-block">1.感受必要性。首先让儿童认识到两个小组人数不同,因此不能用总数作为比较两个小组跳绳水平的依据,感悟引入平均数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2感受代表性。在引导儿童利用平数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感悟平均数可以用来代表小组的整体水平;引导儿童讨论第一组中两个"92"的实际意义,通过这两个数值所表示意义的不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代表性。</p><p class="ql-block">3.感受趋中性。在用平均数值对两个小组跳绳水平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量,能够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p><p class="ql-block">4.感受随机性。如果第二组再增加一位儿童,平均成绩是否一定会比第一组的平均成绩高?感悟随机性。</p> <p class="ql-block"> 研讨会上,白鹏辉校长强调,此次名师讲坛教研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受益匪浅,既为我校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又为全体数学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研讨创造了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理解,感受随机性,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培养数据意识!名师的经验是我们今后在教学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我校教师会以此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凝聚起发展的智慧,共同推进“双减”政策的实施。</p> <p class="ql-block"> 撰稿:武建军</p><p class="ql-block"> 审核:白鹏辉</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现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