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做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小时候60年代初在天津生茂里胡同口记得有个水铺,屋内的西南角有一个灶台,灶台上有直径一米左右多的柴锅。那时候冬季大人上班,孩子们上学进门想喝点热水,一般花一分钱打一暖壶热水喝,尤其父亲是爱喝茶的人,总觉得用大锅烧的水沏茶有味儿,于是胡同口就有了专门烧开水卖的水铺。</p> <p class="ql-block">当我提着家里的瓷壶到水铺里打开水,有时水不开,灶台上摆满壶“挨个儿”,挨个儿买水的人则坐在条凳上,山南海北地聊着。那时候很少有女人去水铺打水,顶多家里派孩子去。水开了,灌满了壶,人们依次提壶走人,刚一进家门,母亲就看出来了,“这不是咱家的壶!”我又回到水铺,一准看见另一位正等在那里,“你提差了壶!”天津卫“差壶”这个词儿恐怕是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家1956年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听爷爷说:天津因运河而立,因水而兴。六百多年前,就是依傍着运河,天津开始置卫建城。最早的天津居民用水,主要取自运河。那个时候,天津还没有自来水,而在城里又没有多少口井。供水方式大多是以肩挑、车推为主,十分不方便。特别是天津城设立后,供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了。由此,出现了以专门给居民运水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一些人,他们靠着一辆水车,一副扁担水筲,走家串户,凭着一膀子力气,赚钱谋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水车之外,水铺的应运而生同样方便了百姓的吃水问题。水铺,顾名思义就是卖水的地方。那里的设备其实很简单,就是几个大木桶,几口大锅,规模大的还会有一两辆水车。除了卖生水之外,水铺一般还会在店里支起几口大锅,用来烧开水,供人们来这买开水沏茶用,价钱和生水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听爷爷说:每逢过年提前都要给水铺小费,为的是初一早晨进财进水,我家有个大水缸让水铺灌滿。担水进财是中国传统年俗。正月初一起五更,迎喜接福敬三星。抢得一挑金银水,一年兴旺不受贫。这首流传至今的故事阐释了“担水进财”这幅图画的丰富内涵。</p><p class="ql-block">那时胡同里没有自来水,专门有个水站,人们吃水就提着竹子暖壶上大街,走到大街口水铺去买水。热水一分钱一壶,凉水是二分钱一桶,大木头桶都特别沉。水铺有个老头,拿着舀子,舀一大瓢一壶。凉水是用水桶挑着去买。那时没有自来水管子,就有水站。水铺一般不大,有20来平米。记得最深的是烧开水的的大锅,占了大半个屋子,有两米多宽,灶台也高,我那时候人也小,根本就够不上台面。</p><p class="ql-block"> 后来一个胡同有了一个自来水,桃水的任务自然落在我身上,每天很早就去桃水因为人少,把一个大水缸漫灌需要十多桶水,现在我的手特别有劲是跟小时候手提桶有关系。</p><p class="ql-block">下图是跟姐姐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