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潮州池湖贝丘遗址发现记</p><p class="ql-block">黄伟中</p><p class="ql-block">2023.4.11 写于广州同福居</p> <p class="ql-block">祖国的东南沿海,有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在潮州古城西,有一个古老的村子叫池湖,一听名字就知道它是低洼之地。远古时它曾深睡海底,成陆后它地处海滨。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群人就生活在这海滨滩涂上,靠着采集、渔猎捕捞,繁衍生息着。这不是我凭空幻想的,是根据一次我亲自参加的贝丘遗址发现采集活动后,凭采集到标本和文物资料分析后得到的科学的推断。</p> <p class="ql-block">当今的池湖村地处潮州新市区的中心,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仗着城中村极好的区位优势,农村集体经济雄厚,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p><p class="ql-block">2020年,该村总产值为9亿元,集体经济纯收入为2994万元。村民人均月收入达到10360元。致富之后的池湖村老年人,因经历过往昔的艰难还低调些,而有个别的池湖年轻人,因腰包鼓鼓,恃财傲物,走路眼望天,优越感爆棚。</p><p class="ql-block">但是,如果时光倒转到上世纪新中国成立初年,池湖七丛榕下几百亩农田低洼受浸,连年减产,俗称“早三晚四好年冬”(就是说早造水稻亩产300斤,晚造亩产400斤,这样就是丰收年)。但这样的“丰收年”也难见到。农民贫穷者居多。直至成立人民公社后,才挖了一条大型的排水沟,农业收成才有好转。枫溪枫二村农民诗人吴阿六创作了一首潮州歌谣《池湖人、池湖田》,其中唱道:</p><p class="ql-block">池湖人,池湖田,</p><p class="ql-block">六十年前堤溃崩,</p><p class="ql-block">农田被沙压,</p><p class="ql-block">农民苦难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池湖这地方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因滨海滩涂上有不少贝类生物和浅海渔虾蟹,故吸引来自附近的羊鼻岗高地原始聚落的古人类前来捕捞,他们在此席地而坐,点燃灶火,用自已手制的夹砂陶器烧水,煮熟食物。食后把贝壳鱼骨随地一扔,久而久之,便有了一个个垃圾堆。他们把使用中残损的工具一一粗石器、磨光石器、破碎的夹砂陶器和骨器也扔进贝壳垃圾堆中……几千年后,由于偶然的机缘,被我们破土发现,于是便有了在这“垃圾堆”旁与潮州古人类的碰撞和对话。</p><p class="ql-block">喂!曾经生活在此间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你们又搬迁到哪里去了?怎么只留下几个垃圾堆便弃我而去,一去不返?怎么不在羊鼻岗、陈桥和池湖这几处地方留下来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池湖初名锦湖,明代嘉靖丁末年(1547年)知府郭春震修《潮州府志》即有池湖之名。据此当今池湖村创村当在此之前不久。</p> <p class="ql-block">时光倒回到了1975年冬,当年还在“公社化”时期的池湖村也不咋地,人多田少口粮吃不饱。由于历史上韩江多次泛滥成灾,堤防决口时洪水带来泥沙冲积,造成池湖田园上的沙丘星罗棋布。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多种粮多打粮,池湖村(当年叫池湖大队)在枫溪公社党委的领导下,自1969年起每年冬春,都开展声势浩大的搬除沙丘、平整耕地、还原沙丘下的良田的大会战。1975年12月,在该村接近窑边岗(俗名羊鼻岗)东南面约一公里的安揭公路旁搬除沙丘、平整耕地时,农民发现有贝壳和石器文物,上报潮安县博物馆后,我们一帮人在谢逸、官著琪和翁思恭三位老同志的带领下,迅速赶到现场,通过勘查,确定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由于当时冬春平整耕地任务重时间紧,无法按步就班进行细致科学的考古发掘,为了不耽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只能作现场文物调查,采集器物标本,拍照、记录在䅁。</p> <p class="ql-block">该遗址在池湖村农民口中称之为“凤地”,面积约100米X100米见方,中心区约2500平方米,在距离平整好的田地面约1.2米的土堆中,有厚约0.7米的贝壳堆积层,其密度甚大(照片中土堆剖面上的斑斑白点即是贝壳),同层中还采集到粗石器、磨光石器、砺石,夹砂陶片,骨器及呈石化现象的鱼骨,还有人头盖骨、下颌骨连牙齿。并发现有火烧土。</p> <p class="ql-block">池湖贝丘遗址离五十年代发现的陈桥村贝丘遗址仅一公里多远,都在枫溪公社的范围内,两处出土的器物经初步分析有相似之处,应该有密切的联系。附近的窑边岗(俗称羊鼻岗)高台地正好处在二者之间,推测适合做古人类聚居部落之地。</p> <p class="ql-block">现场可见平整耕地中沙土堆剖面上有成堆的贝壳,这应该是古人类食用从滨海滩涂上采集的贝类生物后留下的贝壳垃圾堆的遗存。其中还夹杂着打碎了的印纹夹砂陶器碎片、使用中残缺了的石器和骨器,是潮州又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p> <p class="ql-block">1975年12月,在池湖贝丘遗址中采集到部分砺石、石锛等石器,成为潮州市博物馆的出土文物藏品,这是其照片和资科。</p> <p class="ql-block">1975年12月,在池湖贝丘遗址中采集到部分贝壳和鱼、蟹化石标本和人类头盖骨、人类下颌骨,也列为潮州市博物馆的出土文物藏品,这是其照片和资科,这批文物及标本照片资料,载入2018年潮州市博物馆编、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潮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精品集》,将永留青史。</p> <p class="ql-block">在池湖贝丘遗址中采集到的贝壳标本一一蚶壳、螺壳。</p> <p class="ql-block">在池湖贝丘遗址中采集到的石器一一石斧、石錛、石凿和砺石。</p> <p class="ql-block">在池湖贝丘遗址中采集到的骨器一一骨铲、骨针、骨锛和骨尖状解结器(骨觹)。</p> <p class="ql-block">在池湖贝丘遗址中采集到的古人骨标本一一蚶头盖壳、下颌骨连牙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