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陶 沟 桥</b></p><p class="ql-block"> 陶沟河发源于鲁南沂蒙山区,她像一条绿色的玉带曲折蜿蜒,紧紧缠绕在苏北鲁南这块土地上。两岸垂柳依依轻拂水面,水中一片片水草簇拥着丛丛芦苇,百鸟争鸣鲜花斗妍,一派秀美的江南水乡风光。河水潺潺,春夏秋冬一路欢歌,最终流入鲁运河中运河交界的京杭大运河。</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史料记载,陶沟老桥全长108米,桥面宽4.8米,桥中央有两座石雕水兽,取镇治水患,护桥安全之意。兽头伸向河上游,兽尾伸向下游,半卧于烟波之上,居高临下,威风凛凛。全桥有26个孔,22个桥墩,5个桥台和引桥组成,引桥长50米均用青石板铺成。桥孔每孔宽约4米,高约5米。据村中老人口传,当年建桥之初,桥下帆船畅行无阻。有1/3为圆拱。桥面平铺约0.2米厚的条石,规格纵横成线,布局严谨。</p> <p class="ql-block"> 鸟瞰现在陶沟桥全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陶沟桥历经三次重修,第一次在光绪年间,由谭成洛之孙谭秀东维修。这次据传谭墩村所有族人均捐款。第二次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台儿庄大战震惊中外,蒋军为阻止日寇的进攻派飞机炸断了陶沟桥,桥被炸成几段。抗战结束后,谭成洛后人及谭墩村族众变卖祖墓树林,作了简单维修。第三次,当地政府为保护文化遗址,开发旅游资源,于2015年春做第三次修复,两岸的引桥铺上了石头,使其恢复原来风貌。</p><p class="ql-block">陶沟桥的历史并不久远,但在当地百姓中却流传着许多传奇故事。谭成洛如何从一个普通庄稼人变成富甲一方的生意人,他又为何要斥巨资修建陶沟桥呢?</p><p class="ql-block"> 谭成洛,字营,淮海谭氏第16世,江苏省邳州市岔河镇谭墩村人,生于乾隆元年,即1736年,卒于嘉庆14年,即1809年。</p><p class="ql-block"> 他一生做了五件大事:一是建立谭氏庄园,二是为祖先树碑,三是捐资建天齐庙寺院,四是捐资建文昌阁,五是倾其毕生积蓄建陶沟桥。</p><p class="ql-block"> 谭成洛年少时读私塾,15岁辍学跟随父亲谭荣禄经营盐业生意。开始长途跋涉到东海,用肩担一些食盐到本地集市出售,后来用毛驴驮,用车来运盐。台儿庄集市闻名苏鲁两地,商贾云集。在乾嘉盛世时,有一河渔火,十里长歌,夜不罢市的景象。这里是他做生意的首选之地,距谭墩村约40里地,途中要经过陶沟河。</p><p class="ql-block"> 寒来暑往,风里来,雨里去,夏天洪水来时要渡船,冬天水浅时赶着毛驴要涉水过河,不但饱受奔波劳累的艰辛,有时过河为了付过河钱还在船上被摆渡人羞辱。</p><p class="ql-block"> 一个夏天的夜晚,风雨交加,从沂蒙山下泄的洪水涨到河两岸。面对涛涛的洪水,谭成洛爷俩过河无望,只好硬着头皮敲响了摆渡艄公的门。天天往返过河彼此很熟悉,当艄公见到平日里宁愿趟水也不坐船的谭家父子,死活不肯开船,并开口向其索要一个元宝为酬金方可摆渡。这元宝哪里弄?面对漆黑的河面阵阵伤感袭上心头,电闪雷鸣中爷俩只好找一个小瓜棚里蹲了一夜,苦苦熬到天亮方得过河。</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爷俩的心灵。同时,他们也看到无数乡民来往于陶沟河之间,不是趟水就是坐渡船极不方便。两省村民世代一衣带水,鸡犬相闻,却只能隔河相望。桥,成了河两岸人们心中的期盼,也成了谭成洛人生中最大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他的父亲临终时,叮嘱今后一旦有钱,一定要在陶沟河上架桥。他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谭成洛做生意讲诚信善经营,人到中年时靠勤劳和智慧终于成为远近闻名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生意越做越兴隆,兼有良田千顷,家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富足日子。</p><p class="ql-block"> 父辈的夙愿,百姓的期盼,激发了他建立陶沟桥的决定。古稀之年他拿出当时的一生的积蓄,购买石材,请了一百多名工匠,又从沂蒙山上采来石块,夜以继日紧张施工。工程过半谭成洛因操劳成疾不幸去世。他的两个儿子谭椿、谭楷继父志继续施工。谭姓族众感其为,一呼百应,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叩石雕凿,人抬车运,历经两年施工大桥终于建成。现在河西岸的涛沟桥村原名太平村,随着陶沟桥的建成更改了村名叫陶沟桥村。</p><p class="ql-block"> 天堑变通途。百姓欢欣鼓舞,官府视其工程浩大,个人捐巨额资金,功绩卓著,地方政府逐级呈报直至皇上。当皇上闻知其人其事,龙颜大悦。先后给与恩赐嘉封,被列赠为恩骑尉,监生和捐职千户总。</p><p class="ql-block"> 谭成洛成了一代乡贤名绅,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敬仰赞颂。</p><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近200年过去了,河两岸百姓还在传颂谭家故事。谭成洛成为人们心中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 陶沟桥旁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重修陶沟桥碑文</p> <p class="ql-block"> 座在陶沟桥旁休息的老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陶沟桥上的石板近景</p> <p class="ql-block"> 当年陶沟桥上的车辙沟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在古石桥右边的是新建的双向4车道陶沟桥</p><p class="ql-block"> 当人们徒步走在陶沟桥石拱桥时,至今仍能清晰看到5个完好无损的石拱桥孔和部分青石板桥面。特别是那两只栩栩如生的石雕水兽,依然默默无闻地监守在桥中央,充当着这座古老石拱桥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 陶沟桥边的捕鱼人</p> <p class="ql-block"> 在陶沟桥上玩耍的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陶沟古桥伴随着运河湿地公园的建设,已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人们观赏游玩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让世界了解运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让运河走向世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本篇部分文字资料来自炎黄谭氏网</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贾传军,1963年4月生,汉族 江苏省邳州市人,中共党员,1981 年 10 月应征入伍,1985 年参加云南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荣立三等功,1989年退伍分配到江苏省交通厅京杭运河苏北航务管理处徐州航务中心工作。现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江苏网、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摄影师,江苏省徐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多幅大运河摄影题材作品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2018 年 9 月《京杭大运河 - 中运河》入展中国平遥第十八届国际摄影大展个展,《运河上的灯塔(组)》入展庆祝建国 70 周年“千年大运河美好新家园”在杭州、北京、镇江、常州等地展出,出版了《我的运河》个人专集图书并被浙江大学等图书馆收藏,受到中外观者的高度关注。作者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旁、工作在运河上,对这条古老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坚持拍摄运河的点点滴滴,曾三次全程走完京杭大运河及浙东运河,行程万里之多拍摄万余幅运河题材照片,制作大运河美篇 100 多集分享给全国观众。 </p><p class="ql-block"> 微信:138052031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