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走过(2023年4月8日)

上善若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早上起来,有点头重脚轻,浑身无力。既然来了,还是挣扎一下,多了解张掖,走近张掖。马蹄寺成为我无奈之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司机介绍,马蹄寺在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境内,距张掖市市区大概70公里,有石窟群,可观祁连山风光,能领略藏族和裕固族风情。我半信半疑。车在路上疾驰,窗外风景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天慢慢蓝了起来,窗缝中挤进来的风凉意十足。远处,连绵起伏的大山,被白雪覆盖。师傅说,那是祁连山。路两旁荒凉的戈壁滩逐渐逝去,取之而来的是大片的田地和湿润的空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雪山越来越近,我们停在马蹄寺游客中心。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明媚的阳光照射下来,分外暖和。售票人员很是热情,说进大门800米是千佛洞,然后行400米是1-4号窟,最后坐车去北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车向千佛洞驶去,突然,窗外崖壁上的石塔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一座座大小不一,虽然历经风雨,饱经霜雪,依然给人肃穆敬畏之感。静静伫立,感慨无限。一个山乡之人,能膜拜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文化瑰宝,那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缘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继续前行,不到几分钟,就到了千佛洞。千佛洞是一寺院,大门和房屋应该是近年来修缮的,寺院依山而建,山山崖上便是开凿的石窟。踏进大门,瞬间感觉远离世俗,灵魂被无限净化。怀虔诚之心,读每一棵熟,阅每一座庙,许每一个愿。拾级而上,每一个台阶分明就是历史,诉说着沧桑,铭记着信仰。我们进入石窟内,苍凉古朴之感顿生,那是多少个日夜,多少代人的努力才开凿出如此壮观宏伟杰作。据资料显示千佛洞共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不得不让人对开凿者们的勇气和毅力赞叹不已。石窟内佛像肃穆庄严,精美绝伦,他们俯视尘世,护佑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繁衍生息。尽管游人有点多,但显得安静,有人双手合十,佛前祈愿,有人跪拜叩首,正所谓:千佛洞内见佛子,垂首低眉鉴佛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几分钟的行程,我们到了1-4号窟。台阶依山而建,我们一步一台阶,向上爬去。终于看清了雪山的真面目:它圣洁而美丽,阳光照射下,晶莹剔透,如洗的碧空清晰的仿佛就在眼前,雪山闪耀着迷离的光芒,宛如初醒的少女罩上了一层透明的轻纱。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们依次参观了1-4号窟,我内心十分复杂,为留下如此宏伟的石窟艺术的能工巧匠感到惊叹,也为眼前破损、毁坏严重的壁画、佛像感到不平、愤慨、叹息。文化需要绵延传承,在文化的熏陶中,人才能与文明齐步,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和造福桑梓。可那些依稀可见的壁画、残缺不全的佛造像又告诉我什么呢?我不禁陷入沉思。当解说员说道壁画至少有五层,每个朝代工匠会按统治阶级审美和需求倾向覆盖掉前朝的,重新描摹绘画,这又让人心里波澜再起,如此反复,文化难道只能搞揣测?罢了,我是一俗人,柴米油盐就是现实和理想的交织,至于其他,就当是一时情感之兴起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坐车继续前行,感觉向祁连山怀里扑去。窗外看见一牌子--药草村,司机说这是一个藏族村。车到北寺接待点停了下来,简单休整,继续爬山。爬到半山平台处,有一藏族阿妈出租裕固族服饰,可拍照。平台上建有两座白塔,白塔周围是转金轮,我绕塔抚摸转经轮走了一圈,就像重新走了一遍人生,更像安抚每一段路中自己受伤的灵魂,情不自禁地想起藏族歌唱家降央卓玛的《那一天》:那一日,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是你颂经中的箴言。那一夜,摇动啊,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啊转水转佛塔,不为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抬望眼,从平台到山顶一条小路两侧挂了很多经幡,看着风中猎猎飘扬的经幡,我想,或许它曾寄托着多少贫苦的藏民美好又无法实现的梦想;如今,又蕴涵了这里的藏民们包括各族善良的人们对美丽家乡的无限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白塔对面是北寺,尽管很累,我们毅然决然向北寺迈进。依阶而上,石窟群展现在我们眼前。北寺规模宏大,建筑宏伟,是整个马蹄寺石窟的中心和主体。北寺又名普光寺,明朝永乐,十四年皇帝赐名为普光寺。据史书记载,石窟开凿于晋代。我们在普光寺马蹄殿内见到了留有马蹄印迹的石砖,传说这是天马在此饮水落下的马蹄印。登了三十三天石窟,见证了信仰的力量和金石可镂的精神,看了藏佛殿石窟、胜果寺、千佛洞石窟等,除了惊叹还是感慨。历史长河中,风风雨雨吹不坏淋不烂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让它残破不堪,人可以创造价值,亦可让价值荡然无存,就是这样,或许这就是轮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回来的路上,心情一直比较低沉,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这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份,每一处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愿我们在观照好自我的前提下,有文化认同感,历史责任感,也守护好我们的家园,珍爱先祖们用智慧和生命留下来的一切!</span></p> <p class="ql-block">附:马蹄寺历史资料(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石窟始建于北凉,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马蹄寺石窟是一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体。它包括七个小石窟群,迤逦近三十公里,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个小石窟群。每个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两窟,总共有七十多窟。这些石窟中最早的建于晋代,是敦煌人郭瑀及其弟子所凿,先为郭的隐居讲学处,后人增塑像佛,鼎盛时期曾有僧众三百多人。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改名普光寺,寺内原存的金鞍、龙袍,系清代乾隆赐给的御物。马蹄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p><p class="ql-block"> 马蹄寺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已逾1600年,然而令人痛惜的是,由于当时的北方军阀割据,混乱一片,加之历代王朝更替,战火绵延,马蹄寺原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多被毁于战火之中,这其中就包括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马蹄寺、观音洞以及众多石窟等。 马蹄寺在北凉时期,最早为汉传佛教寺院,后来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寺院,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青海东科尔寺的属寺,寺院自建寺以来,香火就极为鼎盛,最盛时的僧众可达1000余人,而建国初期僧众也尚有50余人,足可见历史上马蹄寺的辉煌。马蹄寺的又一次被破坏发生在动乱的十年文革时期,不仅寺中石窟、壁画、佛像几乎被毁坏殆尽,而且石窟外的建筑则更是荡然无存。马蹄寺所存的三十三天石窟、马蹄印石窟、藏佛殿石窟、胜果寺、千佛洞石窟等,多为改革开放之后重新修复,而寺中主要的建筑如大雄宝殿、站佛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多为明万历年间旧迹,实为不幸中之大幸,这些殿阁虽经历百年风雨侵袭,但仍巍峨屹立于百丈悬崖之上,令人不禁惊叹古人卓越的建筑技艺,给人以视觉与心灵的巨大震撼,而寺中收藏的晋代的站佛、北魏时的文殊菩萨宝剑、清康熙帝的龙袍、乾隆帝的马鞍等众多文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