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说说《我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我于3月23日收到美篇印品《我的乡愁》,随即翻阅,即兴写下四句:乡愁三篇印成书,万余字数真不多,只等学校资寿寺,发力再续前缘说。</p><p class="ql-block"> 下面就不妨说说这册《我的乡愁》的今生来世及之后所作的一些思考。</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将《我的乡愁》作成美篇印品,是基于三个维度的考量。</p><p class="ql-block"> 从当今的横向比较看,美篇的电脑智能编辑和编排极为快速,令人信服和赞赏。快的第一感觉表现在:只要点击须打印的文章篇目,即刻合成的书样就立马展示在你眼前,对此,如若需要,对封面插图与作者姓名作添加和改动即可。快的第二感觉表现在:印刷过程时间特别短,从定稿和下单算起,收到印品成书最多七天,也就是从江苏南京再到浙江杭州最后送达福建三明,前后不过七天。无论如何这些都超出我的认知与想象。扪心自问,不试试,不印美篇,对自己是交待不过去的,唯恐夜晚会因考虑它而睡不好觉呢。在此,感谢美篇这一载体所提供的优质服务,她们想作者之所想,急作者之所急,快速、周到、全过程一站式的服务令人折服。</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的纵向考察看,极为必要。《我的乡愁》共收入三篇,即母亲的大碗茶、大基榨油厂及水车碓、致敬黄老师。总字数为一万二千余字。是我对少儿时期的回忆,其实它更是我魂牵梦绕的乡愁,在我的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是那么的美好,恰似一股汨汨山泉清澈见底而沁人心脾,倍感无比的美妙。正如恩师薛永霖先生所言,看着看着就好象回到了大基,带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段纯朴而深情的岁月。如前面所写四句自由诗的后两句,要自我鞭策与鼓励,也是我对恩师良好建议而作出必要的回应。</p><p class="ql-block"> 薛老师满怀深情地指出:“大基资寿寺的过去,肯定是有的,但如果没有历史记载,那会淹没的。后来,大约是人民公社化、文革,资寿寺变成了加工厂、茶厂、锯板厂等等。它的历史一一远的不说,就说解放前后的历史。然后把资寿寺的前世今生记叙下来”。再比如,“大基的学校”。过去的大基办学情况。主要旧社会、解放前后。后来的好了解、“许多你也熟悉”。然后给大基的学校记一篇。因为现在没有学校了,什么时候再有?或许这将成为历史。尤其在大基办过一届“完整的初中”值得纪念。</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薛老师进一步指明,“土堡街”现在没有了,也要记它一笔,不然后人都不知道了。石桥——学校、操场——民居——大队部——菜地——田——石头路……</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作出承诺,近期将对大基学校作深入考察,走访相关人员,力争今年上半年以乡愁方式来完成大基学校的记述过程,如解放前夕的私塾、解放后何年开办、开办头三年情况,学生数、老师情况等。在此基础上力争再对另两个课题和项目作一细致考虑。</p><p class="ql-block"> 再者,谁来记载大基的历史?这是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课题。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三个维度。显而易见,亦可想而知,若大基人不写大基的历史、大基的风土人情或民俗风情、大基的好传统、好习惯、好经验、及好人好事等等,则这些会随着年轮的向前而被人渐渐淡忘,最后将消失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最终将导致无大基的历史记载。这或许就可能成为大基人的遗憾,真可谓细思极恐。如果我们这一代不做这些,后辈人将更难。因为随着城市化的演进,大基村的人口不断减少,加上许多人因幼子孙子辈入园上学就业等诸多因素而加入到城区队伍中,势必影响大基的方方面面。以大基村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已消失的崩岭、上铙和黄竹坑三个自然村为佐证,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祖国建设日新月异,家乡巨变,大踏步地迈向第二个百年,在变与不变之间,是以变应变还是以不变应万变,如何权衡利弊,是值得深思的。</p><p class="ql-block"> 由此来看,从少儿美的一切出发,从对老师极其负责的提示指导考虑,从大基一脉相承历史及接续发展的需要着想,以乡愁方式来对大基的风土人情或民俗风情给予记述则不仅仅是极度必要,更是迫在眉睫。</p><p class="ql-block"> 以上分析了以乡愁方式来对大基的风土人情或民俗风情给予记叙的必要性,接着简单聊聊它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应当说明,我并非要排除或排斥写大基志,若有大基志更好。大基志理应由沙县区人民政府、南阳乡政府相关部门或由其安排的职能科室落实到村委会来记载、履行并完成。大基志至少反映出大基人口基本情况,历任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基本脉络,山林、水土、田地、稻谷粮食产量等主要变化及资源情况、新村建设及为民富民主要情况。</p><p class="ql-block"> 若有大基志,那么以乡愁方式来记述大基的风土人情则是一件利于当今功在后代的善事了。对大基志来说,是锦上添花,将丰满并完善大基的历史,较为完整地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基村的风貌。自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大基村跳“龙门”走出了不少人,这些人读完小学后,大多数是13岁到15岁就离开大基,离开沙县,离开三明,离开福建,甚至到了海外、国外,几十年的工作生活均不在家乡,但这些人皆有着浓浓的乡愁。他们背井离乡,奋力拼搏,一路前行,不辱使命,不负父母,为家乡亲朋好友增光添彩,从中有许多可喜可贺的故事值得分享,这为叙写乡愁注入新的元素,提供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这是一支以乡愁方式来记述大基的风土人情的重要力量,应当加以挖掘和充分利用。</p><p class="ql-block"> 对于长期外出的大基人来说,一旦上了年纪,如五六十岁或更年长些,就好比是经过漫长的积蓄,乡愁成为了期待中的美好而悄悄地醒来,它或许是你的沉默等待,一边享受迎面的春意,一边耕耘人生的欢喜。乡愁有时就如美好的时节,看花看草都极美,听风听雨都沉醉,种桃种李都适宜,追光追梦都可期!</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记住乡愁,带着它追光追梦。(记录并起草于2023年3月23日晚,修改于2023年4月8日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