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言苏中 29 师范时期---罗振玉、王国维在苏州

丁云衍

自1904年7月罗振玉在端方盛邀下来到苏州,主持创办“江苏师范学堂”后,就力邀蒋黼、江瀚、徐嘉、藤田丰八等一起入职,打造教育新天地。其中少不了罗振玉的学生,也是刚从日本回来的王国维。<br><h3>  罗振玉和王国维是当下的网红大咖,尤其是王国维和他的“人间词话”。他俩于1904年7月左右到1906年4月,同进出江苏师范学堂,可见此时他俩的师生情谊。</h3><h3> 罗振玉来到苏州时39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他有办报、开设翻译社、担任学务,加上刚从日本考察回来,得到当时显贵们的赏识。而王国维时年28岁,朝气蓬勃。在罗振玉的帮助下,他极善于思考的特性已显露出来,也从日本考察回来,满怀抱负。俩人将人生中最宝贵的时代献给了苏州。</h3><div><br></div><div>我们来追寻一下他俩在苏州的足迹。<div><br><div><br></div><div><br></div></div></div> <h5>苏州中学校史上名录记载</h5> <h5>罗振玉的照片,由王国维题于1909年。</h5><div> </div><div> 罗振玉(1866-1940),字式如、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松翁。 祖籍浙江省上虞县,出生于江苏淮安。中国近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农学家、教育家。“甲骨四堂”之一。江苏师范学堂首任监督(校长)任期为1904年7月-1906年3月。<br></div><div><br></div><div>1896年在上海创立“学农社”,设立“农学报”</div> 1898年办“东文学社”,培养日文翻译人才,结识张之洞、端方、梁启超、藤田丰八等 1901年其先后在武昌主持“农务局”、“南洋公学”东文科监督、广州“学务处”顾问等。创办“教育世界”,并去日本考察。 1903年(37岁),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鄂家里看见甲骨墨拓本,从此开始研究甲骨文,成为我国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之一。<br>1904年7月,江苏巡抚端方亲到上海请罗振玉为江苏教育顾问,并把创办江苏师范学堂的任务交给了他。端方还特意将其“农学丛书”呈朝廷,叙述罗振玉创农学会、译印报章、考察日本、办理学务等经历,大力举荐罗振玉。<br>  <div>  罗振玉一到苏州,一面汇集英才组建师资;一面着手建设学校。先利用紫阳书院址,作筹备。后弃北局坟茔地,果断选定在苏州府学、紫阳书院,以及抚标中军操场,并购民间桑园为建设用地,迅速建好了符合新学需求的教学用房。至“十一月朔日”(公历12月7日)即行开校礼。<br></div> <h5>江苏师范学堂沿革纪要(部分)</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期招生一百二十人,以缓解当时新式学堂到处建立师资紧缺的状况。由于罗振玉启用日本学者藤田丰八为总教习,一下子组建了一批日本外教,加上留学日本的才子,学堂一上马就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博物等课程,尤其是体育、活动课。第二年开设了体操专修科,培养中国第一批体育师资。</p><p class="ql-block"> 罗振玉在江苏师范学堂的贡献主要有</p><p class="ql-block">1、建设师范新学堂;</p><p class="ql-block">2、开设完整的新学师范课程;</p><p class="ql-block">3、组建有外籍教员参与的新学师范师资队伍;</p><p class="ql-block">4、建设师范学堂附属实验小学,供师范生实习之用。在他的极具前瞻性的努力下,1905年8月20日始建附属实验小学(现苏州市实验小学)同年11月顺利开学。</p><p class="ql-block"> 客观的说罗振玉在苏州办学也留下了两点瑕疵:</p><p class="ql-block"> 一是,他鉴于当时反清怒潮汹涌澎湃,坚持在学校设立万岁牌,每月初一、十五,他亲率学生在牌前行三跪九叩大礼,这在当时学校中是绝无仅有的。</p> 二是,在学校操场附近购置二亩官地建房。在1905年11月间,罗返沪处理其父后事时,苏州发生“江苏教育逐客”一事:在江苏师范学堂招生时,端方要求学堂乃江苏一省的师范学堂,对投考之人要一视同仁,不分彼此,罗执行之。但苏州乡绅不高兴,就此发文说:罗在苏州修筑私宅,侵占学校土地。虽然后来官方出面还了罗振玉的清白,但由此罗与苏州教育会之间结下了梁子。待罗振玉居丧期满,便到苏州辞职,虽然巡抚、学堂师生一再挽留,但罗毅然决然离开了他亲手创办的学校。<div>  此后,他一直没回过苏州,尽管他对这里非常怀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闰三月,罗因故离开了江苏师范学堂,全体师生以词赞之曰:<br><b>三吴文敝,孰为救之?先生秉铎,示我师资。端公莅苏,宏兹教思。系维先生,规划周至。师道克立,始谋实臧。夫惟源远,其流乃长。</b><br> 在苏州期间罗振玉确实全部精力用在办学上,稍有空即到上海照顾其父亲,他的学术展现是在其之后了。他写出的第一部重要甲骨文研究论文发表于1908年,成书于1910年。</div> <h5>  宣统二年(1910年),他撰成《殷商贞卜文字考》,奠定了他在甲骨学研究中的学术地位。 </h5><div><br></div><div> 罗振玉离开苏州后即进入北京,在清政府任学部参事。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升任学部二等咨议官,并巡视河南、山东、江西、安徽四省学务,开始了他的人生学术高潮和政治高峰。后以清朝遗民自居,追随末代皇帝溥仪,并出任伪满洲国监察院长,受人诟病。尽管如此,他对中国古史及传统文化典籍的发现、抢救、整理、研究和传播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容否定的。</div> <h5>罗振玉墓在大连市旅顺口区水师营街道西沟村</h5> <h5>这是罗振玉书赠曾任江苏巡抚张树声(为修复苏州府学、紫阳书院、正谊书院有特殊贡献)的对。释文:左尊右俎,朋来晏喜,甘雨和风,岁其乐康</h5><div><br></div><div><br></div>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桢,字静安,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从事考订中国古代史料、古文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等工作。后于颐和园中昆明湖自沉。 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div><br></div> <h5>《王国维全集》,达20卷</h5><div> </div><div>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通州师范、江苏师范学堂,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4月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1925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br></div> <h5>罗振常手批王国维《人间词乙稿序》</h5><div><br></div><div> 罗振玉之所以邀请王国维来苏执教,是因为王国维乃其最为赏识的至交。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时务报》报馆充当文员兼门卫的王国维被罗振玉所器重以来,王曾数次得到罗的提携,并在学术研究上获得多方支持,罗、王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长达28年之久。罗振玉在江苏师范学堂开设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新学课程,胜任者非精通新学的王国维莫属。<br></div> 王国维自1904年8月抵苏,来到江苏师范学堂任教,最后至1906年4月,与罗振玉一同去职北上。虽然不到两年,但,这位28岁的新学老师是全身心地将精力用于教学与学术上的。<br>  王国维讲授修身、中国文学、中国历史等课程。王知识渊博,学贯中西。在讲课中,王注重教材的知识性、科学性、关联性,注重新学之真精神、真方法、真学问,一反清末支离破碎、迁疏自是之陈腐教风,前期深受学生欢迎,成为中学方面的总教习。<div>  王国维既懂外文,又通西洋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和逻辑学等,而当时新学在苏州学界刚刚兴起,学生囿于见识和学识肤浅对陌生的新学鲜有兴趣,由于他的口才并不出众,不苟言笑,不擅长与学生沟通互动。可以显见,“教”与“学”之间有差距,博学的王国维在此时期教学也有点不舒服。但,这反而提高了他对教育的研究兴趣:授课之余,王针对社会,面向现实,就教育中许多问题,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在这期间,王发表之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有《教育杂感四则》、《论平凡之教育主义》两文;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有《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教学小言十二则》、《教育小言十则》、《教育小言十三则》、《教育小言十则》、《教育普及之根本办法》、《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教材》、《论教育之宗旨》八文。其中《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是与张之洞论辩的;《教育普及之根本办法》是批评学部的;《教育小言》是杂感式的针砭时弊的小品文;《论教育之宗旨》则全面表达了与清朝政府针锋相对的教育主张。综观其文内容,全在破旧立新。破旧则大声疾呼,勇往直前;立新则说理透彻,发聩振聋。而上述诸文,大多作于江苏师范学堂任教期间,是以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践为思想基础的,在王一生中,就教育问题发表言论,也主要集中在这两年之中。<br></div> 王国维国学功底扎实、才情横溢,在苏教学的日子里除了授课和研究学问之外,常以作诗填词自遣。姑苏风物清嘉的景观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为他作诗填词提供了丰富素材,也使得多愁善感的王国维从中得到了精神上的舒展和慰藉。如,《蝶恋花·独向沧浪亭外路》是他在江苏师范学堂旁沧浪亭外独步时的即兴之作,词中写道:<b>“独向沧浪亭外路,六曲栏杆,曲曲垂杨树。展尽鹅黄千万缕,月中并作濛濛雾。一片流云无觅处,云里疏星,不共云流去。闭置小窗真自误,人间夜色还如许。”</b>既写出了沧浪亭安谧宁静的夜景,又抒发了作者的悠然情怀。王国维在苏州期间创作的诗词不但在他诗词作品的数量上占据了很大比例,而且皆被公认为佳作。难怪有人提出“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在苏州酝酿创作的(“人间词话”发表于1908)。 他在苏执教的两年不到的时间,是他学术生涯中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阶段:他先后撰写了《书叔本华遗传说后》《叔本华与尼采》和《释理》等哲学论文,还兼任了原由罗振玉担任的《教育世界》杂志主编之职,将这一纯教育杂志改版为综合性刊物,并在该杂志上发表了大量论著。1905年5月至6月,王国维又发表了《子思之学说》《孟子之学说》《荀子之学说》《论平凡之教育主义》《论新学语之输入》和译文《哥罗宰之游戏论》,在学界产生很大影响。同年秋季开学后,他在教课之余把自己在《教育世界》上刊登的论文编成《静安文集》,并附个人创作的50首“静安诗稿”交付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并代售,这也是王国维的第一部文集。王国维来苏前后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确立了他作为在中国较系统地介绍德国哲学的首席学者地位,并被公认为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观点及方法评析中国先秦论著和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 <h5>位于浙江海宁的王国维故居</h5> <h5>纪念碑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内工字厅东南侧。始立于1929年,正面书“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背面是陈寅恪大师撰写的碑文,碑式为建筑学家梁思成所拟。</h5> 应该看到王国维28-30岁,这最旺盛的生命时段在江苏师范学堂度过的,收获满满!甚至有人就此推测:王国维如果不是家事,有可能在苏州定居。当然,他还是小伙子一枚,他还是听老师罗振玉的话的,跟着老师一起到北京,登上他的学术高峰,发出他的学术光辉。<div><br></div><div>(文中图片来自学校、校友和网络,如有异议请告知) (29)<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