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小学第九周工作小结——(4.3——4.7)

花桥小学 廖淑菲

<ul><li><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静——生慧</b></li><li><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敬——养德</b></li><li><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净——育美</b></li><li><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竞——成业</b></li><li><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妙笔生花”</b></li></ul> 静——生慧 <p class="ql-block">教师例会。</p> <p class="ql-block">“凤凰湖畔”读写论坛大茅山片区工作布置会。</p> 敬——养德 <p class="ql-block">花桥小学第三届读书节暨“书香家庭、和美家长”表扬活动</p><p class="ql-block">“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p><p class="ql-block">一个人最高贵的气质是书香风,书香是世界上最甜美的味道;书香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佳土壤,一个家最高级的氛围感是和美风。</p><p class="ql-block">带着春天的诗词,怀着青春的赞歌,伴随着春日里温暖的阳光,满怀着喜悦的心情,2023年4月7日,花桥小学全体师生和家长朋友们欢聚一堂,相聚在这美好的书香盛宴。开展花桥小学第三届读书节暨“书香家庭、和美家长”表扬活动!</p><p class="ql-block">曾校长在发言中,叮嘱花桥小学全体师生要“以书为伴,以书为乐,以书为友,以书为良,共同构建出更富足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六(4)班的情景剧表演告诉了我们“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自古以来,只有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出最富有的财富。</p><p class="ql-block">书香浸润、童年阅读、丰富人生,爱读书的父母培养了志趣高雅的孩子,爱读书的家庭推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花桥小学有着一大批这样的家庭。</p><p class="ql-block">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花桥小学戏曲班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越剧表演——《梁祝》 从表演中感受戏曲的博大精深,从表演中品味戏曲悠长的韵味。</p><p class="ql-block">“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中华经典,启迪,我们的心灵,国学伴着书香,随我们远航。六一班同学带来朗诵——《后浪奔涌,不负韶华》。</p><p class="ql-block">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心。阅读熏陶心灵、开阔眼界!阅读增长见识、拓宽视野!</p><p class="ql-block">花桥小学将把营造“书香校园”推向一个更广阔的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倡导家长以身作则,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造靓丽的精神底色!让阅读成为终生的浪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德育处:万芷君</p> <p class="ql-block">三(3)中队中队会展示。</p> 净——育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船与大海</p><p class="ql-block">“天才出自勤奋”似乎是一条不破的真理,但是如果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盾,学习就是被动而枯燥的,造就不了什么人才。有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学习才是积极的、主动的、轻松愉快的。兴趣既然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就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它、扶植它。在赏评学生作品时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作品是不是表现了不同年龄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否表现了他们自己起初的生活体验,其次才是一定的绘画技巧。技巧是手段,不是目的。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面向学生教授适合的技巧,让学生保持兴趣。</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你先要做的不是催促人们去收集木材,也不是忙着分配工作和发布命令,而是激起他们对浩瀚无垠的大海的向往。”这句话发人深省,与大家共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美术组:朱履忠</p> <p class="ql-block">为确保全校学生度过一个安全有意义的清明假期,本周二各班主任对各班学生进行假期安全教育。</p><p class="ql-block">本周五为确保学校顺利开展活动,我校组织五六年级各班安全监督员在校门口各路口进行路队的值守,以避免家长完成交通堵塞,造成不必要的问题发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安综办:潘悦</p> 竞——成业 <p class="ql-block">学期过半,在教学中渐渐有了些许感悟——将教学目标化整为零。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不断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自能读书、自能学习”的目的。在上课之前,我不断尝试根据学情,从整个学段宏观布局,确定课堂目标,但不是每节课都做到平分秋色,而是有的放矢,给学生真真实实留下点东西,以求集腋成裘,水到渠成。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英语组 钱敏</p> <p class="ql-block">传习雅言之道,养成君子之风。继往圣之绝学,留后世之文脉。传承中华诗词,弘扬经典文化!本周五,教导处组织部分学生参加3月份古诗词背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教导处:许艳红</p> 妙笔生花 教师撰稿 <p class="ql-block">幸福之花,绽放在感恩枝头 ————— 读《我与地坛》有感</p><p class="ql-block"> 花桥小学 汪悦</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一张轮椅,一棵老柏树,一座古祭坛。这是史铁生先生这生最怀念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太阳下破碎阳光星星点点,风把各个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暗哑的响着无数的小铃铛。20年前史铁生先生面临突如其来的截瘫,整日与轮椅相依为伴。他沉痛,他埋怨,他沉思…</p><p class="ql-block"> 于是,这个离家不远,野草荒藤茂盛自由坦荡的地坛变成了他沉思遐想,放空自我的小小世界。他每日都去地坛思考,或许是绿荫的大榕树下,又或许是坍塌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的玉器雕栏旁,这地坛似乎与他之间便交下了深厚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我佩服史铁生先生,他坚毅的品格和顽强的个性让他面对着难以忍受的疼痛时,却显得格外的坚强。他也曾迷茫过,想要放弃这悲哀的人生,可又在冥思中领悟到人生哲理的真谛,“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要是没有了愚钝,还有什么光荣的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细腻而乏味呢?”他通过对比的相对论,一次又一次的不断治愈着自己的心灵,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我想他是勇敢的。</p><p class="ql-block"> 相比于他的勇敢,更让我敬佩的是他母亲那无言如流水一般涓涓长流的爱。母亲对他的爱是没有华丽的词藻能够形容的。或许宛如那片长青的高山坚强的坐落在他的身后,时刻守护着他的安宁;又或许宛如高飞的纸鸢,母亲心绪随着他不断地起伏。</p><p class="ql-block"> 当他独自一人坐着轮椅来到地坛,母亲不敢紧跟着,怕他会更怨恨自己无用的双腿。母亲只敢早早的在远远的守望着,陪伴着,当暮日镶如山头,母亲便去满园子寻他。或许年少的他有些无知,故意躲着母亲,害得母亲满园子寻着,累的满头大汗却无果。可这一切在母亲看来并没有责怪过他任何。其实面对他的意外,母亲内心的更为五味杂陈,可她任劳任怨,全身心去安抚他的心理,关注他的成长,给予慰藉,鼓励他扬帆前行。这或许就是母亲无私而又伟大的爱!</p><p class="ql-block"> 三月的风又翻起了安闲的落叶,我的思绪连绵起伏。正如文章中那句话“这句将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的男孩子千万不要和母亲这来这套倔强,羞涩更不必了,我已经懂得却已经来不及了。”尽管与他相隔,我却通过他的文字感受到了他心灵深深的悔恨以及饱含泪水对广大子女的劝说,这是他血泪的悔恨经历换取的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感恩是我们这一生要学习的必修课。父母的世界很小,只装满了我们,我们的世界很大,却总忽略他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的爱恩重如山。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漫漫人生路,别让羞涩怯弱而放弃对父母的爱的表达,别让这份孝心成为心中的悔恨!勇敢些,再勇敢些!大胆去与父母流露真实情感,大胆去述说恩谢的话语,大胆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践行中华文明传统美德—孝顺与感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语文作文教学的观察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花桥小学 胡素珍</p><p class="ql-block">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通过文字的形式按照自己的立意,把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地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我写作教学追求的目标。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如何“有效开展写作教学,针对虚实结合写作教学的这两个点,让写作教学绽放华彩”我结合平时对写作教学的观察与思考,有以下几方面的感悟。 </p><p class="ql-block"> 一、句段仿写,有结构,有思路,让学生有话可写 面对写作对学生就是提不起兴趣,还有很多不知道怎么写作文。面对这个问题,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要指导学生会写作文、写好作文,句段的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句、段、文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内容。那么,如果可以教会学生写好句段,那么成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同时,句段落因为其短小、思想集中的特点也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接受并且学会怎么写段落。而通过对文章不同结构段落的学写训练,也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文章结构,那么写好作文就是自然而然了。如何通过段落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呢?学习经典段落的表达,进行仿写训练,要想学好段落的表达,就需要学生学会欣赏什么是好段落,并且自己去学习经典段落的表达方法,然后通过一定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在小学课文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经典段落,比如四年级第三单元冰心写的《繁星》(七一)的这一首,现代诗仿写,先给出这首诗的基本框架,这些事﹣-是什么样的回忆,又给出三条横线,以填空的方式填写,我再提醒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中,写出相关的景,物,人,把事写完整,并表达情感。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仿写的难度,学生就很快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小诗。如:这些事一一是难以忘却的画面,美丽的校园,碧绿的草坪 ,欢声笑语的孩子。从这首小诗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在学校的快乐时光,仿写训练是很经典的训练方法。仿写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段。让学生仿写这些句段,不仅是让他们有东西可写学会表达,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么行文。这种仿写,可以使学生更加快捷地掌握写作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方式。 </p><p class="ql-block">二、联想想象,虚实相生,穿越时空,让内容生动丰富,让对象鲜活饱满 对于写作教学中的虚实结合,我认为虚与实是相对的。“实”即眼前所见之物,“虚”即想象、联想产物,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就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如小女孩儿非常寒冷,渴望温暖,是实写,看到大火炉,则是虚写。小女孩儿非常饥饿,渴望食物是实写,看到烤鹅则是虚写,等等。正是由于实写与虚写交替进行,这是由于实写与虚写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才使得这个凄美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人心。我们在习作时也要学习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以虚拟或想象的情景为虚,以真实具体的情景为实。如,在上完这一课后,我让学生进行故事续写,第二天,可怜的小女孩被冻得重度昏迷,请接着往后写。有的同学就想到了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便写到自己穿越到了小女孩的身边,带上所有的零花钱,家中的各种食物,橱柜里的衣物,去关心她去帮助她。有的则把她接到了现在的家里,和她一起享受当代不用愁吃穿,还能快乐学习的幸福生活等等。写作中虚实结合,既可以以实写虚,也可以引虚入实,无形化有形。如,写风,很多同学就只会写,风很大,吹来一阵凉爽的风等,这样写过于普通,很难出彩,因为我们眼里看不到风景的具体形象。风是一种无形的自然现象,那怎样才能把它的形象写得生动具体呢?我学习了可以运用化虚为实的写作方法,给风设计一条线路。例如,风静悄悄的从细雨中跑出来,穿过满是荷花的池塘,扑进小窗,轻轻的抚摸我的脸,留下一丝清凉。这样写,风就有了一条由远到近的线路,灵活生动,给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许多鲜活的画面。古诗中也有很多虚实结合的例子,大家很熟悉的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作者想象家里兄弟对自己的思念,与现实中“在异乡”,“为异客”作对比,从两个方面展现思家之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教学远不止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学习探索,提升自己教学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完备,他们处于对事物好奇懵懂的阶段,语言表达能力也较为欠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指导上任重道远,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要耐心和智慧并重,循序新进,以激励式教学为主,带领学生突破写作难的重围,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花桥小学 徐文敏</p><p class="ql-block">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无疑,借鉴先行者的教育经验是一条捷径。特级教师王晓春凭借40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教师常常碰到的100个棘手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提供了实用、有效的解决之道,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最切实的指导。该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方面进行举例和点评。书里面例举了100个例子,都是一些学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书中的案例有普遍现象、有个别现象,还有很容易被忽视的、不易被察觉的、常见的教育现象,发人深思。书中举出实例,但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肯定的答案让你去搬去照去抄,只有借鉴,启发人思考。 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已发表的专著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我们一路同行》等十余部。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在电视台做节目。“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 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实生活中诸多的事实,说明了光有爱是不能够改变一切的,不要把爱太神化了。作为教师,除了爱以外,还要有科学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而后者是不会从爱中自然产生的。因为谁都会爱。既要有爱心,又要有教育智慧,才能有效地教书育人。如何了解身边的孩子,“换位思考”非常重要。说说简单,但是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每个教师也都是从学生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如果在教育学生时,经常问问自己: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教师放下架子,贴近学生,站到学生的立场上想想问题,换个角度考虑一下问题,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如何对待学生的出言不逊? 案例58中,某学生进入老师办公室,柳老师微笑着询问时不时来背书,而学生一句废话回应,该老师当场怔住。柳老师是这样做的:我很想当场发作,将他劈头盖脸批评一顿,挽回自己面子。但是我忍住了。我猜想学生的一句废话或许也有理由呢?或许是习惯所致,或许是因为对背课文充满自信,得意忘形所致。于是,我又一次微笑对他说: “请你等老师辅导完这几名同学之后,你再进来背。还有,老师想和你探讨一下“废话”是什么意思,请你先想好。”辅导完学生后,某学生来背课文。果然,他背的滚瓜烂熟。刚才没有急于批评他是对的。然后,该学生说:“我知道自己错了,是因为我说这话习惯了。我想老师听了这话也不好受。”我趁热打铁:“我们从小就要文明,特别是和老师长辈说话要注意分寸,这样你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某学生心悦诚服地点头说:“老师,我知道了,我一定把这些不文明的口头禅改掉!”王老师是这样说的:柳老师这件事处理的非常漂亮。举重若轻,化“敌”为友。谈笑之间驱散满天乌云。柳老师这样处理问题,与他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对他出言不逊的时候他在想或许他不是故意的,或许是对背课文充满自信,得意忘形导致的。正是有了这样的设想,才不急于发作。发脾气只不过是一种情感强烈的批评方式。柳老师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于是不忙做结论,换位思考一下,估计几种可能,老师就不会发脾气了。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就不会有“好脾气”。现在的孩子荷尔蒙分泌旺盛,过早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对异性的好感。这个在六年级已经很普遍。谁喜欢谁,被好事的男生女生一传就四散开来。自然也就让老师知道了。那怎么办?我们班主任第一想到的就是如何救火?如何杜绝?王老师是这样说的:我就对这个同学说:“这种事不新鲜。你不要管他们,也不要跟着他们乱说就是了。”其实这完全是正常现象,只要不闹大,教师最好装作不知道。遇到“不怎么办”的事情,只要不紧急,那就“什么也不办”,反倒是明智的做法。教师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我发现的事情,就一定要管”,才是负责任。学生中的许多事情,老师管不过来,而且有的管了反而有害,不信我们想想自己小时候,有多少事瞒着老师,不也都解决了吗?学生自己能成长,教师必须有这样的信念。所以,有时“不管”倒是最好的“管”法。书中有一个案例是“水彩笔的故事”。讲的是黄老师如何巧妙的处理小朋友之间借笔不还这个问题的案例。教师用一句他是不是在画画啊?那他肯定是想把画画完再还你,你先让他画完。做决定之前,我们不妨多转个弯想一想。这位老师遇到问题先提问假设,然后加以验证的思维方式很值得借鉴——但问题出现时,不是先寻求迅速解题的方法,而是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再采取最适当的解决方式。这样不仅有效的解决了问题,还避免的问题的再次发生。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并不是为学生处理麻烦的“救火员”,更重要的是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引导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中间就需要老师有一个非常好的思维习惯,“遇到问题总想个为什么,然后加以验证”——这就是王晓春在点评中提到的“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我觉得这是一本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值得一读的好书。它可以给新教师指导、启发;可以让老教师重新审视一下以往的教育经验,可以让自己教育经验的合理处与书中案例产生共鸣,也可以与书中的见解产生一些争议,从而取长补短。总之,对于教育界人士来说,肯定是良师益友!  看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教育需要思考,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学生行为必然会有思想做指导,我们更多的要去发现学生的想法,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去改善学生的行为。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关注学生出现的现象,还要深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方法不可缺,教育智慧不可少。只要拥有一颗不断探索的心,积极地去寻找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p> 学生撰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明节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紫睿 三(3)班</p><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人们已故亲人的节日。清明节这天早上,爸爸妈妈带着我一起去给外婆扫墓,妈妈带着我一起去给外婆扫墓,妈妈和爸爸先来到店里买了很多扫墓的东西,有各种各样的钱币、金元宝和鲜花,我很好奇地问妈妈:“这些东西买去,外婆能收到吗?”“收得到,外婆一定能收到。”妈妈说。路上爸爸开着车,妈妈和我坐在后面就说起了外婆的事情,我虽然没见过外婆,但是我从妈妈的嘴里也了解了外婆。妈妈说:“外婆就生了妈妈一个女儿,从小也是很宝贝的,后来因为外婆生病了,离开了妈妈。”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墓地,墓地四周一片幽静周围的松柏,绿色的枝叶,处处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空气中充满一股青草混合着泥土花香的春天气息。爸爸妈妈把外婆墓地周围打扫干净,爸爸点上一柱香,妈妈开始摆果盘,我则摆放花篮,然后我们一起烧了很多纸愿外婆在那边过的好。我坚信去世的亲人并没有离开我们,他们只是到了另一个快乐、没有痛苦、没有饥饿的世界,依然好好地生活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明节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雅萱 三(3)班  </p><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会在自己的心中默默吟诵这首唐代诗人写“清明”,表达人们对自己的前辈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的一家子人们来到我爷爷的墓地前,放好提前买来的菊花,在爷爷的墓地前烧了许多纸钱,以表示我们对爷爷的想念。这时,大家都沉浸在回忆当年时的景象,默默地沉思。此时此刻,天忽然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又停了,我想:这应该是老天在为大家死去的亲人们流泪。接这,大姑和三姑点燃了一支蜡蛀,小心翼翼的放在墓地前,这时,只看见二姑把一个袋子放在墓地前,说是要跪在上面给爷爷磕头用的。于是,我们大家一个接一个的跪在袋子上面,到我了,我紧张的碗了下来,在奶奶的引导下磕了头,说了几句对爷爷想念他的话。然后,大姑又把准备好的美酒洒在爷爷的墓地的周围,二姑也来把一些食物放在“爷爷”的面前,例如:米饭、肉、大枣……最后,大家把爷爷墓地周围堆积的枯树叶扫走了,又清理了爷爷墓碑上面的叶子,清理完之后,是多么的干净啊!  扫好了墓,我的一大家子也就回家吃饭了,可是今天吃的有“一点”不同了,因为今天吃的是清明果!清明果外面的颜色是深绿色的,而且清明果分批二种,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甜的里面放的是白芝麻或黑芝麻……咸的里面放的菜可就多啦!有豆腐,有笋,有猪肉还有咸菜等等。我最喜欢吃的是咸的清明果,因为里面有一些我爱吃的东西。  清明节是传统节日里让人烦闷不乐,使神情凄迷的节日,也是我们祭念死去的亲人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半命题作文之《他___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4)班乐忆 </p><p class="ql-block">他想家了他一言不发的坐在公园里的长椅上,像失了魂一般。他手里掐着支点着的烟,往嘴里送着,吐出一团一团的烟雾,似乎是不习惯,吸了两口就止不住的剧烈咳嗽起来。 </p><p class="ql-block">天上的月亮被厚厚的乌云藏了起来,路灯洒下微薄的光亮,似乎也被晚风吹走了,唯一陪着他的,只有那一缕青烟了。 时间无声的过去了,烟也燃了大半截,他将烟头奶在地上,踩了两脚。那烟头上唯一暗淡的火星也在此刻熄灭了。他将头低了下去,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似诗、似远方的田野,也似心中的那片海,似面对生活的苟且,也似面对困难的逃避。随即他抬起头来,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他倔强的望向天空,不让泪珠落下来,双手平放在大腿上。他也很想放声痛哭吧!可是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没有他能倚靠的人,也没有他能肆意发泄自己的地方。他想家了,他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气。或许,他只是想要一个拥抱,一个可以尽情放纵自己的时间段,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家。 他捡起地上的烟头,揣进了兜里,回到了居民楼,回到了那个,只有他自己的房间和名义上的“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审:曾文武 康欢</p><p class="ql-block">编辑:廖淑菲</p>

学生

教师

老师

教学

花桥

书香

小学

外婆

自己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