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 “巧” 之辩

卢月龙

<p class="ql-block">"拙” “巧”之辩</p><p class="ql-block">卢月龙</p><p class="ql-block">文与野本是泾渭分明。历史上,几乎整个书法史是以"雅"为审美观照的书法史,清末出现的碑学书风,其认可的"野逸"的民间书法当然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但是,民间书法的存在虽然与"雅"书法对照着的事实,然自魏晋至清初一直是处于被文人漠视的自然状态;因为"雅"、"巧媚"一直是中国文人争相圭臬的审美趋向。</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无法回避也符合书法由粗至精、由拙至巧的发展的规律,因此,我觉得尽管存在"物极必反"这样的事理,似乎书之精巧必至返朴这样一种宏论是种必然,但事实证明清末文人对民间书法的撷取,对书法历史长河而言不过是弥补"帖学"的不足,无法真正从根本上动摇对"帖学"的根基,应该而言,最好的碑学大家也应该是雅化的碑派大家,而不是如现时有些尚碑书家一味粗野,除非他不是文人,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整个书法史是个文人的书法史,文人对"巧"的书风的反叛再怎样走极端也无法逃脱作为观照的"雅文化"的桎梏,毕竟书法从粗到精,从拙到巧是书法艺术历史进程发展中必然的趋势。</p><p class="ql-block">即使如康有为之流以尚方的"本汉、尊魏、卑唐"为原则的尚碑大家,虽然其对同时代的张裕钊、赵之谦书法以"尚方恶圆"标准评价他们的优劣;如对张裕钊竟推为"千年以来无与比",而评赵之谦"气体靡弱"指为罪人,不免失之公允;盖是康有为认为张之书意态甫峭特甚,"能甄晋陶魏"一言以蔽之则"峭""方折"之谓也,而赵书"气体糜弱"因其多用圆笔之过。但是,尽管康有为"尚方恶圆"为其弘扬碑派书风的一面标识,但他自己的书作又何尝丢掉以"圆转"为印记的文人风范,恰恰相反,康书中圆笔之多比之赵之谦犹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反讽虽有点黑色幽默,但由此证明清末以后的文人对于书法艺术"拙""巧"之辩虽属必然也出无奈,作为文人的康有为同样也无法逃脱作为文人观照的"雅文化"的桎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