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公婆婆

栀子花开(hrf)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我和丈夫回到故乡为公公婆婆扫墓,感念深恩,寄托我们的哀思。纷纷雨滴,点点感伤,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带来绵绵的思念。</span></p> 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公公1924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东社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38年14岁的公公投身革命,参加了工卫旅,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担任岢岚县五区区长,参加过汾孝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25岁的公公担任了交城县第一任县长,之后在省政府、省人大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婆婆1931年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城的一个书香世家,她自幼富有才情又志向高远。1948年中学毕业从事教师工作,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公婆婆有四个儿女,只有我们在身边,弟弟妹妹都在国外。正如电视剧《人世间》中的台词,我们是公公婆婆的“养口体”,弟弟妹妹是他们的“养心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公婆婆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非常渴望儿女的陪伴。那时每到周末,等待远方儿女的电话是他们最重要的事情,公公婆婆从来是报喜不报忧,还要千叮咛万嘱咐一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弟弟妹妹让公公婆婆心情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也是一种孝道。无论是“养口体”还是“养心智”,对于公公婆婆来说,都是儿女的孝心,分量是一样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陪伴公公婆婆的日子里,虽然我们付出了很多,照顾他们的晚年生活,为他们养老送终,但公公婆婆的好品行,良好的家风也深深的影响了我们,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span></p> 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公1994年离休,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编修《家谱》,他说:“爱国要知道历史,爱家应了解家族史。老家是根,不能忘本。”他与两个堂弟收集整理,把本家族史从“拔贡家族”的第一代算起,到当时的第七代,都作了详细的记载,使祖祖辈辈不断线,子子孙孙不忘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8年6月,公公发现嗓子总是有些嘶哑,我们带他去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喉癌。在医生的建议下,公公很快进行了手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手术后的公公颈部戴着一个气管套管,伤口疼痛难忍,不能进食,无法说话,只能半躺着,夜不能寐。看到公公受着病痛的折磨,我们无比痛心。但坚强的公公却始终以乐观的态度、顽强的毅力面对疾病。不能说话,他就用笔和我们交流,最难忘的是他写下了亲身经历的一段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1947年,我在交城峪口战斗中右腿受重伤,当时医疗条件很差,伤口严重感染。由于数日高烧,昏迷不醒,已是奄奄一息。幸好有一个过路的部队军医对我实施了救治,才得以重生。我在战争年代多次负伤,九死一生,相比之下,这点儿小病算不了什么。如今的医疗条件这么好,我相信医生,一定能够治好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一边读着文字,一边止不住地流下了眼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公可以进食了,我们将面条、米饭、蔬菜、水果、肉类等打碎成流食,然后经胃管注入胃内;他输液时,我们给他读《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他能够说话了,我们又陪着他聊天。公公康复出院后,他特地来到人大办公楼前留影作为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公是我们儿女的骄傲,也是我们做人的楷模。他是个随和的人,乡亲和战友们来找他,从来都是推门而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他也是个俭朴的人,从不搞特殊,每次回家乡,总是和乡亲们席地而坐,炕桌上有什么吃什么;他还是个热心的人,他为家乡建设竭力相助,铺路架桥,造福乡邻。离休之后,对省人大家属院里的大事小情,事无巨细,亲力亲为。</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3年4月10日,公公因病去世,享年80岁。当时正值“非典”初期,家人商量只举行一个简单的悼念仪式。不曾想公公出殡那天,省人大院里上百人自发地参加了他的悼念仪式,含泪为公公送行,那一刻,那一幕,深深地震撼了我们。</span></p> 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婆婆为人和善,心胸豁达,纯朴善良。在工作中勤奋敬业,任劳任怨,处处走在前;在家里,孝敬老人,相夫教子,样样做得好。她为事业为家庭奉献了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婆婆常对我们说,与人相处时,多记别人的好,少记别人的过。不要因为人家的一次不好,就否定了之前所有的好。 只有多替别人着想考虑,感情才能增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婆婆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和婆婆相处的30多年中,从来没听她说过贬抑别人的话,她总是说别人的好话及优点。不是婆婆看不到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而是她心地善良,能包容、能体谅、不埋怨、不计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别人的好,一次两次并不难,难的是像婆婆这样一辈子说别人的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8年5月9日婆婆因病离开了我们,享年78岁。婆婆在后事安排中写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一、我的后事一切从简,不举行任何大小形式的告别会、追悼会等等;不写、不念悼词、祭文等等,一律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除告之老干部处外,只告知关系最近的亲属。其他亲友、同事、同学等等,一律不麻烦不告。以后遇机会说说就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你爸爸和我的骨灰适当时候安放在东社老家的祖坟。你们都是孝顺子女,在我活着的时候都已尽到了孝心。在我走后,一切民间传统的清明节等等,你们都不必操心了,免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几点,望你们切实照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们看到婆婆留下的这份遗嘱时,感到了心灵的震撼,泪如雨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婆婆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也是一个胸怀宽广,思想境界高,文化修养深厚的可亲可敬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风,是一家人的处世之风,是先辈对后辈的默默影响,是家庭信念和人格的传递,也是前辈对后辈的细细叮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公婆婆是我们最直观的教科书,他们言传身教的熏陶,造就了一个家庭独特的气质和秉性。公公婆婆的好品行己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时时感受到了他们宽广无边的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4月6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