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届洪洞大槐树祭祖大会

丝绸之路网

<p class="ql-block">今年来到山西临汾洪洞寻根问祖的人,都被祭祖大典的阵势震憾住了。尤其大槐树大移民的600年感人历史,更是震憾人的心灵。下面笔者就将"云游天下,老家洪洞"寻根大槐树的相关信息汇报如下:</p> <p class="ql-block">山西大槐树移民是指明朝初年,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各地区移民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明朝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1370年至1417年),涉及1230个姓氏,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持续了近50年,涉及到全国18个省市区,影响了数千万人的命运。本文将从以历史背景,移民过程以及移民带来的影响,详细介绍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山西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三个面:</p><p class="ql-block">1、改朝换代造成的社会动荡和人口流失:元末明初,蒙元王朝崩溃,各地农民起义和诸侯割据相继爆发,导致战乱频繁,人口锐减。特别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元朝曾经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和堤防系统,以防止洪水泛滥。但是在战争中被破坏或废弃,使得黄河经常改道或决口,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据统计,在1368年至1644年间,黄河改道26次,淹没了数百万亩耕地和无数村庄城镇。这些地区原本是中国最富饶和人口密集的地方之一,但在元末明初却成为了荒芜和贫困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明朝初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造成的人口增长和土地不足: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一个强大而集权的中央政府,并实行了一系列有效而严厉的措施来恢复社会秩序和促进生产发展。例如:废除元朝实行的蒙汉分治制度和等级制度;推行“屯田兼巡检”制度,在边疆设立屯田所,并派遣官员巡视督促;颁布《大明律》作为统一法典;建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考核制度来约束官吏;实施“赈济令”来救济灾民等等。这些措施使得明朝初期社会稳定、经济复苏、人口迅速增长。据《明史》记载,在1368年至1393年间(洪武二十六年),全国户籍登记从6000万增加到6500万。然而,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必然导致土地不足和分配不均。特别是在山西等老牌富商之乡,在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和土地兼并的影响下,土地集中在少数富豪手中,而大多数农民则陷入了赤贫和困境。因此,许多山西人开始寻求外出经商或移民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明朝政府为了开发边疆、安置流民、防止叛乱而实行的移民政策。明朝政府在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后,面临着边疆的威胁和内部的动荡。为了巩固国防和稳定社会,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开发边疆、安置流民、防止叛乱。例如:在北方边境设立屯田所,并招募或强迫各地百姓前往屯田;在南方沿海禁止居民靠近海岸,并将沿海居民迁徙到内陆或边疆;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派遣官员和士兵前往开拓土地,并吸引汉族移民前往定居;在中原地区清理无主荒地,并鼓励或强制无业游民前往开垦等等。这些措施使得明朝初期出现了一场空前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以山西大槐树移民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山西大槐树移民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洪武三年至洪武十四年(1370年至1381年)。这一阶段是山西大槐树移民的开始阶段,主要是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平定北方边境上的元残部和蒙古骚扰而实行的屯田政策。他先后下令从山西平阳、潞州、泽州等地招募百姓前往河北保定、易县等地屯田,并设立了专门负责管理移民事务的“巡检司”。这些移民都要经过山西洪洞县城东南约5公里处的一棵古老而巨大的槐树下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即凭证),然后再出发。据《明史》记载,在这一阶段共有20万户(约100万人)从山西迁移到河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洪武十五年至永乐十五年(1382年至1417年)。这一阶段是山西大槐树移民的高峰阶段,主要是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清理中原无主荒地和安置流民和防止叛乱而实行的移民政策。他继续从山西各地招募或强制百姓前往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屯田,并增加了“巡检司”的数量和职能。这些移民仍然要经过大槐树下办理手续,但是由于人数众多,所以不再领取“凭照川资”,而是直接在树上刻下自己的姓名和籍贯。据《明史》记载,在这一阶段共有80万户(约400万人)从山西迁移到各地。</p> <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永乐十六年至嘉靖四十四年(1418年至1565年)。这一阶段是山西大槐树移民的衰落阶段,由于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变化,从而放松了对边疆的开发和对流民的安置。在这一阶段,山西大槐树移民的规模和频率都有所减少,但仍然有少量百姓自愿或被迫前往边疆屯田或经商。据《明史》记载,在这一阶段共有10万户(约50万人)从山西迁移到各地。</p> <p class="ql-block">山西大槐树移民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对边疆开发和建设的贡献:山西大槐树移民为边疆地区带来了人口、技术、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商业交流,增强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稳定性,同时也为边疆地区提供了兵源和物资,加强了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能力。特别是在河北、陕西等与蒙古接壤的重要战略要地,山西大槐树移民起到了抵御外敌侵扰和保卫国土安全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2、对中原社会稳定的贡献:山西大槐树移民为中原地区带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使得中原地区在元朝灭亡后迅速恢复了人口数量和经济活动,缓解了中原地区因为战乱而造成的土地荒芜和人口匮乏等问题,并且也有效避免了因为过剩劳动力和社会矛盾而引发的农民起义和流民叛乱,维护了明朝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卞洪登博士和台湾吴主席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3、对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播的贡献:山西大槐树移民在迁徙过程中,与当地的各族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山西大槐树移民也将山西地区的语言、风俗、信仰、艺术等文化元素传播到各地,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对后代子孙和家族谱系的影响:山西大槐树移民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那就是他们在大槐树上刻下的姓名和籍贯。这些刻字是他们对祖先故土的怀念,也是他们对后代子孙的寄托。据统计,从山西洪洞县迁出去的人共有1230个姓氏,分布在全国11个省份。这些姓氏中有些是比较常见的,如王、李、张、刘等;有些是比较罕见的,如鹿、鲁、魏等;还有些是特殊或异域的,如阿、达、哈等。他们都可以通过大槐树找到自己祖先迁徙时留的印记。这些印记不仅是他们的身份标志,也是他们的家族谱系。通过大槐树,他们可以追溯自己的祖先,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维系自己的亲情和血缘关系 。</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山西大槐树移民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民族、文化还是家族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和价值。山西大槐树移民是中国人口史上一段辉煌而又传奇的篇章,值得我们后人铭记。</p> <p class="ql-block">震撼的祭祖大典仪式</p> <p class="ql-block">震撼的祭祖大典演出</p> <p class="ql-block">临汾市王延峰市长讲话</p> <p class="ql-block">市委常委洪桐县委书记讲话</p> <p class="ql-block">全国政协常委黄志贤部长接见演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