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旷野望》,作者: 张发栋 。《旷野望》是著名作家张振兴创作的写实主义长篇小说杰作,作家杨显惠曾给于极高评价

❤️汇文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年前我谈过振兴先生的散文小说集《塬上》,十年后他的新作《旷野望》已出版了,又轮到我来做一篇感言。和上次一样,我恐怕仍不能做一篇合乎规范的评论文,现在只以思想相近的忘年交的资格写几句无拘无束的话,定有欠妥处,恳请诸君笑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振兴先生这回择取的素材依然是甘肃陇东农村地区的,体裁转换成长篇小说了,这是他的一种进步,我不觉发生慨叹。清初颜习斋、李塨标帜“实学”,主张学问实用,振兴先生腕底反对的向壁虚构,讲求的“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同颜李两家的学术观点没多大区别,然其思想的种子,是跟下放的父母到农村度过凄楚的少年生活的时候,孕育而成,破土而出的。随着岁数的一年年痴长,陷厄运竟能保全身心洁净的他,对谁是谁非的认知,由总角之年的单一,渐趋白发欺人的复杂,终归拢成一幅多重曝光叠加出的错综复杂的照片,各个人都能从照片混合的点色块间寻见曾是自己的雪泥鸿爪。小说不是实录,这未始不是别人的一种看法,但不佞老实坦白,亦不可沙上建塔或干脆说鬼消闲,哄着愚人吧。鄙人生性不喜臆造作品,所不喜的不仅是其文空费几日光阴而尤在其违背人情物理,若或闻鄙人厌恶以为专与凭主观想法编构者过不去,那么其智力确未免出酒囊饭袋下矣。我喜欢读振兴先生,这即是表示我察觉到了愈六望七已成翁的他的好处,在能贯通自己不同阶段的醒生活与周围人的行为习惯两者而融和之,没有生造偏倚的弊病。他笔下的小说好像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乃是因为作者清理掉了覆盖其上的沙土的缘故。《旷野望》第一章,振兴先生通过主人公余家俊的回忆,营造出现实的色彩与空气,我们看了闻了,正所谓“灯笼照火把”,相视而明。文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倏忽间想起临出家门时,他的大伯即大队党支部书记余有礼跟他说的那段话:你娃这一回出去,给咱余家磨坊把脸面挣够,在咱桑树原上把风头出尽,等你回来,我就跌跘着让你先把大队团支部书记当上,明年上半年你给咱入个党,再当大队文书兼民兵连长,这就进咧大队领导层的圈圈咧,过两年当大队长,再等着接我的班,咱要把余家磨坊的权力牢牢地抓在咱自家人手里,不让他外人插手。”旧殿里的这把椅子,自己坐稳了坐久了仍不肯满足,怕日后被异姓占了去,愧对列祖列宗,须得潜心积虑,择亲培养,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嘴脸。后来的余有礼为给侄儿谋半脱产的大队文书一职受阻,意外获知了民办教师出现空缺抓紧填补的消息,他那作捻髭以退为进,活用职威的老奸巨猾的貌象,振兴先生的记叙实在是意味深长,非常高明。我们既然从大队党支部余书记说起,就小说第十四章挑出一节为例,如余有礼去二弟家与二弟和余家俊两口子商量云: “……告诉他们,现在有一个民办教师的空缺,看家俊愿意当教师,还是想继续努力进大队当干部。余家俊还在掂量两个位置孰优孰劣的时候,余有贤脸上立马灿烂起来,拍着大腿说:‘当啥连长咧文书咧的,那都是逛鬼们干的么,正经当个先生,才是最光彩,最不亏先人的事情!’家俊媳妇也抢到家俊前面表态:‘姑父,我大说得对对的,当先生比干啥都好,全脱产,全工分,一个月还有几块现钱。不光是这,他爱念书,当先生还能有个地方名正言顺地念书。’余有礼哈哈一笑说:‘我们这女子连你娘娘一样,有见识得很,这念过书跟没念过书的就是不一样。’还没等到余家俊表态,这事已经敲定了。在余家俊看来,当教师似乎更合他的胃口,全脱产不说,一年还有两个假期,自留地里的活一点儿也不耽误,而且再不用操心别人的事,再不用带头冲锋陷阵地下苦了,应该说是农村里最好的差事,也正应了二哥说的脱离打牛后半截的日子。 “三下五除二商定了这件事情,余有礼舒了一口气,眼前遇到的那道不太好解的难题迎刃而解了。他原本准备的种种与那股力量抗衡的办法与谋略,全都失去了意义,他也不用再为这些事情煞费苦心。他心想,与其受制于那股力量,还不如在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内做事,你总不能跑到我的一亩三分地上,来干预我的工作吧?原本一个大队文书,党支部是有权决定的,只是因为牵扯到一个副支书的任命,就捎带着一起报上去,没承想多此一举倒弄来了麻烦,把一锅饭给做夹生了。民办教师的事情,是大队权力范围之内的,由大队确定人选后,给县文教局备案就行,无须通过公社批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俗语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们暂且抛开“为”包含“修为”、“修身”的意思,按照许多人理解的“谋私利”来讲,大抵特对大众口味,可我觉得应设立一个界限,即他不去损人为前提,尤其是已成势力的自己,见了别人的利益不该滥用权力去阻遏,攫取。后来尽管余家俊靠自己的实力让大伯的“好心”没有落空,令参加竞聘的、投票的心服口服,但作者亦提早埋下了伏笔:“只不过这是竞选程序,必须走的”,遮人耳目而已。作为大队支书的余有礼岂能不知晓村里每个人的情况——侄儿的“条件远远高于其他五人”——任人唯贤不避亲嘛,他堵人嘴的理由毕竟满充分的。假设余家俊是个“绣花枕头”,会走上村小学教师的讲台吗?我们参考事实,明摆着和尚头顶的虱子,举不胜举。过去旧的力量太汹汹,现在的力量还太微弱,旧的稍用点劲,新的就像是飘浮于水的藻带听任水的抚弄。前些天,央视一套播放的电视连续剧《人生之路》的主人公高加林的高考成绩被同学高双星顶替,失去了大学深造、改变命运的良机,害人非浅者不就是高双星他爹——村支书高明楼干出来的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居庙堂之高者,不管他们身处大庙堂还是小庙堂,除了拥有顺吾者荣的任性,而生活的富足与悦乐掉落其手,则又是一件顶呱呱的好事,是谓“附益”。师古曰:“附益者,盖取孔子云,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之义,皆背于正法而厚于私家也。”两千多年前的颜籀先生痛责的托公济私的丑行,厥疾不瘳,相合在《旷野望》中,朱门酒肉臭的民饥民溺的哀感,帮助我去了解今天浮华背后的许多问题。振兴先生在第九章写桑树原公社余家磨坊大队的“穷庙富方丈”的幸福生活,光一段余家俊遇佳肴狼餐虎咽、举杯豪饮的场景,道尽了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的真髓,差不多可以说是小说映衬艺术的典型例之一了。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余家俊给大伯和自己倒上酒,等着大伯吩咐。炕桌上的四样菜,分别是两个苫盘,一盘炒蛋,一盆炖鸡,都是原上好年成时过年才能有的吃食…… “一杯酒下肚,余家俊抡起筷子不管不顾地吃上了。虽然这几十天在工地上有两个猪头垫底,到底是沾了些荤腥,但那油花子一样的肉渣渣,是解不了馋的,况且翠翠的手艺也不能与大妈相比,质和量上都差着行市。现在逮住这样的好饭,他哪有放松的道理。看着侄儿饿狼扑食似的大快朵颐,余有礼只是笑笑地咂摸着酒,心情舒畅地看着他不停地撩乱。这不禁让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的吃相,那时候根本没有这样的吃食,一个大海碗盛上什么是什么,往那里一蹴,不来三下是放不下碗的,那种风生水起的阵势才叫男人吃饭。眼前这个侄儿,体格上随了他母亲,远没有他们老弟兄三个威猛,吃饭的阵势也就差了成色。 “余有礼又倒上一杯酒,喊着家俊:‘俊娃,喝上两嘴咧再吃。你大妈说了,今晚夕要好好给你娃补一下呢,东西还多着呢,都是你的,后头还有臊子面呢,慢慢吃。’”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这话就是劝活的不如他人滋润的人,莫攀比,少找不自在,你的日子苦全是自己和人家生活的甜比较下的,安于现状,不怨天尤人,自寻开心,比什么都幸福。俗语云,大河淌水小河满,许多条小河涸泽了,那大河的水又蒸发到哪儿去了?呵呵,看来不比无法启智,不比,限制我们向前的主脑。那么余家俊来大伯家猛吃猛喝前在庄稼地率领队员搞大会战,他们到底吃了些什么食材填满肚子的?春种天旱绝收,庄稼人准备好秋播挽回损失,保证翻过年麦收前全大队不饿坏掉一个人的当儿,县府通知平田整地成了眼跟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打算,顿时变作了梦幻泡影(外行指导内行不砸锅都不行)。二十二人组成的青年突队,卖力挥汗如雨,吃饭少解馋抗饿的硬菜,玉米饼,玉米糊汤,厨师翻陈出新的荠荠菜、灰灰菜窝窝,土豆包子,白水面片……一日三餐再无别的东西,队员们的肚皮看着好像较家里明明吃得胀胀的,但缺乏禽蛋肉类的供给,一样的要营养不足,卫生不良,导致干活的队员四肢乏力,甚至有虚脱把命搭上的危险。喔,支书(大儿子省城大学毕业留校当老师,二儿子在宝鸡部队是副连长)躺在坑上酒足饭饱取闲钱六十元买圈椅搞收藏,真是幸福到了难以自拔;村民田间地头薄粥撑大肚,荒年愈受苦。不比,我们焉知天差地别若此;比了,方晓得大大的不合理。考虑家国的现状、将来,上头的上头赶紧设法纠误,使之乐躬耕于陇亩兮,既安且吉,永无患难,正是应该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实说,我愿意听前辈讲点往昔他们经历的故事,自然是越讲得好越好,至于张振兴先生小说吸引不佞的关键,在他不动声色或绵里藏针的冲突转换,这是小说的秘诀,亦是人世间的真相,须恰切地运用就好。又第二十三章,上海知青叶维新为安排女友露娃入住迎风坡村的知青点,和大队支书尹惠存的几句对话颇存世故三昧,抄来当作一点说明。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支书正盘坐在炕上端着烟锅熬罐罐茶,见叶维新进来,热情地打了个招呼,邀他炕上坐。叶维新也不客气,脱鞋上炕,在炕桌对面坐定,顺手把挎包里的东西掏出来摆在炕桌上。支书眉眼里堆满笑意,嘴上却埋怨说:‘你看你这个娃,出去咧这些日子,辛苦得很嘛,咋又胡花钱给我买东西呢。’叶维新笑笑说:‘在泾县闲转的时候看到有这个酒,顺手就买上了,要不还得跑几十里路到县城去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罐罐茶溢出来了,叶维新赶紧把罐罐端下来,茶汤滗到支书跟前的茶盅里,又续上水继续放在火上熬。支书让了一下,端起茶盅咂了一口,脸上舒展开一丝惬意。”作者好像漫不经心地慨感人情不可不世故,其实他谴责了拿了人家的就无视原则的手短陋习,谴责了叶维新助纣为虐的残忍行径。尹惠存收纳了叶维新力争回城名额的三百元贿赂,依旧不愿松口,意在从叶女友露娃身上获取淫欲的满足。天良丧尽的叶维新借了露娃的天真品性为跳板,将露娃推进了尹惠存的怀抱。淫思得逞的尹惠存还想抓住知青返城的时机,留住余露露专供自己享用……予读之凄然,如果叹中国女子之大不幸,关汉卿的窦娥,张振兴的露娃,就是被侮辱被损害的无数中国弱女子具体而微的缩影,从古至今虽叱责猛烈犹伐之不尽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露娃余露露,是张振兴颇费笔墨精心塑造的略次于男主角余家俊的一位女性。美丽,丰满,泼辣,善良,纯朴,习惯以个人的单纯认知和人往来,每每受伤害远大于被关爱。她是父亲余兴汉敛财的工具,酿成了她悲剧的婚姻。余露露深爱余家俊,因钱这道门槛无法跨越,只得各自屈从运命。初嫁章家坡富户残障公子,遭夫暴力虐待;移情上海知青叶维新被其玩弄,利用;进西安城做官家保姆,叫一位姓马的副局长猥袭;好不容易回乡开了个饭馆,偏给只吃饭不付钱打白条的乡干部吃关了门;上煤矿看水站兼营小卖部的日子舒心了没多久,一千元的“假兰州烟”,立马使露娃一年的辛苦储蓄化为乌有。唯欣慰的是她同憨厚的复员军人王进军一起生活了,虽然少了恋惜余家俊、叶维新的那股子火焰般的热劲,余露露总算是踏实了下来,读者牵绊的她心,也随之烟消云散了。容不佞诚实地说,情动于衷而行于言,此是张公擅场,故他达情迭出描绘余露露留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她近似疯狂地向父亲的发怒,其第一原因是其对话的文字是活的,有生命感的,是灵与肉那种跃然纸上的关系。我们不妨来瞧瞧作者用指尖记录下来的字里行间埋蔵了这位女子多少冲天的怨恨。小说第二十九章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天晚上,露娃和父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晚饭时,露娃刚在灶火边端上饭碗,父亲就发话了:‘我跟你都说咧,我就没养下你这个女子,你还赖在这达弄啥呢?’她妈正想阻拦,但已经来不及了。霞娃压抑了几天的情绪,一下子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她猛地把饭碗往锅台上一蹾,扯开嗓子喊道:‘我赖在这达,等着让你把我卖二回呢!’余兴汉也把碗蹾在炕桌上,叫道:‘你是我先人,我卖咧一回,就卖倒灶咧,还敢卖二回吗?你现在就是个烂倭瓜,谁个还要你呢!’ “露娃像疯了一样跳着脚喊:‘我成咧烂倭瓜,还不是让你给逼下的吗?你不把钱当先人,我能成这个样子吗?你这一辈子除咧钱,你还爱过个谁?你就是碰死着钱上呢!’ “余兴汉也是邪毒攻心,气急败坏地拍着大腿吼:‘我就是个倒灶鬼,一桩买卖做烂包咧,本来指望那些钱养老耍人呢,现在弄得连个人样子都没有咧,我养下你咧欻吔吗?’ “露娃拍着炕棱继续喊:‘你弄得没个人样子赖我呢吗?你不做下那些烂干事情,谁能把你弄个啥?’ “……指着手表对父亲说:‘你不是爱钱得很吗?这是一个外国进口的高级手表,能值三四千元,我把这给你放下,顶你卖我的帐,从今以后我要死要活都不要你操心。’ “……露娃再不说啥,转身回到她的偏窑里。她已经下定了决心,明天一早就离开这个家,只要不到穷途末路,绝对不再回来。这次回家的路上,她原本就已想好……”记得余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露成妇人后的两场大哭,一在上海女知青贾菌面前,明白了叶维新的虚伪,一在煤矿屋里听弟弟海娃说父亲对自己的操心。我相信听到余露露号啕的人这时无不有心底里猛地一抽的怜惜,引起无限同情,倘拿她和父亲争吵的这一段文字比照,露娃的两哭则显得含混了许多,远不比她针对父亲的自私倾泻的那么具体,所谓针针见血,句句扎心,把她多年遭受的怨苦一一迸叫了出来,形象上几乎有点神光了,受感染的我们自会忍不住地跟她一起怒斥其父余兴汉的刮骨无情。此等文字,正是不佞能望见而写不出者也,愿得闲当面问教于振兴先生。 近来,我有了一点小的进步,觉得小说是纸上人间。小说家能够通过日记、抄本、往事的残片,在归纳之际,翻古出新,演绎成自己绝好的一部小说。为何称绝好?因为小说家一人承揽着组织叙事、扮演角色、制造矛盾、解决矛盾、谈情论理、点窜风雅、切察生死种种极难平衡的重任,他(她)们即使与百科全书式的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不可同日而语,亦需略具人生的常识,这样的小说家才会把生活中的人情物理容纳在短篇、中篇、长篇的尺幅里,帮读者仅花费几天的工夫,就能遍见各色人等存活的意愿与现实冲突的苦闷,体念男女老少生之欢欣,死之悲泣的人世无常的命运,同时也印证了我执拗的一种坚持:通篇胡编乱造的小说包括电影电视剧,哪怕它盛极一时,终将坠入再而衰,三而竭的结局。振兴先生的两部著作仿佛农民在田间地头春种夏忙秋收冬藏摘得的成果,不曾有农村经历的一代代城市青年,未必能懂得《旷野望》里的芸芸众生过着贫困的生活希求富贵荣华,过着高端的生活仍贪恋不已的史料价值。不过,了解过去,预知未来,守开卷有益之训,依靠读书明智做目的,一不失为以史为镜的一等一的选择,二不失为举镜便照见这种差距也不是乡间的独具,环顾时地很是普遍。知堂撰文论《阿Q正传》曰:“阿Q这人是中国一切的‘谱’的结晶,没有自己的意志而以社会的因袭的惯例为其意志的人,所以在现社会里是不存在而又到处存在的。”他的话不是空泛的闲话,对照当下,太多阿Q似的活面孔活身影,随时随地晃悠在我们身边。反观振兴先生笔下余家俊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不感陌生,不以为奇。世事的变革,他不得不从愿景的巅峰坠落谷底,他连做梦都梦不到残酷的现实予以他沉重的打击。倘说余家俊是有别于阿Q类型的中国农民性格的又一个结晶体,并不是完全不可以。余家俊高一辍学,短暂的受教育经历在他们村里实属个识文断字的文化人儿,外加非一般人物的大伯的撑腰,青春的他情不自禁地得意了起来,幻想未来余家磨坊掌门人的位置非自己莫属,幻想和露娃成亲是独他才有的福分。这是年轻的余家俊认识到自身内外拥有的价值,大脑有意识地、兴奋地布展他的光明前程,读者知晓了,我想大抵相信余家俊如愿以偿只是迟早的事。叹现世的悲哀与人的追求往往相悖,它喜欢故意刁难人!露娃嫁给了“章家坡那个烂干男人”,余家俊的大队干部没弄成而当了一个民办小学教师,十多年后辞了教职回村干副村长没几天,还是辞掉了回家种他的一亩三分地。余家俊的不幸按道理伴着理想的落空而完结。然而,不然。儿子遇车祸变植物人与孙子坠崖身亡双重的苦痛,比要了他的命更漆黑,可怖。他大半生不断地在坚冷的环境里想努力获取原以为属于自己的那份荣誉,那份爱情,不仅总是不得,亲人遭逢的天降大不幸,愈发让余家俊捶胸顿足空流泪,痛切地发生了昔存今殁的幻灭极思。《诗》云:“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他悲苦的形象在我的心上留下了滚烫的烙印。谈论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只有体验的写实派才能臻此忧愤的颓放境界,不是一般执笔文士所能企及的,否则很容易流入于无病也呻吟的老套路,正如评论家讲装腔作势者容易变为感情虚假派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余家俊与露娃的情感纠结贯穿在《旷野望》始终。作者适宜地安排情节,穿插对白,不东拉西扯,不唠叨说理,有感性胜过礼教的基调,惟觉着情生文、文生情的欢跃细节太少一点,但总是很可喜的事,因为双方私通的理想实现的颇为圆满也。被家庭压制、丈夫虐待出走,被上海知青叶维新欺侮落泪,被尹支书、马副领导强暴,继续昂首过日子的露娃,几十年过去了,余家俊丝毫没有减弱于她的初恋般的疼顾,他(她)们曲折离奇的情感牵扯,可以说是《旷野望》人性本然的最有价值的情感美化了。您看,男女间脱离了正常的道德标准以谋求非正当的感情、性的利益,不仅没有激起读者的责难,反而赞许不如此就不足以弥补时间给余家俊、余露露造成的精神和肉体上的亏损,隐含对余家俊、露娃的命确乎太昏沉了的恻隐,让人发生了简直不道德又忒道德的呵痒的在文字上不常见的感觉。第三十五章云: “看着日头已过正午,余家俊酒足饭饱溜下炕穿鞋,准备回磨坊去,露娃拦住他说:‘你先不要急着走,我还有话没说完。’余家俊又在炕沿坐下,看着露娃等她说话。 “露娃脸红了一下,然后神色庄重地说:‘咱两个从十几岁就互相喜欢,后来就成了爱,这一爱就是几十年,可老天爷就是不让我们走到一搭里,这可能就是命。一晃荡三十年过去了,咱也快老咧,不过我觉得,这几十年里,你心里头还有我,我心里头也还有你,我们的缘分还没有尽。我这些年虽说身子已经不干净咧,可是爱你的这一份心思还是净净的。今儿个我把王进军打发出去,就是想跟你圆一下梦,你不要弹嫌我,你就上炕,我们把这几十年的心愿了一下;你要嫌弃我,你现在就走,我这一辈子再不见你。’”膝下有儿孙的俊娃没走,早已入不了《列女传》的露娃的豪侠之气,盖使余家俊的男子汉气概犹有不及的地方。振兴先生好替怨妇出脱,扬糠筛米,粗精立辨,窃意亦认同他的妇女观,男女性别不同,地位自当均等,何况人格各备,彼此理应尊重。汉代崇尚举案齐眉风尚,后人为什么弃如敝屣,反将三从四德的“干矢橛”嚼得津津有味呢!不佞说这些话,非敢怂恿男妻女夫交换着去行苟且之事,盖余家俊、余露露苦恋难圆同衾梦在前,鄙人有不可不说实话随后,故两余的不幸与幸,愿得止于《旷野望》题材,诸君万勿借题发挥,东施效颦,幸甚至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十八章写余家俊同上海医生李汝松结下深厚友谊的一段话,很感人,很见作者功力: “……他决定出去告状,给自己、给家里寻一个公道,讨一个说法。” “……李汝松就跟他说:‘……只是你出去总得带些盘缠,等我回去给你寄些钱再走。’ “李汝松的话,让余家俊深受感动,他拍着李汝松的膝盖说:‘好我的老哥呀,我把你背咧也就二里地,你把我背咧多半辈子,我的啥啥事情都是由你出头担当,你的情我这辈子都还不清,还咋敢再跟你要盘缠呢,我这一辈子交下你这个朋友,是我上辈子烧了高香咧,人不能把情谊往完里占,你千万再不敢给我寄钱,我出了门只要这一口气在着,我就有法子生活。’”年轻的余家俊走夜路救了摔成重伤的李汝松,从公社卫生院院长提升至地区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市医院院长的李汝松,不管身在何处,身担何职,皆明里暗里地给他活命的这位兄弟施以援手,让余家俊随处得益。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或于世道人心不无裨益,倘真效法相互珍惜,逐渐养成一个健全的人生观,消灾纳福,恐正当有民族再生的希望亦未可知。《旷野望》尽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骇浪氛围下少了宏大叙事场面,其引动追怀的仅限于西北一隅的农村人的言行举止,悲欢离合,实在也等于一滴水映出了本性的世界,说白了无非是振兴先生为再表现个人情绪的艺术操练而作,文学技工的高下,只有读者过眼后自会决定各自的判断,单就我个人意见,平淡朴讷,活见人物栩栩:狡黠的余有礼,贪婪的尹惠存,嗜财的露娃父、余家俊的儿媳陶桂芝(丈夫车祸瘫床未醒,她居然要得补偿款只身回了娘家;听到给没命的七岁儿子补偿了两万元,借口养后半辈子,又要走了她“娃的命钱”),爽利的余家俊的八叔余有权,温和谨慎的省城名中医老张……一个个塑造的很是各有轻重,恰如其人,不佞读下去不觉以为,非文学佳作,凭什么让人难以释怀?化臭腐为神奇的《旷野望》确是一部好书,很值得一读。小说另具的一大特色,引俚语说及乡村男女言由心生接近古语的发音或不很雅训甚至措词粗鄙等事,如“搊”、“搲”、“活泛”、“品麻”、“放展”、“捋抹”、“乏解”、“弹嫌”、“扽筋”、“二球”、“跌跘”、“尻子”、“嘀逗”、“缭乱”、“泼烦”、“鹜乱”、“齁了”、“奓刺”、“硬戗”、“恓惶”、“溜滫”、“务劳”、“溻成”、“趸勻”、“不瓤”、“转圜”、“欻吔”、“胰子”、“挑擦”、“垢痂”、“孽障”、“倒灶”、“扑沓”、“念咯”、“领豁”、“难肠”、“闲谝”、“把菜搛”、“不受活”、“松泛了”、“一搭里”、“汗褟子”、“猛扎子”、“搉下来”、“失八欻”、“汉仗小”、“招不住”、“对凑着”、“虮子皮”、“不要呥”、“苫苫脚”、“烂干些”、“跘卵子”、“垫垫窝”、“弄失蹋咧”、“趸下麻达”……这些少有人看重,不能正大光明见人的非正式的拙词,偏偏屡屡点缀在振兴先生的书本子里,就是个别“违碍字样”,也不凭了风雅的规范摈弃,他明白这不仅仅是一种采集,一种刺目的用地方色彩的顺口话贴近地域群体的特别表达,还是在为久被蔑视的俗语通过小说的方式“登堂入室”,广泛传播,促其在文学上占据适当的地位。稍遗憾的记录偏于拘谨,不及《塬上》放胆,此其一,其二未加注解当会连累西北以外的读者理解词义。同时,作者致语麦场、罐罐茶、抽水烟、挑擦治病、窑洞构建的叙述,现场感强,有记者采访风,亲近,起人情思。总之,不管我的谈论是否肯綮,请诸位看了原著再说,哪怕责鄙人过誉,就像律师工作须得掌握点事实根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振兴先生的《旷野望》临末我想再说说的,其故事力量的压手和以前的《塬上》无异,多取经历做根柢,像写省城著名中医老张在农村畏首畏尾的号脉行医,秦干部热心开会大讲道理带给与会者的一头雾水等,质素而多讽,宛如相声演员的捧哏角色,铺垫抖翻缝,大胆剥尽老头巾,惹人会心。他的这种调侃状的笔调,使人哭不能尽兴,令人笑欠些枯厉,这哭笑不得产生的强烈反差效果,相益乃至相反之滋味,全是由外部不可逆转的威势调和成的,这是一个交叉结点,自然乃全篇的主旨。而振兴先生将这主旨透彻巧妙地毂绾在了“事实奇于小说”的收尾,已近乎禅门霹雳似的大喝一声,喝人惊醒与警策:申诉一年多未果的失魂落魄的余家俊黑点般移动在大雪装饰的回家路上,“浑身污浊的与这皑皑大地极不协调”,慢慢地这黑点在我的眼里变作了泥点,越来越大,幻化成斑驳陆离的总总人影。此种幻视固然缺失浪漫,但说是现实的倒也同时非常地现实——已行的事后必再行。关于这想法,不佞在上边和《塬上》都未提过,今特拈出之。癸卯四月四日初稿,四月九日定稿于兰州我闻精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长篇小说《旷野望》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张振兴,资深媒体人。祖籍山东昌邑,生长于兰州,新闻从业20余年,获得过中国新闻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曾任《都市天地报》总编辑。近十多年主要从事古籍文献整理,参与编辑了《中国西南文献丛书》、《中国简牍集成》、《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甘肃出土魏晋唐墓壁画》等多部大型文献丛书,以及大型数据库《中国金石总录》,临近退休,为圆少时的梦开始小说写作,所著小说散文集《塬上》获第十六届中国北方十五省市文艺图书一等奖。现为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文献研究所兼职教授、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