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翠云草(学名:Selaginella uncinata),别名:龙须、蓝草、龙鳞草、蓝地柏、地柏叶、伸脚草、绿绒草、烂皮蛇等。</p><p class="ql-block">类别:卷柏科、卷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我国以及周边国家。</p><p class="ql-block">翠云草,类属于一种草本的蕨类植物,因此,它不会开花。但它会长出形状较长的、似花蕾、又好似果穗一般的的孢子叶穗。在孢子叶的基部位置,有圆圆的孢子囊。里面孕育着小小的孢子,它最终将会形成新的草生长个体。</p><p class="ql-block">翠云草叶子随着日照不同,会变化出不同颜色,有些带有孔雀羽毛般的蓝色荧光。姿态秀丽,蓝绿色的荧光使人悦目赏心,在南方是极好的地被植物,也适于北方盆栽观赏,于种植槽中成片栽植效果更佳。</p><p class="ql-block">古人多有喜欢翠云草者,虽然现代人较少能去注意这不起眼的小草。在不少古人的眼里,它却非是孤独存在着的。文人李渔就对翠云草的青绿之色,情有独钟,他在《闲情偶寄》中说道:“草色之最蒨者,至翠云而止。非特草木为然,尽世间苍翠之色,总无一物可以喻之,惟天上彩云,偶一幻此。</p><p class="ql-block">清代陈淏在《花镜》中,也对翠云草的植物性状,作出了较为细致的描述:翠云草,无直梗,宜倒悬,及平铺在地。因其叶青绿苍翠,重重碎蹙,俨若翠钿云翘,故名。但其有色而无花香,非芸也。其根遇土即生,见日则萎。性最喜阴湿,栽于背阴石罅,或虎刺、芭蕉、秋海棠下,极有趣致。</p><p class="ql-block">另外,社会上也有不少鲜为人知的诗句歌诀流传,用以对翠云草的溢美:</p><p class="ql-block"> 《翠云草》</p><p class="ql-block">独茎成瓣细叶簇,青翠云纹若龙须。</p><p class="ql-block">清雅落凡舒筋骨,解毒止血清热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翠云草作为药用,乃先见于《百草镜》一书。其作为一种草本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利湿消肿,排石,通络止痛,止血等诸多功效。</p><p class="ql-block">《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吴氏子,忽腹背患起红瘰,蔓延及腰如带,或云蛇缠疮,或云丹毒。乃风火所结,血凝滞而成。用开屏凤毛,即翠云草捣汁涂,解火毒”。《百草镜》称:“女子吐血,翠云草三钱,水煎服,治吐血神效”。诸如此类,可散见于各地传统医药书籍,以及少数民族方药记载,因种类过于繁多,兹不再多赘述。</p><p class="ql-block">根据各地所总结翠云草的功效与作用,不难得知,翠云草的主要功效,应该是属于清热药下属分类中的一味清热解毒药。临床应用,干品煎服,一般需用20~30克,鲜品煎服则需加倍。外用可将鲜品捣烂外敷;或晒干后研粉外敷。</p><p class="ql-block">本文仅对泰山及周边地域对于翠云草的生活实际应用,作一简单复述和初步认知。主要是取用于两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 净化空气</p><p class="ql-block">净化空气,是翠云草居家养殖的一个重要的功效,平时把它作为盆栽,摆放在室内,可净化室内空气。它既能吸收空气中的甲醇、甲醛,也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它们转化成氧气,释放到空气中,从而增加空气中负氧离子的数量,让室内空气更加纯净更觉清新。</p><p class="ql-block">2. 抗菌消炎,消除多种感染</p><p class="ql-block">翠云草具有较强的抗炎、抗感染能力,它能抑制人体内多种病毒的活性,可防止人体被细菌感染。有药理研究也已表明,其浓缩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p class="ql-block">泰山山脉,翠云草的野生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方圆百里,整个泰沂山区皆有生长分布。此草多生长于海拔400~1000米的山岭地带,乃因山谷积翠,叶片青绿或蓝绿,状若翠云而得名。翠云草一物,片叶茂密,质地蓬松,匍匐生长,簇拥成片,覆盖地面,而被山区的民众称之为:“小虫子盖窝”。泰山南北道观和自然村落里的老药人很早就知道利用大山资源优势,就地取材,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痨病,造福一方的百姓。</p><p class="ql-block">近代国内临床,已知以翠云草作为主要原料药,生产的制剂,有翠莲解毒片。它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等功效,常用于风热感冒、高热头痛、咽喉肿痛以及咳嗽吐痰等症。各地医院制剂曾有翠云排石汤,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具有一定的疗效。泰山地区则多取其清散肺热,止咳化痰的功效,经常用来治疗各种肺病。本人多年来,在临床上以翠云草和其它清热散结的中药配伍,用于肺结节的治疗观察,初步发现有一定的效果,目前仍在继续观察总结过程中。</p><p class="ql-block">山东泰安地区卫生局,早先在1977年前后,就曾组织医疗单位成立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协作组,抽调人员,组织攻关。以单方翠云草煎剂、片剂;复方翠云草煎剂 (1号、2号);流浸膏剂等,用于集中治疗808例慢支,慢阻肺,肺心病等患者,初步积累了一些实用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主要方法如下:</p><p class="ql-block">1. 单方应用:翠云草煎剂:翠云草120克,水煎,每日 2 次分服。</p><p class="ql-block">2. 复方应用:</p><p class="ql-block">翠云草煎剂1号:翠云草120克,百合6克,棉根皮6克,沙参6克,山药9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p><p class="ql-block">翠云草煎剂2号:翠云草120克,沙参12克,棉根皮12克,洋金花0.0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p><p class="ql-block">3. 片剂:翠云草水煎,浓缩后,制做成片剂,每片重 0.3克 ( 相当于原生药2.5克 ),每次10片,每日服3次。</p><p class="ql-block">4. 流浸膏:翠云草水煎2次,合并药液,再浓缩成流浸膏( 每60毫升含原生药120 克),加适量糖精和防腐剂。每次服用20毫升,日服 3 次。</p><p class="ql-block">其中单方组 574 例,有效率 91.8 %;复方组234例,有效率86.5%。经统计学处理,显示单方疗效好于复方。</p><p class="ql-block">以上研究工作分别于1977~1978年前后,在泰安县省庄公社北部山区数个村庄同时开展。泰安县中医院(即现中医二院),参与了协作组的部分项目。由业务副院长李瑞亭领衔,组织抽调医疗队员,担任实施中药临床观察的部分工作。医疗队员主要在艾洼、范家庄周边一带村庄先开展调查摸底,分门别类,入户登记患者。充分利用当时农村合作医疗模式,采用大锅漫灌的运作方式,带领赤脚医生每天负责送药,上门为患者服务,一度改变了山区群众缺医少药的不利局面。通过一系列细致全面的观察,掌握了大量的临床一手资料 ,通过实践,从而证实了翠云草的实际疗效。对于缓解减轻大批慢支、慢阻肺患者的病痛,控制病情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当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十分巨大,受到了当地患者及社员群众的普遍欢迎。</p><p class="ql-block">当年开展的这项有针对性的疾病谱调查和社会化统一防治的工作,如同全国形势一样,正是与屠呦呦团队研究青蒿素的那个时代完全同步。但遗憾的是,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需要和医疗卫生工作方向的变化,以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为时代特色的医疗服务模式,自然遭到冷落,从而搁置停顿下来了。但是当年的一大批医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研究成果,并没有被完全遗忘。本人作为一个原地生长的本土中医,有责任和义务来复述这段经历,以便让更多的后人,能够继续了解,并且加强对翠云草的药性作用探讨和拓展研究,期待后续能够开发出一些临床实用的新药,更好的造福于人类。</p><p class="ql-block">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