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步芳馨庐公馆

禾苗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前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本文写于2014年末,首次发表在QQ空间日志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2023年4月5日清明节那天,去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时想起当年编辑整理的《马步芳馨庐公馆》,所以,将此篇放在美篇里。</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peyfxqp"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走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a></p> 走在西宁共和路上,一块醒目的马步芳公馆景区标示牌高高在上。 <p class="ql-block">和张姐走进为民巷,白胡子老人很独特的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老式的自行车,满车的小日用品,在西宁,这个曾经马步芳居住的地方兜售着他的鸡毛掸子。</p> 为民巷建于何年无从考证,据文说,这一带风水极好,当年马步芳选宅基地时找人算过的,那里的秋天会比其它地方来得晚,因为别的地方树叶泛黄时,这里的树叶还绿着呢。<br>再来这里,已是2014年的初冬了,期盼来年秋天再来这里求证一下那延长的夏。 <p class="ql-block">知道马步芳,源于西路军,在西宁烈士陵园,年少时,就看过马步芳残害西路军战士的介绍和图片,真是触目惊心,惨不忍睹,马步芳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军阀土匪,没想到他给自己的公馆起了个如此雅致的名号——馨(xīn)庐公馆。门额镶嵌的是当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书写的“馨廬”二字。</p> <p class="ql-block">馨庐外的高墙</p> <p class="ql-block">为民巷不是常来,偶尔路过,才知道这里原来有很多故事</p> <p class="ql-block">老宅新用,今昔对比,突然之间,很想走进它,想看看统治青海近40年的马氏家族中那位青海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马步芳的居所到底是什么样的。</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张图,走进馨庐的愿望更加强烈。</p> <p class="ql-block">票价30元,适逢旅游淡季,觉得有点贵,于是和售票的帅小伙商量:“俩人30行不?”帅小伙板着脸,冷冷的说:“那30我给你垫啊?”哼,不行拉倒,买票,进!还行,有正规发票。</p><p class="ql-block">门票没舍得扔,保存着,以后也是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走进入口,看见这个格子窗,张姐说:“当年我家住的房子都是这样的格子窗。”</p> <p class="ql-block">看看图解,想找找当年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当我刚一踏进老宅,就觉得这30块钱没有白花,很值!因为在我的记忆中,看到的普通民居,都是简单的土夯四合小院,如此内外交错,四周排列连接的院子在西宁我还是第一次走进。</p> <p class="ql-block">虽然不是当年的模样,但这建筑风格也代表着当年西北地区有钱人家的建筑风貌。</p> <p class="ql-block">说起马步芳,追根溯源,先去了解一下他的父亲马麒。</p><p class="ql-block">马麒的父亲马海晏在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时带着青海河湟地区子弟组成的西北甘军一路护送慈禧西行,63岁时病故于西行途中,安葬在河北宣化。</p><p class="ql-block">马麒生于1869年,1931年病故于西宁。回族,甘肃省临夏人。当年32岁的马麒接任父亲马海晏的职务为慈禧护驾过了黄河,为表彰马氏家族对皇室的忠心,慈禧赐给马麒和兄弟马麟一对玉麒麟。</p><p class="ql-block">1912年以后,马麒历任“西宁总兵”、“蒙番宣尉使”、“甘边宁镇守使”等官职。</p><p class="ql-block">1921年因在玛沁雪山开采金矿与当地人发生冲突,马麒、马麟残杀藏族人民,控制果洛地区。</p><p class="ql-block">马家势力开始深入到青海。</p><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青海正式建省,马麒兼任建设厅长,12月12日任青海省政府主席。</p><p class="ql-block">马麒作为近代西北政治人物,曾反对将玉树地区划为内藏,坚决抵制“西藏独立”,维护了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p> <p class="ql-block">翻看老照片,马麒纪念馆不知今在何方?</p> <p class="ql-block">百年前的青海,是比利时的一位传教士所拍,是目前所发现的关于青海最早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马步芳(1903~1975),民国时期中国西北本地人当中,势力最强、统治地区最广、影响最大、官阶最高的边疆大吏。国民党的很多高级政要都与他有密切来往。早年随父马麒投西北军,历任陆军新编第二军军长兼第100师师长,青海省保安处处长,青海省政府代主席,西北“剿匪”第一路军第五纵队司令。</p> <p class="ql-block">曾派兵阻止英国经西藏向内地渗入的青藏战争(英帝国主义策动西藏地方亲英势力挑起藏军向青海玉树地区发动军事进攻,想把内战扩大到青海,以达到分裂中国的阴谋)、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又积极参加反共内战。抗日战争末期,马家军队总计已达4个军,共十五万人。</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初,马步芳被蒋介石电招到了台湾,到台之前,马步芳因擅离职守受到撤职议处的处分,他预料会有不利,于是以三千两黄金贿赂蒋介石的几位亲信,取得了出国护照,飞到埃及开罗做寓公。后来,又移居沙特阿拉伯。1957年,台湾当局任命他为“驻沙特阿拉伯大使”,1960年辞职。1975年7月31日,马步芳在沙特阿拉伯病逝。</p> <p class="ql-block">1936年6月2日,</p><p class="ql-block">马步芳任青海省代主席当天。</p> <p class="ql-block">1936年6月2日西宁举行的盛大仪式庆祝马步芳成为青海省代理主席。1938年36岁的马步芳正式担任青海省主席,将青海的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p> <p class="ql-block">1941年6月23日,29驾日军飞机从山西运城机场起飞,一路向西越过河南、陕西、甘肃,直抵他们无法依靠地面部队发动进攻的青海,日军由东部飞进西宁城区,在城关韵家口、乐家湾等地投下了230枚炸弹、30枚燃烧弹,西宁城内大火弥漫,血肉横飞,当年的饮马街就被炸死了43人。</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段文字摘自网络,无法查证真伪,姑且一看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提起马家军,有一位历史人物也很重要,那就是马步芳的堂叔马彪,当时的马家军以其士兵的剽悍奋勇而著称,尤其骑兵,骁勇善战,青藏战争时,马彪率马家军骑兵击退藏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1937年8月,马步芳成立“暂编骑兵第一师”,师长就是马彪,以原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所属第一旅为基础,整编了原驻防在河西走廊一带的马步青部和一百师的部分官兵,并征调大通、互助、湟源3个县的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团共8000余人组成。其中有回、汉、撒拉、东乡、保安、藏等各族人民,以回族较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那时日伪称该师为“马回子军”或“马胡子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著名战役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1938年4月,骑兵师奉调黄泛区的扶沟、鄢陵、西华等县,担负这一线的河防任务。不久,日军一中队及伪军千余人,侵入骑兵师防区,马彪立刻指挥两旅兵力三面围歼,乘敌不备,突然袭击,杀得日伪军昏头转向,最终全歼来犯之敌。骑兵师大获全胜的捷报传出,防区各县百姓纷纷箪食壶浆,犒劳慰问,并赠马彪“万民伞”,以示对抗日将士崇敬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1939年的淮阳之战,马彪师消灭日军1000多人,俘虏20多人,而其部伤亡也达2000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1940 年9月,骑兵师在皖北涡河北岸的龙岗镇,又炸毁敌坦克1辆,打死日军三四百人,从此,“马回子军”的声威传遍敌战区,日军闻风丧胆。马彪也备受蒋介石的注意,被升任陆军骑兵第2军副军长兼第骑1师师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抗日战争结束后,由于马彪的抗日功绩,蒋介石授予马步芳“抗日有功将领”称号。解放战争时期,马步芳由于排挤马彪受到社会舆论谴责,遂遣人持信邀请“阿爸”(堂叔马彪)回青海养老。回至西宁,马步芳在小校场举行盛大集会,欢迎其抗日荣归。1948年马彪因车祸在西宁去世,终年63岁。</span></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老照片,据说是一位德国的地理学家拍的,有百年历史,但我更倾向于这些照片出自1933年,拍摄者也许也是一名传教士,这些老照片(标记一九三三年的)的发现者是兰州大学的一位校长,发现地是德国某皇家图书馆,后经青海图书馆馆长请了西宁一些老人仔细辨认,确认是西宁当年的景象,如果这真是当年东城门内的情形,那么城墙上贴的,妄自猜测一下,也许与马家军有些关连。</p> <p class="ql-block">之所以对馨庐感兴趣,也是源于看了这些老照片,1957年的西宁城民居都如此简陋,总觉得一场暴雨都能摧毁它,那么马步芳,这位当年青海的土皇上,居住的该是怎样的不同呢?</p> <p class="ql-block">百姓的水深火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与马步芳公馆的女眷形成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公馆内展出的人力车。</p> <p class="ql-block">1949年上半年,全国大部分地区解放,马步芳一面在陕西、陇东一带抗拒解放军西进,一面重金雇美国人克莱尔·李·陈纳德“民航空运队”的四架秀珍客机(这四架飞机分别命名为:西宁号、宁夏号、天水号、平凉号)专门承担兰州和西宁、宁夏、酒泉之间的短程航运,袖珍客机一次可坐4人,也可运货,兰州、西宁间的航运从1949年的5月9日开航,单程45分钟,每日可返5次,当时很受上层人物的欢迎,也为马步芳抢运了他从青海几十年来榨取的大批黄金和物资出省,1949年8月27日,兰州解放的第二天,马步芳及其家属、亲信在当年西宁东南的简易乐家湾机场坐美式飞机离开西宁,逃往重庆,9月下旬到了香港。</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5日,青海省会西宁解放。</p> <p class="ql-block">当年陈纳德的首班袖珍飞机返回兰州时,为西宁邮局免费带出一批信件,西宁邮局还在当日的信件上盖有“民航空运队兰青线首次通航纪念”的邮戳。(《西北日报》1949年5月9日)</p> <p class="ql-block">马步芳公馆始建于1942年6月(民国31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耗资3000万银元,调动了数百名工匠和1700名士兵,历时四年建造完成,占地面积二万九千五百五十平方米,建筑面积六千一百八十三平方米。西宁老百姓将这个200多间的宅院起了个很贴切的名字“玉石公馆”,馨庐的墙面很多地方都镶有玉石。</p><p class="ql-block">走进院落,四周排列连接,形成了几个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院落,正房居中,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p><p class="ql-block">前院正中建有“贵宾厅”一座。院中停放一辆美式悍马小吉普,旅游淡季,没能亲见它的真容。</p> <p class="ql-block">首先走进的是贵宾厅,后来的修缮力求展现当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仿俄式方形壁炉,壁炉表面由玉石镶嵌,周围饰有花纹图案,做工精致,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马步芳公馆的玉石厅,因内外墙面均用玉石砌成而得名,面积96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马步芳做梦都不会想到,2008年中国圆了百年奥运梦想,青海的昆仑玉也从此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虽然馨庐所用之玉是产于青海省兴海县山中的“羊脑石”,但也是昆仑山脉的一种白色软玉,尽管硬度不高,但质地细腻,作建筑材料装饰其房屋显得雅致、美观。这座玉石厅随着青海昆仑玉的美名远播更令世人瞩目,它是迄今中国唯一的一座用玉石建成的官邸。</p> <p class="ql-block">玉石厅简介,据说,马步芳天生好玉,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老照片见证者马步芳成为“青海王”。</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这一块块玉砖砌成的房子的确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玉石厅内。</p> <p class="ql-block">走到厅外,专门研究了一下这窗台,抚摸一下羊脑石软玉。</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马氏家族统治青海近40年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玉石厅设计精巧,建筑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独具西北特色的院落透出老宅的深沉、庄严和神秘气息。</p> <p class="ql-block">老宅的一面墙,墙两面的图案猛一看特像今日的二维码,玉石镶嵌,精美神秘,那日恰遇一回族当地人,想知道这图案代表什么,他说这上面是一个字,普通人看不出来,曾经有一位高僧看明白过。</p><p class="ql-block">我仔细盯了许久,凡人之眼怎能看明,越看越像二维码,当时还感叹呢,马步芳还真可以,70多年后的高科技都能出现在他的官邸。</p> <p class="ql-block">看了一段介绍馨庐的视频,上面介绍说这是幅祥云万寿图,寿字是用符号代表,万字采用佛教的万字标,查看佛教的万字符“卍”,仔仔细细的看,却找不到“卍”,视频中画出的万字符有些牵强。</p> <p class="ql-block">去坐坐那“根成百年,添福添寿”的“根雕椅”</p> <p class="ql-block">这间屋子,挺感叹这建造特点,墙边和炕边用玉石镶嵌,最吸引我的是这采光,阳光正好洒在屋中的炕上,和张姐说:“大炕可能是主人的,小炕是佣人的吧?”张姐有些质疑:“不会吧?这样住多别扭”。</p><p class="ql-block">咱也不舍得请讲解员,只能瞎猜一气了。</p> <p class="ql-block">去副官楼看看。</p> <p class="ql-block">一进门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总觉的这炕要比咱现在用的床实用的多,掀开铺垫看看,不是想象中的土炕,具体应该叫什么呢,说它是炕吧,上面铺就的却是木床板,弄不明白了,大户人家就算没有壁炉也应该有取暖用具,火炕在这里应该不实用。(感谢心儿他娘,告知我那炕之所以是木板的原因:中间两块长板是活动的,冬天有钱人家烧炭用的,炕上铺的是手工制作非常结实的厚地毯和白毡)。</p><p class="ql-block">床上的方桌、竹藤箱子,还有那炕柜都是青海人家所熟知的。</p> <p class="ql-block">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马步芳公馆的物件基本上都是进口货。</p> <p class="ql-block">镶在墙里的柜子,我就纳了闷了,干嘛要钉死呢,想研究一下这是衣柜还是储物柜都不可能,不过很喜欢这样的创意,镶在墙里即省地方,又实用。</p> <p class="ql-block">值班室内。</p> <p class="ql-block">房屋楼梯保持着原貌,走在上面很有岁月感。 每间屋子都是互通的,即是整体也是个体,空间利用的也特好,楼梯上方还有一个柜子,前面适时的放着一个木质双人椅,房间大多都是木质结构,走在上面咚咚的,说实话要是让我晚上来参观可没这胆儿。</p> <p class="ql-block">来到北厅前。</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此厅想当年马步芳作何用途,如今这里是青海近代史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有1949年的西宁城、解放军进军青海、西宁解放、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巩固人民政权的战斗、解放军建设新青海、修建青藏公路等图片展。</p> <p class="ql-block">马继援居室</p> <p class="ql-block">马继援,马步芳长子,回族,字少香。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训练班第五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国防研究院第五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p><p class="ql-block">马步芳很崇拜汉将马援,故起名“马继援”,意为继承马援。</p><p class="ql-block">马继援生于1921年1月18日,1949年5月升任青海兵团(辖第82军、第129军、新编步兵军、新编骑兵军)中将司令官 兼第82军军长。11月15日因“擅自脱离部队”被撤职赋闲。1950年撤抵台湾后先后就读于三军联合大学、中央训练团、国防研究院。1951年3月当选“国民大会”代表。</p><p class="ql-block">1969年4月聘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务顾问。后侨居沙特阿拉伯麦加。</p><p class="ql-block">2012年2月27日病逝于沙特阿拉伯,享寿91岁</p> <p class="ql-block">马继援居室如今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马继援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中将军长,马步芳只有一个儿子,对其相当器重,从小栽培有加。</p><p class="ql-block">马继援曾在重庆见识一位汉族女子,名叫张训芳,是南京才女。马继援旋即坠入爱河,但是,其母决不同意。汉回通婚,这是有违族规的事情,问题很严重。</p><p class="ql-block">然而,马步芳爱子情切,居然同意了这门婚事。不过,他有条件,一是要入教,因为马家是伊斯兰教徒;二是要改名,因为马步芳名字中有个芳字。</p><p class="ql-block">为此,女方家长亦反对。马继援居然为此长跪岳母面前达10小时,可见其痴情的程度。最终,亲事才圆,张训芳改名张训芬。</p> <p class="ql-block">马继援居室内的暗道。</p><p class="ql-block">马步芳公馆里的暗道高1.2米全长2000米,每个房间和院落都有入口,外面可以通到一进大门的停车场那里,最远可以延伸到如今的青海省人民医院,下面每隔一两米有一个S 型的弯,是为了躲避子弹的,全程用青石条铺砌而成。</p> <p class="ql-block">居室内的这件展品很吸引我,那个挠痒痒的“不求人”,中间居然是一个小算盘,既能当算盘用,又能起到摩擦按摩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马步芳居室,这里是他从33岁到47岁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居室内不是当年的原样,当年西宁解放后,馨庐收为国有。</p><p class="ql-block">最初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军部使用,后移交青海省军区机关。</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解放军挺进西宁接到的命令是:“活捉马步芳,解放西宁城!”</p><p class="ql-block">到达西宁时,已是一座空城。</p><p class="ql-block">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1986年马步芳公馆被列为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后投资110万元对馨庐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雕梁画柱,吻脊相望,基本保持了原建筑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居室内的展品。</p> <p class="ql-block">居室内修整后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马步芳的一生,不好评定。</p><p class="ql-block">查看资料,清朝末年,西宁、湟中、互助、乐都、民和等地种植罂粟,1915年马麒下令禁止种烟,但不禁止贩卖和吸食鸦片。</p><p class="ql-block">1938年,马步芳任青海省政府主席,把“厉行禁烟”列为省政府“六大中心工作”之一,出布告,发通令,禁止吸烟贩烟,并发动一次突击禁烟工作,在当时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由于青海境内没有烟苗,国民党中央政府称青海为“禁烟模范省”。</p><p class="ql-block">但马步芳因利益驱使,他一面禁烟,一面自己贩烟,还用“戒烟药”高价卖给烟民。</p><p class="ql-block">从这一点看,马步芳处在那个年代,能意识到鸦片的危害,但又摆脱不了金银的诱惑,人格的两面性凸显。</p> <p class="ql-block">1943年至1947年,马步芳开办“八大工厂”,有:纺织厂、机器厂、玻璃厂、三酸厂、火柴厂、牛奶厂、洗毛厂、皮革厂,其中洗毛厂和皮革厂略具规模,除八大工厂以外,还有印刷厂、地毯厂、瓷器厂。虽然是马步芳的官僚资本企业,但也不失为现代工业的萌芽。</p> <p class="ql-block">这张模糊的老照片述说着当年……</p> <p class="ql-block">真的挺佩服前人的设计理念,简单的物件,即可坐又可以放东西,最重要的是能当作储蓄罐用,因为上面有一个放钱的用铜皮包边的长条孔。</p> <p class="ql-block">居室内采光很好,但没人居住的地方少了些人气,有些阴冷。</p> <p class="ql-block">设计合理,摆放自然方便。</p> <p class="ql-block">据说西宁解放之时,马步芳的属下曾提议炸毁 “馨庐 ”,马步芳犹豫再三,终不舍。</p> <p class="ql-block">“馨庐”取意是按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词句“惟吾德馨”中的“馨”,“馨”字下是香,暗合马家父子的名号“子香、少香”,“庐”取《陋室铭》中“诸葛武侯庐”的“庐”。</p> <p class="ql-block">冬季时节,这里有些萧条,就像马步芳当年兵败一样,没有昔日的跋扈和嚣张,取而代之的是惆怅若失,那一去永无回归之日,他乡埋骨,抱恨终生。</p><p class="ql-block">马步芳老宅静静的矗立着,曾经这里的始主与它已无缘再见,那么他的后代子孙,70多年来不知道没有走进过它,马继援之子马世芬也已70岁了,现生活在沙特阿拉伯,从事房地产、石油、珠宝、食品加工一些家族生意,只经商不从政。</p><p class="ql-block">如果马世芬真如报道所述,我就想,如今沙特的巨富马世芬如果回来看看这老宅,那他会是怎么样的心境呢?</p> <p class="ql-block">院中的暗道,带着好奇,越过道口的大缸,想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不成想,里面是封住的,好不容易斗胆一回,居然未能如愿。</p> <p class="ql-block">院中著名的晓泉古井坐落在此,马步芳公馆的主要饮用水井。</p> <p class="ql-block">如今被铁网高高围起,踮起脚尖也看不到里面。</p> <p class="ql-block">拿起相机,对着乱拍一下,没想到里面居然还有水,那甘甜清澈的井水,也不知如今怎样,落上灰尘在所难免,怎不做一井盖?</p> <p class="ql-block">公馆警卫居住的地方,警卫楼常年居住一个连的兵力。</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字,简单明了的反映了当年警卫们的职责和对他们的要求:</p><p class="ql-block">天天护院打更;初一清理卫生;十五外出劳动;月底论功发饷。最主要的是“精诚团结”</p> <p class="ql-block">当年运输的马车。</p> <p class="ql-block">公馆石碾</p> <p class="ql-block">马步芳公馆里居然还有“水磨”,这水从何来呢?</p> <p class="ql-block">古油坊。</p> <p class="ql-block">伙房,碗柜也是镶嵌在墙里的,非常喜欢这种设计。</p> <p class="ql-block">大伙房里的大烟囱,介绍说大部分是用玉石镶砌。</p><p class="ql-block">我猜想可能是用建玉石厅时余下的边角料选合适的用在了这座烟囱上。</p> <p class="ql-block">马公馆粮仓。</p> <p class="ql-block">老宅的房顶,还有那房顶上的天窗,无不显示当年建筑的合理性。</p> <p class="ql-block">女眷楼。</p> <p class="ql-block">其中一部分现做为民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汉族、藏族、蒙古族、撒拉族、回族、土族等在青海居住的民族服饰冠履、饮食起居、民间工艺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展品和场景陈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很多用品都是我们所熟知的。</p> <p class="ql-block">女眷居室墙围也是玉石镶嵌。</p> <p class="ql-block">室内玻璃窗相连,我们去时,阳光普照。</p><p class="ql-block">眼前仿佛出现羞涩的少女站在镜前将秀发盘于头顶,拿起亲手绣好的带素雅花草的绿色盖头,轻轻的戴在头上,盖住头发、耳朵、脖颈,然后看着镜中清新秀丽的自己莞尔一笑。</p> <p class="ql-block">看见这些,我就感叹,亏得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p> <p class="ql-block">夫人楼</p> <p class="ql-block">这古色古香的非常有年代感的老家具,我猜想是个梳妆台,那些小抽屉里可以放首饰和胭脂水粉吧。</p> <p class="ql-block">一处宅院,虽然距今还不到百年,不了解青海的近代史,不知道马步芳其人,很难感触到它的价值。</p><p class="ql-block">有的人走进,会觉得很失望,认为馨庐没有江南富商的庭院那般精致,也不像行宫那样奢华,也没有国民党高官别墅的欧式风格,而是有点土气,石头的房子,整体是黑色的,那奢侈的玉石厅,看起来更像是大理石。走过天南地北的游客,看了太多的秀丽风光和历史悠久的豪宅、皇宫,提出不同的看法也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但当我走进宅院的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当年青海的贫穷落后与这座宅院的巨大反差。</p><p class="ql-block">一番游历,让我翻遍有关马步芳所有我能找到的资料。</p><p class="ql-block">研读一番后,我不禁感叹,这不是一处宅院,而是一部实实在在的青海近代史。</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宅院还在演变着,2011年,这里是清香斋。</p> <p class="ql-block">2014年,这里是青藏传奇。</p> <p class="ql-block">张姐以前的家,据说曾经是马步芳副官的官邸,她给我画了一张简单的图,讲述那房子的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印象极深的是那雕花的三层房檐,石刻照壁、巨大的顶梁柱,但那老房实在太破旧了,90年代拆除,很是惋惜,再破旧那也是一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出了马步芳公馆,就有了想进一步探寻马氏家族在青海的更多事宜,在探寻中发现,马步芳在西宁时,当年最繁华的地区应该是如今的东关大街和共和路一带,也就是当年西宁那东南西北四座城门相连的地区。</p> <p class="ql-block">马步芳统治时期的西宁东城门。</p> <p class="ql-block">1957年的西宁东城门,一样破旧的城楼,不一样的是多了电线杆,</p><p class="ql-block">可能还有新增的建筑,市民多起来,还有骑自行车的。</p> <p class="ql-block">1957年的南门城楼,街上玩耍的孩子很可爱,当年的孩子如今也60多岁了。</p> <p class="ql-block">1958年西门城楼,我想是不是在如今的西门口呢?</p> <p class="ql-block">1933年,马步芳统治时期的北门内侧,骑马的我想应该是有钱或有权的。</p> <p class="ql-block">1957年的北门城楼,解放8年后,对比之下变化不大。</p> <p class="ql-block">2008年基本上按历史原貌重建的北门城楼。</p><p class="ql-block">新城楼下,西宁的老人们坐在城根下,不知道对那曾经的老城门还有多少记忆。</p> <p class="ql-block">北门坡下的北门泉,俗称“水门”。</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老西宁人有句俗话,叫“醒炮响,城门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炮声响后,把守城门的将士就会打开城门,挑水的人们有时会带上年幼的孩子一起来到北门泉,大人提水,孩子嬉戏,别有一番风趣。如今这北门泉泉水依旧不息,但周围已无昔日盛况,此泉如此敞露,不知那甘洌碧水是否依旧纯净。</span></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北门坡。</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北门坡,我无从考证这里是不是当年的那处北门坡。</p> <p class="ql-block">站在新城墙上,遥望四周,感叹岁月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1933年6月27日国民政府任命孙殿英为“青海西区屯垦督办”指令其离开华北,率部西移,遭到宁夏、青海地方势力的马鸿逵与马步芳的反对,后武力驱逐。这张老照片,也许就是那段历史时期。</p> <p class="ql-block">当年马步芳还积极推广识字,1932年创办了青海省回族促进会会立第一中学,首届只有初中一班,专为他的儿子马继援及其他权贵子弟设立的,后逐年扩大,到1940年,改称会立昆仑中学时已有初中14个班、高中3个班、简易师范一个班,1946年改称昆仑中学,大量吸收汉族和土族学生入学,学生总数达七千名以上,马步芳 1937年-1949年担任昆仑中学校长,那时的学生一律公费,供给制服。</p><p class="ql-block">再后来,一代音乐大师“西部歌王”王洛宾曾就任过该校的音乐教师。</p> <p class="ql-block">如今,在共和路上,建起一座昆仑中学桥。</p> <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西宁解放,10月青海省军管会号召各级学校组织开学复课,昆仑中学更名为青海中学。1966年,由西宁市教育局改名为“西宁市第六中学”。1985年3月1日由西宁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恢复原校名“青海昆仑中学”,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不知是不是当年的昆仑中学内,也许也是1938年创建的湟川中学。</p> <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是1935年的教师备课室,那柱子上安放的是不是下课铃呢?</p> <p class="ql-block">如今在共和路上,还有一所1987年建的西宁市回族中学。</p> <p class="ql-block">西宁农民很早就喜欢栽白杨树,在村庄、渠边、田畔等处,白杨成林。</p><p class="ql-block">马步芳当年也积极植树造林,每年的清明时节硬性通令各地民众植树,但他又滥伐树木图利,如今的人民公园内就有当年马步芳统治时期栽的树。</p> <p class="ql-block">马步芳时期西城门附近的桥,看图片桥的护栏像木质结构,桥不宽,不知道马步芳的小吉普车能不能通行,小毛驴驮运着重物,桥上还有看景的,从画面上看,那时的人们不像书中描绘的那般凄惨。</p> <p class="ql-block">再一次感谢心儿他娘,告诉我那曾经西门附近的桥是当年的木桥,</p><p class="ql-block">突然想起,张姐也曾和我说起过那座桥,当年当地人管那座桥叫老木桥,正对面是小西门的大同街,也就是当年的城里头,那里是当年的唯一一座木桥。</p> <p class="ql-block">(老木桥那面是兴海路,过去是马步芳设的车马店,桥的这头靠北是孤老院)看着心儿他娘的回复,让我想起2012年拍的如今也成为历史的兴海路桥,我想这桥的前身是不是那曾经的老木桥呢?</p> <p class="ql-block">2014年的5月,老桥的周围现今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无知的瞎猜有点荒唐,听老西宁人说起过小西门,我原以为今天的大十字是过去的大西门,今天的西门口是过去的小西门,今天的西关桥和五四桥是离西门口最近的桥,新老照片的对比和熟悉老西宁朋友的介绍才知道我的想象离的太远,甚至是荒诞的。</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西宁东关大街路南一侧的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地区最著名的清真大寺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历史上曾多次遭到破坏,又不断修建,现存的建筑是1913年时重建,1946年至1947年马步芳时期改建并扩建,修南北楼两座,唤醒楼两座,水塘一座,饭厅宿舍等80余间,铺面3间半,西式大门、重门各一座。1998年5月再次动工,在重门前修正门三层主楼一幢,与原中五门、大殿处同一中轴线,正门主楼下设五圆拱门,楼顶两侧各建一高达45米的圆拱顶式宣礼塔,楼底设地下停车场,主楼临街一侧为六层商贸综合大楼,南侧建五层楼,作为寺管委会办公室、会客室、宿舍、教室、餐厅等。1999年11月12日,改造工程全面竣工。至此,大寺规模宏大,建造雄奇,坐西面东,具有我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特点,雕梁彩檐、金碧辉煌,大殿内宽敞、高大、明亮,可以同时容纳3000多穆斯林进行礼拜。殿内和整个大寺处处都显得古朴雅致,庄严肃穆,富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清真大寺夜幕下更美。</p> <p class="ql-block">东关清真大寺是伊斯兰经学研究的最高学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每逢周五(主麻)参加礼拜的人当街礼拜,整条东关大街交通管制,禁止机动车进入,由于清真寺殿内场地有限,数以万计的穆斯林不得不当街礼拜,大街上密密麻麻地都是穆斯林。</p> 在东关清真大寺,面对开斋节上做礼拜的盛大场景,兰州大学人类学博士杨文炯说:“在我到过的中国的土地上,没有看到过比这更大的场面,我也没有见过政府与民众如此和谐与默契的关系,我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场景而深深感动” <p class="ql-block">马步芳早年在西宁东关大清真寺当“满拉”,经名“呼赛尼”。</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下南关街,清真大寺的南门处,街道两边商铺林立,人头攒动,生意兴隆,经营着很多清真食品。</p> <p class="ql-block">中南关街的一处很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独特的撒拉人家。</p> <p class="ql-block">马步芳公馆内展出的撒拉人家的卧室场景。</p> <p class="ql-block">青海的土炕火烤馍馍。</p> <p class="ql-block">新鲜的牛羊肉</p> <p class="ql-block">蒸汽手工脱毛的三黄鸡、乌鸡、肉鸡</p> <p class="ql-block">青海特有的牛杂。</p> <p class="ql-block">清真粽子、甜醅</p> <p class="ql-block">1912年,马家军阀开始盘踞青海地区,到1949年底,马家军统治了青海近40年。</p><p class="ql-block">一趟馨庐公馆之行,让我对马家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冥冥之中,也许是天意,在收集馨庐资料的过程中,一日去母亲那里,看见一些书摆在桌上,随手拿一本,不成想是打开的,低头看看那页,却是那篇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知道“馨庐”二字取之这首“陋室铭”,但那原文却早已还给了老师,无意中的一取,居然让我在寻觅馨庐的历史时重温到它:</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水不在深,有龙则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斯是陋室,惟吾德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孔子云:“何陋之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想,真是个巧合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是那日,和母亲聊天:</p><p class="ql-block">“妈,你知道马步芳吗?”,</p><p class="ql-block">“马步芳谁不知道,西北人都知道他,我还见过他的小老婆呢。”</p><p class="ql-block">“不会吧,你弄错了吧?你怎么知道是马步芳的小老婆?”</p><p class="ql-block">“那时在尕庄的翻砂厂,她总在那溜达,很多人说她是马步芳的小老婆”。</p><p class="ql-block">“她长的漂亮吗?”</p><p class="ql-block">“都70多了,小脚老太太,年轻时肯定漂亮,要不能入马步芳的眼?”</p><p class="ql-block">“想去马步芳公馆看看吗?在省医院对面的巷子里。”</p><p class="ql-block">“想啊,有关历史的东西我都想看。”</p><p class="ql-block">母亲还行,没上过学,大字不识几个,居然也对历史的东西感兴趣,母亲应该感兴趣,因为当年她来青海的时候,青海是贫瘠落后的,那些城楼她依稀还有些印象吧?</p><p class="ql-block">马步芳公馆,文革时是作为反面教材保留下来的,可是母亲只听说过马步芳其人,却也从未走进馨庐。</p><p class="ql-block">后来,带着母亲也去参观了一次马步芳馨庐公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