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糖共舞的日常

lixingmei

<p class="ql-block">一、 病急乱投医</p><p class="ql-block">​ 门诊接诊一患者,就是一个简单的2型糖尿病,叨叨他去过协和,去过西京,走过一院,逛过北方,再来我们这里看看。某教授让他打胰岛素,某专家让他试试度拉糖肽,某医生让他吃吃达格列净。他已经完全蒙圈,再三问我“你说说,你帮我定定,我到底该听谁的?”我只能悠悠叹口气,“如果我是你,我就自己做选择。”没办法,对于这样的选择困难户,我也很闹心,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医生无法给出合理的建议了。只能遵从谁选择谁承担谁负责了。</p><p class="ql-block"> 想想几十年前,医生应该是比较好当的,因为缺医少药,病人没有选择的机会。药物基本是抗生素,恶性肿瘤、糖尿病、免疫病之类治不了,所以要么是青霉素能治的病,要么是青霉素不能治的病。病人只有“没有选择”的无奈,没有“选择”的纠结。现在不一样了,医药科技如此发达,化学药物几千种,分子靶向治疗层出不穷,微创器械更新迭代,新的降糖药物的不断问世,如同进入了五彩缤纷的盘丝洞,会令人眼花缭乱。</p><p class="ql-block"> 而今天的医疗市场,是病多药多,患者也进入了一个附权的时代。作为医生,我们大多时候,是尽可能地罗列各种治疗方案,讲解利弊,不仅仅关注疾病本身,还会更全面地考量患者的经济情况,生活习惯,依从性,提出相对合理的建议,让患者自己做出选择。</p><p class="ql-block">​ 但理想和现实总有一些差距,总有那么一些质疑的眼光无法做出合适的选择。也许“怀疑”的鸡,总也生不出“信任”的蛋。</p><p class="ql-block">​ 而作为医者,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尽可能地让自己强大,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方案,给患者更多的关爱,让自己成为一盏爱的灯火吧。</p> <p class="ql-block">二、一辈子的习惯我真的改不了</p><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结束外出半年的进修学习,工作生活再次回到原点。每日门诊、会诊,忙碌、平淡、充实。</p><p class="ql-block"> 每周两天的门诊,尽可能地耐心,尽可能的负责,尽可能地去关心去安慰去宣教。</p><p class="ql-block"> 又是寻常的一天门诊,上午九点,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爷子踏进诊室,拿出一沓整齐的化验单,焦灼地问:“大夫,你看看,我真的是糖尿病了吗?如果诊断了,我该怎么控制呢?”。我认真地翻阅了每一张化验单:空腹血糖9.8mmol/L,糖化血红蛋白8.6%,血脂异常。“是的,您的确是得了糖尿病,”老爷子一脸的焦灼,“那我该注意什么,该怎么治疗呢?”。“您先别急,我先告诉您饮食、运动注意事项,然后给您开药,告诉您怎么吃药,怎么监测血糖,怎么识别一些紧急情况。”然后我开始一条一条讲饮食注意事项,当我讲到尽可能地少喝稀粥,老爷子脸色立马暗了下去。“我一辈子没别的饮食嗜好,就喜欢喝点小米粥,连小米粥都喝不了,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一辈子的习惯,我真的改不了。”</p><p class="ql-block"> 哦,原来如此啊!我回复老爷子说:“明白了,老人家不必感伤,您说的情况,我也非常理解,延续了几十年的生活习惯确实不是说改马上就能改的。在这一点上,我尊重您的选择,您可以继续按照您以前的方式生活,该吃面就吃面,想喝汤就喝汤,适当控制一下就好。在这个前提下,我给您开一种药,这种药物的名字叫阿卡波糖,降血糖的效果不错,也比较适合您的病情。您每次吃饭的时候就吃一片,与第一口饭一起吃,这个您能记住吧?只要您能按照我的要求服药,肯定能把您的血糖降下来,您看如何? ”老人点了点头,非常高兴地说:“今天真是谢谢您了,你是我碰到的一个真正理解体谅病人的好医生,以后我就找你看病了,你别嫌我麻烦就行。”“怎么能嫌麻烦呢,这是您对我的信任啊!”我赶紧接茬说。</p><p class="ql-block"> 毋庸置疑,控制饮食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也是糖尿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但是,在现实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感到无力,感到郁闷。我们发现改变一个人的饮食习惯真的是非常艰难的挑战。我们孜孜不倦地给病人做各种形式的患教,却屡屡受挫。追其原因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涉及一个人的天性与本能的改变,知易行难归根结底应该是由于本性难移。</p><p class="ql-block"> 退一步讲,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遵从患者的意愿才能共赢,患者的意愿应该成为影响我们临床决策的重要因素,实在改变不了的就算了,坦然地接受这个现实,然后努力去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通过其他切实可行的治疗措施实现血糖管理的目标,这样似乎是更加理性的选择。我们应执着于最终目标,而非执着于手段。</p> <p class="ql-block">三、医者的无奈</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天寻常的门诊,一位五十来岁中等身材的男人走进诊室,男人手里拿着一沓化验单道:“医生,帮我写个病历,弄个诊断证明。”我接过化验单,仔细瞅了一遍,空腹血糖12.5mmol/L,糖化血红蛋白11.5%。血脂、尿酸都是轻度异常。</p><p class="ql-block"> “发现血糖高多长时间了?用降糖药没?”我问。“糖尿病五六年了,我一直饮食运动控制,感觉挺好的,我不想用药。”</p><p class="ql-block"> 我看了他一眼,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开始给他讲,“根据你的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你近2-3月血糖控制极差,按你这个年龄,空腹血糖应该是567,餐后血糖至少应该在9以下,糖化血红蛋白至少应该7以下才算达标。目前这么高的血糖水平单靠饮食运动是无法达标的,你应该短期胰岛素强化一下,然后可以根据血糖水平换用口服药控制。”</p><p class="ql-block">​ “是吗?达标又咋样,不达标又咋样,我一天能吃能喝能运动,精气神好得很。”男人一脸不屑。</p><p class="ql-block">​ “这么跟你说吧,如果你的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你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就相当于泡在糖水里,这样你就很容易出现糖尿病眼病、肾病、甚至心肌梗死、脑梗死。”我慢慢给他讲道。</p><p class="ql-block">​ “呵,我还真不是吓大的,你再怎么忽悠,我也不会上当,是药三分毒,我才不想吃药了,我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你就给我写病历就好了。”男人振振有词。</p><p class="ql-block">​ 我苦笑一下,继续给他讲,“你要想想糖尿病是持续存在的,你现在没什么感觉,并不等于不会发生并发症,长期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是不可逆的,这样的损害比药物的副作用不知大多少倍呢。”</p><p class="ql-block">​ “好了好了,你别啰嗦了,赶紧给我写病历吧,我是不会吃药的。”男人一脸的不耐烦。</p><p class="ql-block">​ 一股悲凉从心底升腾而起,我已经无话可说,只能按他的意愿写了病历,开了诊断证明。</p><p class="ql-block">​ 看着他步履坚定,一副胜利者的姿态走出诊室。有一种无奈,一种悲壮,一种凄凉,一种无力感萦绕在我身边,作为医者,我到底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p><p class="ql-block"> 更多时候,我们也许只能用“佛门深似海,只渡有缘人”来平复一下内心的悲凉吧。</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