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参观虎门威远炮台,实地观看历史遗迹和“海战博物馆”,了解一百八十三年前的史实。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等爱国将士抵抗英军拼死搏斗,虽然是将近二百年前的事情,但仍然感人肺腑,可歌可泣。向保卫祖国的英雄们致敬!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只有国富民强才能抵御列强的欺负和侵略。</p> <p class="ql-block">威远炮台位于东莞虎门镇威远岛南山前偏西南海滩处。临水贴浪,地处珠江入海口,正控珠江主航道,是中国南大门的海防要塞。明代已置军事设施,鸦片战争前夕,东西两岸已建有南山、横档、沙角、大角、威远、镇远、靖远、巩固、永安、大虎、新勇、蕉门等炮台,故虎门海口有“金锁铜关”之称与“南海长城”之誉。然清政府腐败无能,鸦片战争伊始便屈辱求和,自毁“长城”,革林则徐之职,委琦善为钦差大臣之任,解散水勇,拆除木排锁链 ,拔除暗桩。英军乘虚进犯,局势被动,海防军民为保卫国土仍英勇抗敌。唯寡难敌众,加上武器落后,又遭琦善拒援,虽经浴血奋战,炮台终告失守,关天培、陈连升等爱国官兵为国捐躯。炮台染有忠魂血,浩然正气永不灭,百年国耻今已雪,泉下英灵应慰悦。</p> <p class="ql-block">威远炮台是保留得最完整、最有规模的古炮台之一。炮台雄伟壮观,平面呈月牙形,全长360米,高6.2米,宽7.6米,底层均用花岗岩垒砌,顶层用三合土夯筑,非常坚固。全台有券顶暗炮位40个,沿台面上还有4个露天炮位。暗炮洞后面由一条2米宽的露天炮巷沟通,炮巷后面还有一条相距2米多的护墙,墙上设有枪眼,万一敌军上岛仍可以坚持抵抗。炮台内围有官厅1座,神庙3间,兵营房20间,药局1座,码头1个。原来炮台的东西两头各有夯顶城门1座,控制着炮台两端唯一的通路。整座炮台背山面海,内有广阔的平地回旋,结构严谨,险要壮观。</p> <p class="ql-block">威远炮台第3号露天炮位,位于威远月台东侧,改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水泥、、沙石、混凝土结构。炮池平面呈椭圆形,最大直径10.2米,前部高1.4米,现存有11个弹坑,6个壁龛等遗迹。炮池内原装有一门乌治理炮,为前膛装滑膛铁炮,重33000司马斤,现已损毁。</p> <p class="ql-block">威远炮台有40个暗炮台,大炮约8000司马斤(4800公斤),前膛铁炮,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但射击精度较低。广东佛山制造,这种前膛铁炮是鸦片战争期间,清军使用的主要武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威远炮台清军营房旧址,清光绪年间建造,由东西两排组成,每排19间,共20间营房。每排营房长37.5米,高3.4米,深6.6米。</p> <p class="ql-block">海战博物馆与威远炮台毗邻,陈列了许多与鸦片战争有关的展品,讲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838年10月,关天培因固守海疆不能返乡,而农历八月二十六日是关老太太八十诞辰。当时关已年近六旬,由于广东“洋面迂事多艰”,防务很紧张,虽然“思亲念切”,既不能告老还乡,侍奉慈亲;又不能奏请假日回淮为老母祝寿,因此,他把一片孝心全用在保卫祖国海疆的国事上,“公务无分巨细,事事尽心,以遵慈训,报慰母怀。” 时值仲秋,正遇上虎门衙署内菊花盛开。那菊花“有并蒂双花者;有一蒂三花形如品字者;有重楼花分三层者;有一茎双头花开四朵者;更有黄菊一枝顶开大菊一朵,又于花瓣中另生六茎,长者二寸,短者寸余,茎端各开小花一朵,共成七子之形。”争奇斗艳,芳香扑鼻。关天培看到这些在秋风中精神抖擞的菊花,更加思念远在故乡的老母,在僚属的赞颂之余,特请友人广东名画家何翀(字丹山)即席绘了一幅《延龄瑞菊图》,借以抒发遥祝母寿的情怀。 </p> <p class="ql-block">道光十九年(1839)春,原任湖广总督受命钦差大臣林则徐莅临广东。林关密切配合,坚决抵抗英军入侵,并于六月三日销毁鸦片二万多箱。这年八月二十五日,即关老太大八十一岁诞辰的前一日。关天培偕同两广总督邓延桢前住林则徐寓所,并携带《延龄瑞菊图》面请林、邓二公赐题,于是林则徐、邓延桢各题诗一首。其时,林则徐即将调任两江,希望关天培同他一道去,故题诗最后两句是:“起居八座君恩问,旌节江东指日移。”而邓延桢正在两广任上,却深怕关天培跟随林则徐调走,在题诗的最后两句就说:“南交(广东)正倚长城重,未许东篱带露移。”两人借诗言志,互相争夺,都表现了对关天培的器重和倚赖,宦海吟坛,一时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筹海初集》关天培著,全书四卷,辑录1834—1836年广东海防筹备情况,并附有很详细的地图和训练图,是关天培筹建海防、整饬营伍、训练官兵等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翻译并运用滑达尔《国际法》,与义律围绕缴烟、惩凶、具結展开激烈的外交斗争,开外交斗争援引国际法风气之先,图为《国际法》首页及翻译正文。</p> <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时人们认知和掌控海洋能力的不足、航海经验和技术的缺乏以及制图师们出于想象、装饰或炫技等原因,这一时期的地图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海怪形象。海怪图形象地展现了寻找航路中充满未知的风险,也从侧面彰显了航海者克服恐惧的勇敢与无畏。</p><p class="ql-block">明斯特海怪图 三级文物 海战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洪第乌斯东印度群岛地图 三级文物 海战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船首像主要盛行于16至20世纪,是一种具有标志性,带有祈福保佑之意的装饰品,其类型多样,常见动物、神灵、人物等形象,航海者认为船首像可以保佑船只和人员安全 ,威吓海怪和敌人,也可为自己带来好运。</p> <p class="ql-block">英国制航海天文钟 (十九世纪 长19 宽17 高18.5) 三级文物 海战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美国制航海天文钟 (十九世纪 长18 宽18 高18.5) 三级文物 海战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1840年英国航海船用铜经纬仪(左),19世纪英国航海船用铜经纬仪(右)</p><p class="ql-block">经纬仪是测量水平角和垂直角的仪器,根据测角原理设计的,主要用于绘制各种地图、海图。由望远镜、罗盘、水平仪等组成,下有三足,固定于其他平台,多为铜质,构造精致,刻度准确,经纬仪的发明提高了角度的观测精度,简化了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为绘制地图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p> <p class="ql-block">19世纪英国船用航海经纬仪</p> <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航海指南针</p> <p class="ql-block">八分仪</p><p class="ql-block">1730年,美国T.戈弗雷和英国约翰.哈德利分别发明了八分仪,因其刻度弧约为圆周的八分之一(即45℃),而得名八分仪,其测角范围可达90度。</p> <p class="ql-block">六分仪</p><p class="ql-block">1757年,坎贝尔船长以八分仪为基础,将测量范围扩大到120度,称为六分仪,其后六分仪的测量夹角虽然逐渐提升至144度,已发展到约为圆周的五分之一,但“六分仪”的名称保持不变。</p> <p class="ql-block">法国制马格里布黄铜星盘</p> <p class="ql-block">英国制黄铜星盘</p> <p class="ql-block">日晷仪也称为日晷,是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沿用达几千年之久。</p><p class="ql-block">夜航仪 沙漏,沙漏是比较古老且常用的航海计时器,利用玻璃容器中的流沙测定时间,夜航仪是利用北斗星来测定时间的,两者是钟表发明前船员们用来确定和记录时间的仪器。</p> <p class="ql-block">中国制指南针日晷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世界航海大事纪</p><p class="ql-block">1117年首次出现有关航海罗盘的记载(中国)</p><p class="ql-block">1340年 欧洲出现尾柱舵</p><p class="ql-block">1434—1498年葡萄牙人环非洲探险</p><p class="ql-block">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p><p class="ql-block">1519年麦哲伦的首次帆船环球航行启程</p><p class="ql-block">1534年雅克卡蒂尔首次到达圣劳伦斯河河口</p><p class="ql-block">1577—1580年费朗西斯德雷克环游地球</p><p class="ql-block">1606年威廉扬松发现澳大利亚</p><p class="ql-block">1699年威廉皮尔丹探索澳大利亚</p><p class="ql-block">1730年六分仪发明</p><p class="ql-block">1766—1769年布甘维尔环游地球</p><p class="ql-block">1785年拉佩鲁兹启航太平洋</p><p class="ql-block">1791年丹皮尔卡斯托寻找拉佩鲁兹</p><p class="ql-block">1791年詹姆斯库克首次启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p><p class="ql-block">1831—1836年达尔文乘坐小猎犬号探索南美洲</p><p class="ql-block">1884年全球统一采用格林尼治时间</p><p class="ql-block">1893年南森出发前往北极</p><p class="ql-block">1885—1898年史洛坎实现首次单人环球之旅</p> <p class="ql-block">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九十九年。1899年3月18日,中英双方勘定新界北部陆界,从此沙头角中英地界形成。中英街现存八块界碑(一至七号界碑在街面上,八号界碑在桥下),界碑面向深圳一侧刻:“光绪二十四年 中英地界 第 X 号”,面向香港一侧刻“ANGLO—CHINESE BOUNDARY 1898 NO X”。中英街界碑是十九世纪末英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中国领土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是沙头角河,河的左岸是香港一侧,河的右岸是深圳一侧。</p> <p class="ql-block">中英街古井</p> <p class="ql-block">一条只有两百五十米长,三、四米宽的小街承载着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是耻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中英街第七号界碑</p> <p class="ql-block">中英街第四号</p> <p class="ql-block">中英街第一号</p> <p class="ql-block">建造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英街骑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