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科研的细雨润物无声,悄悄地助力我们不断成长。</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8日上午,本课题负责人在城关西五官小学召开了2023年辽宁省教育学会获批课题《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的开题论证会。本次会议参会人员共14人,其中有课题组全部成员12人和明德小学两位领导郭士亨校长校长、陈亚军主任。</p><p class="ql-block">(一)活动准备:在会议前每位课题组成员整理材料,在领导的安排下布置了会场,本次活动顺利举行。</p><p class="ql-block">(二)活动流程:介绍与会专家、领导、人员</p><p class="ql-block"> 城关中心校主任——乔丽丽</p><p class="ql-block"> 明德小学校长——郭士亨</p><p class="ql-block"> 明德小学教学主任——陈亚军</p><p class="ql-block"> 参加本次开题报告会的课题组成员分别有王秀娟、梁政、杨丽丽、刘娜、王丽敏、刘瀚琪、韩冰、胡利华、李明会、于爽、高晓妍、李晓静、范玉文等14人。</p><p class="ql-block"> 乔丽丽主任作为本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在会议上陈述了课题开题论证报告。叶老师针对本课题做了详细的开题汇报,紧扣学校实情,深入细致地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做法、实施步骤、分工以及预期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 在本次会议上,首先由郭士亨校长宣读立项通知书。这次课题获批立项对所有前期付出的课题组老师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鼓舞。</p> <p class="ql-block"> 郭校长对课题研究进行评议、指导。这一次的课题是基于时代的形势,国家的号召,现实的需要做出的选择。所以,从理论层面上是绝对可行的。再者这一次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有模范带头的校领导做后盾;有的善于教学一线教师做先锋,有积极肯干的年轻教师做辅助,有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做指导,所以,在实践工作中,我们的课题组也一定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p> <p class="ql-block"> 陈主任就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给予指导性建议:(1)课题组成员涵盖小学阶段各学科教师,均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思想进步,教学能力突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较高的理论基础。(2)时间保障:因有较丰厚的实践基础,此次研究预计仅需要一年的时间,对于课题的研究中的调研、问卷、分析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时间保障。(3)经费保障:学校领导重视学校教育科研活动,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4)技术设备保障:学校的多媒体和网络设备完善。为问卷的调查,信息处理和材料的查阅提供了方便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 课题负责人乔丽丽主任对本课题问题的提出目的与意义进行了论述: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使学校、教师、有了自主发挥的权利。如何利用现有的劳动技术资源,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成为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课题,也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科学构建,能够提升教师及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从学生和学校、家长的角度出发,贴近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助于因材施教,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等。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作为推进教学改革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策略,是大多数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一种期待。在当今教育形式下,具有如下意义: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劳动课程的教育目标,能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品质,成为从小热爱劳动的人。有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供更符合实际的课程内容,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发展。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形象,劳动教育实践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立足点是承认各类学校的具体差异,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家庭、社区环境、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有利于教师素养和个性的改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能加强自己对本体性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条件性知识,累积实践性知识,使自己知识结构更趋合理,课程资源开发要求教师从事行动研究,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和总结,使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发展。更新家长观念,号召家长参与与教师共同为学生制定“家务劳动清单”,放手让孩子做家务,并多为孩子创造家务劳动的机会。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应该从家庭开始,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能够培养身心两健的人,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国内外现状分析“校本课程”最早于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于英美等发达国家, 它是指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及其教师自己开发、确定的课程, 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早在 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便指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要求“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 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p> <p class="ql-block"> 最后,乔主任提出改进意见:</p><p class="ql-block"> 1.课题组分工再细化;2.课题的选定要符合咱们孩子的生活实际,符合本地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3.课题的实施过程要记录在册,要真实具体,以备最后总结反思定稿;4.课题的确立应根据各校实际分领域分模块的安排进行。</p><p class="ql-block">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借着科研的东风,我们会继续努力,破茧成长。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