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民心,访出真情——记一次入户走访感悟

选调在鸿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群众路线则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刚到村里的时候,陌生的环境,孤独无力感油然而生。村支书带我到村里的父老乡亲家里聊天,面对一脸疑惑的群众,我手足无措,脸红得像熟透的苹果。村民们觉得和我有距离,聊不到一起,更别提找我办事了。经过多次“混脸熟”“摸情况”,学习各项惠农政策,现在,我已经与村民们打成一片,邀请村民们谈谈家里的情况,说说生活中面临的困难,破除了“开不了口”和“不接地气”的难题。</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昨天,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来到了村里老党员王海殿老人家中走访。“您最近身体怎么样?儿子多长时间回来一次?家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吗?”两位老人热情得给我倒上了热水,给我讲着家里最近的情况,后来,他提到自己的新房子门前道路不通的问题,我就跟随他实地调查了解具体的情况。原来,有一户老房子荒废破落,年久失修,刚好挡着他们家的路。于是,我就拍照并查看了他们家的房屋产权证及相关材料,认真地记录着反映的困难,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并将群众反映的情况整理归类。</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经过调查,村中荒芜宅基地面积近25亩,很多老房子破烂不堪,院子长满杂草,既浪费了宝贵土地资源,又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荒废宅基地整治,看似简单,实则牵扯一家一户的利益,必须把握好政策。而整治荒芜的宅基地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整治资金短缺。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一宅变四园”景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村集体经济收入过低,无力改造闲置宅基地。因此,“一宅变四园”的推进,更需要依靠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公共性投入资金的支持。从长远来看,解决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资金短缺这两个问题,必须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确认农民宅基地的资格权、使用权以及收益权,才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资源变资产,增加农民和村集体收入,扩大闲置宅院的整治资金来源,进一步发挥宅基地融资功能,通过宅基地抵押,引进信贷资金,为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利用提供金融支持。当然,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次走访让我对农村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民服务、为民办实事的信念。只有深入农村扎实调研才能了解民意、赢得民心。不到群众中去很难听到群众真话,不到问题一线很难找到破解之法,只有善于面对群众、敢于直面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勤走、多听、实看、真问,才能真正了解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才能真正把群众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只有真心实意地为百姓办实事、谋发展,老百姓就会对我们充满感激、充满信任,才会把我们当亲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