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深入推进清廉学校建设,落实廉洁文化建设要求,积极营造崇廉尚廉氛围,新密市刘寨镇初级中学特推出《廉洁故事微讲堂》栏目。 </p><p class="ql-block"> 通过讲述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廉洁故事,传承革命先辈的廉洁基因,传播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从中汲取清廉力量,筑牢清廉防线,争当清廉表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本期“廉”主播教师——高精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少奇 严待子女</p> <p class="ql-block"> “不要打着我的名义,干个人的事情。”这是刘少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刘少奇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他有许多的不准、不许。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一直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从不搞特殊,这一点在教育子女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刘少奇子女们的记忆里,家里的生活和普通百姓向来没有什么不同。</p><p class="ql-block"> 三年困难时期,物资供应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粮食紧张,城市人口的定量都很低,无论是机关还是学校,大家的生活都很困难。刘少奇的几个孩子当时正在寄宿制学校读书,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一样,只能依靠很少的定量粮食生活,偶尔回家吃饭,家里的饭菜也是一样简单朴素。由于长期吃不饱饭,孩子们日渐消瘦。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看了不忍,便私下询问他能否偶尔给孩子们改善改善生活,但是刘少奇没有同意。他说:“现在全国老百姓都在受苦,我的孩子也要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除此之外,刘少奇的家也是相当简朴。</p><p class="ql-block"> 一次,孩子们的老师来家访,发现刘少奇的居所陈设简单,非常惊讶地感叹道:“没想到主席的孩子居住环境竟是这样简朴,简直和我们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在了解了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后,刘少奇和蔼地对老师说:“希望你们把我的孩子当作你们自己的孩子去严格管教,不要因为是我的孩子,就迁就他们,那样对他们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刘少奇严于律己,更严格约束自己的家人。他的大女儿刘爱琴曾在《我的父亲刘少奇》一书中写道,“不少人以为我们是国家主席的子女,肯定处处受照顾享福。殊不知父亲对我们都是从严管教,有时甚至严厉到接受不了的程度。”1951年2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爱琴党员预备期满。一般情况下,党员预备期内只要没有犯错误就可以转正。然而刘少奇在得知此事后,却提出反对意见。他专门给学校写信,认为刘爱琴并未达到党员标准,不应该批准其转正。“不管什么人入党,都要坚持党员标准,严格要求。”他在信中说,对自己的女儿更应该严格要求。</p><p class="ql-block"> 最终,组织部门没有批准刘爱琴转正。这件事对刘爱琴的打击很大,在她的心里,自己出身好,从小吃苦,经过艰苦环境磨炼,转正本应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却没想到父亲这样不近人情。一时间,刘爱琴甚至有些埋怨父亲。然而等她冷静下来,认真反思自己,回想起父亲一直以来对于自己的教育,在父亲近乎无情的严厉中,她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关爱。1958年,刘爱琴主动响应国家机关干部下放边疆的号召,去内蒙古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终于在1966年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的孩子也要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刘少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直坚持要求家人积极参加劳动。在中南海居住时,除了日常的家务,他还让家人种植果树,甚至修建房屋时让妻子王光美带领孩子们去工地参加劳动。</p><p class="ql-block"> 1958年,刘少奇觉得孩子们长大了,只在自家院子里劳动还不够,便要求孩子们暑假时半天时间复习功课,半天时间去公社同农民一起劳动,并且要像农民一样“不怕热,不怕累,不怕吃苦”。一句句严厉的话语,彰显的不只是刘少奇对于子女教育的一份苦心,更是对党、对国家的一片深情。</p> <p class="ql-block">策划|清廉学校办公室</p><p class="ql-block">审核 | 蒋建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