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古诗词,时有感叹,有人说历史是螺旋式的上升,几百年、几千年前的人和事、物和景,现在似曾还能看到,面对同样此景此物,古诗人写得精妙绝论诗篇,却还是令人惊叹不已,现代人还是难以逾越。如苏东坡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在同样的景色或近乎相同的人时,会有同样的感慨。<br> ----题记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东坡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苏东坡一生有得意之时,更多的是被贬流放,面对大起大落,他进退自如,宠辱不惊,遇到挫折后,仍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受到后代文人的热爱。东坡先生的许多诗词名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最近读了关于他的传记的几本书,发现研究苏东坡的文人颇多,“铁粉”很多,是一个人气偶像。 在众多的东坡传中,林语堂所写的东坡传较为被推崇,是“四大传记”之一,且是林语堂用英文所写,后翻译为中文的。在林语堂的眼中,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是个千古奇人。 最近还看了青年作家纪云裳所写得苏东坡传”只是个有趣的凡人“,如果说林语堂所写的东坡传比较严谨、资料翔实,那么纪云裳所写的内容浅显些,看起来轻松些,着重于有趣苏东坡的有趣的方面,全书250页不长,适合大众闲暇时阅读。书中回顾了苏轼的一生,叙述了他的成就、博学、失意、豁达、有趣、忠心、仁义、宽容、深情等,在文字方面非常优美,特别是把苏东坡的一些著名的诗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让读者有了对苏东坡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同时也显示了作家的深厚的文学功底。<br>下面对“只是个有趣的凡人”此书中几首词试作赏读。 第二章 锋芒毕露的少年心性中,解释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词。<br>“<font color="#ed2308">老夫聊发少年狂</font>,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br>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br>这是1075年十月,是苏东坡在密州当太守时,又一次求雨成功后,非常讲信用地兑现了他对山神的承诺,将破旧的同神庙修茸一新。庙成拜祭之后,进行会猎,当时感恩的百姓倾城出动为苏东坡呐喊助威。然而就在几个月前的宋辽之战中,宋朝又痛失七百里疆土,他一念及便心痛难当,作下了此词。<br>原来词也可以写得这般豪情天纵,换言之,苏东坡改写了一种文学体裁的命运,以前词只是柳咏式的偎红倚翠,浅斟低唱。犹如苏东坡自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竹以为节,颇壮观也”,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老夫聊作少年狂”也作为后世文人经常引用的了。<br> 也是第二章 用《饮湖上初晴后雨》解读东坡先生与杭州的渊源。<br>‘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br>欲把西湖比西子,<font color="#ed2308">淡妆浓抹总相宜。</font>”<br>这是苏东坡在1074春天年所作。那时苏东坡因与王安石所争,被外放到杭州任通判,这也是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但他觉得前缘扑面,处处似曾相识。他在诗中写到:“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旧日游。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初晴雨后》这首诗也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人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过也有人说,是苏东坡写给朝云的第一封情书,朝云后来成了苏东坡的侍妾,在苏东坡最困苦的时候,都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也终是成为他灵魂深处私藏的珍宝,以及一生中情爱的归途。<br>1089年,出任杭州太守,第二次来到杭州。这次到了杭州,苏东坡为民做了不少好事。囤积粮食、平抑米价,在次年水灾中发挥了作用。疏浚河道,治理西湖,治理西湖的长堤,今日被人称为“苏堤”。在西湖边的浅水区出租给老百姓种植菱角,在湖水中立三座石塔为界,也就是今天的“三潭印月”。<br> 第三章 洒脱澄明的御风闲人 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说明东坡先生的洒脱超然的处世态度和精神境界。<br>“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br>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font color="#ed2308">一蓑烟雨任平生。</font><br>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br>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br>这是苏东坡1082年三月所作,那时他正被贬黄州,与朋友相约去沙湖看田,已经作好了在黄州度过余生的打算。天气难得放晴,怎料半路突然下起雨来,朋友们都忙着找地方躲雨,只有苏东坡依然徐徐而行,芒鞋竹杖,步履轻盈,一路且啸且歌,不惧烟雨重重,待归来之时,云翳与酒意都在春风中散尽民,又逢一襟晚照相迎,他的心湖也一片澄净光明。<br>这一首《定风波》后来也成了苏东坡的代表作,其中“一簑烟雨任平生”不仅可以当作他后半生洒脱超然的处世态度和境界,在坎坷中保持乐观的心情,荣辱得失、升沉起伏视若浮云。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推崇和喜爱。 也是在第三章,注释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br>“<font color="#ed230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font>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br>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br>这也是东坡先生在黄州所作,在黄州,也不知东坡先生去了多少次赤壁,也喜欢与朋友一起到赤壁游玩,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尤其是这篇赤壁怀古,被后人千古怀诵,也进了中学课本。黄州是东坡先生诗作高产。 东坡先生还是个美食家,在第三章中,用“猪肉颂”,来趣谈东坡先生的美食这个“吃货”。<br>“贵州好猪肉,你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不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br>他是第一个为猪肉正名的人,也是“东坡肉”的发明者。小火慢炖,肥而不腻,色泽如琉璃,香气与滋味共存。<br>其实许多他发明的美食,都是在他流放期间,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情况下的,乐天派的写实。他在儋州时,四壁皆空,百物皆无,“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且不说饿死、病死,能躲过自然灾害,不被孤独吞没,就已经不容易了,他写下了《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署芋,荐于薰鼠烧蝙蝠......”他还没有停止开玩笑。东坡先生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仅走出了物质的困境,还守护好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五章自有苍穹的元气老僧 用《食荔枝》词来解读东坡先生的乐天精神<br>“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br>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br>这是苏东坡在1096年所作,那时被贬惠州。唐宋时期,岭南还是蛮荒凶险之地,“瘴疠之气横行,圣人之道不彰”,也只有犯下重罪的官员才会被流放至此。苏东坡对惠州的第一印象却是温暖、亲切、诗意和野趣的,犹如重温故梦:“仿佛曾游在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毕竟人间悲苦太稠太多,乐天是他的性情,他的天赋,他的能力,只要沾染一点温情的引子,便可以将生活化腐朽为珍馐。<br>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也是第五章,用东坡先生的《自题金山画像》,自己作了人生总结。<br>“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br><font color="#ed2308">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font>”<br>这首诗是苏东坡留在世间的不朽之作,有少年的性情,也有老憎的境界。从这首诗中也可以看出,他对仕途失望过,但从未对生活失望过。黄州、惠州、儋州,都是被他的仕途抛弃的地方,但他落进了生活的内核。他是个永远对生活一往情深的人,命运可以打击他,但不能折损他,命运推他入深谷,而他自有苍穹。 以上是读《我本是个有趣的凡人》浅得,读此书,如诗人余光中说,“如果要旅行,我不想与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是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能感觉到有趣。不过读此书时,最好也读读其他的东坡传,能更清晰的了解除东坡先生的生平。“人生何缘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br><br><br><br> 资料、图片有选自网络<div> 二〇二三年四月十日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