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相传,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召见十分擅长占卜的李淳风来推算大唐国运,另一位擅长相术的方士袁天罡(纲)也在场。</p><p class="ql-block"> 李淳风一时兴起,喋喋不休,一路推算到了千年以后。</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袁天罡稳不住了,赶紧从背后推了李淳风一把,警告他:“天机不可泄露!”</p><p class="ql-block"> 后来,这些“天机”被写成了中华第一预言奇书《推背图》,因为可以预言国家政事的兴衰更替,在历朝历代,都广为流传。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有心人总忍不住要看看。</p><p class="ql-block"> 等到一千多年以后,清朝覆灭,当了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闲来无事,也看《推背图》。其实,他并不怎么相信,但对里面的一则预言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推背图》第三十九象。《圣叹手批中国预言七种》</p><p class="ql-block"> “鸟无足”,即鸟字下去四点,“山有月”,即再配上一个“山”字,构“岛”字,日本即是个岛国;“旭初升”,日本国旗为太阳旗;“人都哭”,指日本侵略中国,人民遭受涂炭……</p><p class="ql-block"> “一口东来气太骄”:“一口”为日,“东来”,指日本在我国之东;“气太骄”,指其骄横,不讲理。“足下无履首无毛”:“足下无履,日本人在家,不好穿鞋,而穿木屐;“首无毛”,指日本军人,过去一律光头,不留发。“一朝听得金鸡叫”:日本战败投降,实在一九四五年,那年正是乙酉年,即鸡年,而中国大陆地图,外形又像一只昂首挺立的金鸡。“大海沉沉日已消”:指日本垮台了。</p><p class="ql-block"> 预言奇书《推背图》,现代人称中国版玛雅预言,相传为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袁天罡所合著,到了明清,还得到文学家金圣叹的评点。</p><p class="ql-block"> 在清朝覆灭以前,这书只能以手抄本流传,无法公开刊印,因为它是历朝历代官方严禁传播的禁书。晚清以后,因所谓的预言应验宣传,这书一跃成为超级畅销书,获得了各种再版又再版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直到21世纪,还有网友一边看,一边戏谑说,原来这不是一本按摩技术指南。</p><p class="ql-block">《推背图》一书,根据现有文献,最早出现在武周时期的《大云经疏》中。</p><p class="ql-block">《大云经疏》又是什么?是恭维、证明武则天称帝合法性的《大云经》的注解。</p><p class="ql-block"> 远古至今,天、地、鬼、神等超自然力量,素来为人们所忌惮和崇拜。而其中,“天命”,是人们对一切无法掌控的事情所作的解释,当然,也常常成为人们要去做某件事的解释,譬如改朝换代。</p><p class="ql-block"> 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必然要将“天命”跟政权的合法性统一起来。</p><p class="ql-block"> 如何让有利于自己的“天命”深入人心?在那个还没有大众传媒的年代,朗朗上口的谣谶,神秘莫测的祥瑞和图谶等,对统治者而言就是重要的“战场”,既要利用,也要防备。</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当政时期,对谣谶的禁止相当严厉,若家中藏有谶书,将遭灭族之灾,更不要说推算、制造谣谶。但是,除了查禁谣谶,武则天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传播武周政权的“天命”,对她而言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p><p class="ql-block"> 天授元年(690)七月,已经执掌李唐朝政多年的武则天颁《大云经》于天下。</p><p class="ql-block"> 经书中,和尚们暗示称,武则天“尔时佛告天女。即以女身当王国土”。而后,怀义等和尚为进一步强调武后称帝的合法性,便为此经书作注,引用了十八则谶语进行证明。</p><p class="ql-block">其中一则,即来自于《推背啚(图)》:“大蓄八月,圣明运翔。止戈昌,女主立正起唐唐,佞人去朝龙来防,化清四海,整齐八方。”</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考证后提出,这数十字的谶诗,应当是时人杂抄各种符命、谶纬之书而成的。譬如,“大蓄八月”、“女主立正”应当是改写自《易稽览图》中的“大蓄,八月,天德明王,侯人去城,十二年天下大昌,女子立政;三年,去此地,大神兽来见,至堂;三年,大兽出东北台邑、河邑”。</p><p class="ql-block"> 至于通行版本《推背图》中关于武则天称帝的“日月当空,照临下土”一诗,则可以看出明显的事后补记的痕迹,所以连武则天的改名、武周的结局、大唐的复辟等等细节,全都对应上了。</p><p class="ql-block"> 可见,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流传,此《推背图》早已不是彼《推背图》。</p><p class="ql-block"> 关于《推背图》的作者,历史上有三种说法,一为李淳风所著,二为袁天罡所著,三为李、袁二人合著。</p><p class="ql-block"> 最早提到《推背图》作者为李淳风的,是南宋岳珂的《桯史》:</p><p class="ql-block"> 唐李淳风作《推背图》……宋兴受命之符,尤为著明。艺祖即位,始诏禁谶书,惧其惑民志以繁刑辟。然图传已数百年,民间多有藏本,不复可收拾,有司患之……</p><p class="ql-block"> 在《旧唐书》和《新唐书》的《李淳风传》中,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时,有谶言称:“唐代三世以后,将会有女主武王替代唐室拥有天下。”为此,唐太宗秘密召见了在太史局任职的李淳风来询问此事。</p><p class="ql-block"> 李淳风回答道:“臣根据星象推算,这一征兆已经形成。而且这个人已经出生,就在陛下宫里。从现在起,不超过三十年,就会坐拥天下,将唐代的子孙几乎杀尽。”</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急了,就问:“把有可能(取代唐室)的人都杀死,这样做可以吗?”</p><p class="ql-block"> 李淳风则淡定地说:“这是天命,没有通过占星就可以驱除、避免灾祸发生的道理。注定拥有王命的人不会被杀死,陛下杀人恐怕会波及无辜。而且根据天上的星象,如今已成定局,这个人又在宫内,已经是陛下眷属了。再过三十年,她就会衰老,人老了就会仁慈,虽然接受禅让改朝换代,但对于陛下的子孙,也许不会过分伤害。如果现在杀了这个人,那么世上就会再生出另一个人,从小就因结下仇恨而心狠手辣,这样,反而将来会杀害更多的李室子孙,一个不留。”</p><p class="ql-block">唐太宗听后,觉得李淳风说得有道理,便不再纠结这事了。</p><p class="ql-block"> 而关于袁天罡的记载,巧的是,他也接受过唐太宗的召见,也跟武则天有渊源。</p><p class="ql-block"> 史载,袁天罡曾见过年幼的武则天,当时武则天是一副男孩装扮。袁天罡看其步态和眼睛后,吃惊地说:“这孩子龙眼凤头,是最为显贵的模样。”转到侧身多看几眼,更吃惊了:“如果是女子,实在不可窥测,将来会成为天下的主人。”</p><p class="ql-block"> 目前学界大致认为,《推背图》作者并非李、袁二人,而是后人伪托。这本奇书的真正作者,应该是一代又一代的民间不知名人士,不断改写、增补、修订而成。</p><p class="ql-block"> 李淳风和袁天罡,两人自唐朝起,占星、看相预言的名气就极大,业务水平高。而在史籍记载中,两人又都曾经接受过唐太宗的召见。更甚的是,都还曾经谈论或预言过武则天称帝这件事(当然这也可能是五代和宋初史家修新旧唐书时,受到谶纬的影响,而把武则天称帝的预言附会到李、袁二人身上,毕竟新旧唐书修撰时,武则天称帝的事已成人人共知的历史)。纵观当时所有的方技术士,还有比这俩更好的代言人么?</p><p class="ql-block">因此,《推背图》由唐朝两位大师所著的说法就在民间传播开来,并在传播中愈发神化、确凿。</p><p class="ql-block"> 由众多民间不知名人士集体创作的《推背图》,特点是会根据时代变化而产生各种版本。</p><p class="ql-block"> 据学者研究,当前可考究到的《推背图》流传版本,从内容上区分,大致分为四种:</p><p class="ql-block"> 一是武周时期《大云经疏》中所引的面貌模糊不清的“经疏本”;二是有六十七幅图像和谶诗的“六十七图本”;三是有六十幅图像和谶诗的“六十图本”;四是有六十幅图像和一百二十首谶诗,并且题为金圣叹评点的“金圣叹评点本”,也是如今我们主要看到的版本。</p><p class="ql-block">《推背图》的成书,并非一蹴而就。它大概经历了从杂抄谶纬书籍,到谶诗体例整齐统一,再到配上图像几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根据考证,宋元时期,《推背图》已形成了图像与谶诗相配合的预言模式,而最晚到元朝至治年间(1321-1323),《推背图》的图像和谶诗已经全部完成。</p><p class="ql-block"> 但是,它在内容上并不固定。</p><p class="ql-block"> 除去未成形的“经疏本”,“六十七图本”应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推背图》。但是,这一版本的传播,抄本与抄本之间也有差异,因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手人不断吸收新的谶谣,进行了修改和更新。同一版本尚且如此,更别说后面形成的六十图本会出现多么大的变动。</p><p class="ql-block"> 在《水浒传》第一百零九回中,提到北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应《推背图》图谶一事:</p><p class="ql-block"> 原来方腊上应天书,推背图上道:“十千加一点,冬尽始称尊。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那十千,是万也;头加一点,乃方字也。冬尽,乃腊也;称尊者,乃南面为君也。正应方腊二字。占据江南八郡,隔着长江天堑,又比淮西差多少来去。</p><p class="ql-block"> 关于方腊领导起义的图谶,在六十七图本中能够找到:</p><p class="ql-block"> 若逢女子上牛头,有一猖狂上陈州。家是十千加一点,那时国乱此中由。</p><p class="ql-block"> 在六十图本中也有:</p><p class="ql-block">若逢鼠尾牛头后,有一猖狂在六州。字是十千加一点,寻思国乱此因由。</p><p class="ql-block">但是,在金圣叹评点本中,这一图谶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对比以上几则关于方腊起义的谶诗,施耐庵所写的是五言诗,有可能是他看到过已经佚失的五言谶诗版本,也有可能是他自己修改的。而六十七图本和六十图本中,两个版本的谶诗字词不一。再到金圣叹评点本中,大概因为传播者认为方腊起义之事影响甚微,就撤换为其他内容的图谶了。</p><p class="ql-block">可见,根据时局需要而删改内容,是《推背图》编写的基本原则。</p><p class="ql-block"> 对比三个版本,会发现,《推背图》的预言节奏在不断加快。以预言清朝建立的图谶举例,从第41象提到第38象,再提到第33象:</p><p class="ql-block"> 六十七图本:第四十一象,图:四色旗八面。</p><p class="ql-block"> 六十图本:第三十八象,图:一桶八旗,一金甲神,口吐青烟,手执斧,斧口出火。盔红缨,腰玉带,袖马蹄,着乌靴。</p><p class="ql-block">金圣叹评点本:第三十三象,图:一船在水中,上有旌旗八面,船中有十人。</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预言节奏加快?因为新的编写人得给新发生的事腾位置,同时,这也是为了保证《推背图》预言比例协调。已验之事和欲验之事平均分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推背图》可信度,吸引民众阅读和传播。</p><p class="ql-block"> 从金圣叹评点本的图像推测,图画中新刻画的船中十人,是在“预知”清朝的十位皇帝。这说明,这个版本极有可能出自清末民初人之手。</p><p class="ql-block"> 金圣叹真的评点过《推背图》吗?</p><p class="ql-block">大多数学者持否定意见。据传,金圣叹在15岁即完成《推背图》评点,这个说法本身就令人生疑。更重要的是,金圣叹评点本中,后半部分涉及到很多民国事件,带有时人根据现实变化而修改的明显倾向,因此,更削弱了金圣叹评点《推背图》的可能性和可信度。</p><p class="ql-block">《推背图》之所以生生不息、迭代更新,是因为,社会上总有人需要它。</p><p class="ql-block"> 《推背图》预言政治兴替,对那些有志于取天下的人而言,是他们的舆论宝典。</p><p class="ql-block"> 于民间宗教而言,是他们宣传“天命”、吸收教徒的重要工具。</p><p class="ql-block"> 对大部分群众而言,则是在混乱的现实中寻求答案的慰藉。</p><p class="ql-block">1932年初,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上海人心惶惶,在十九路军退出上海前后几天内,大批《烧饼歌》和《推背图》开始出现在上海街头,大家争相抢购、阅读。</p><p class="ql-block"> 而后三月到七月,日军占据上海,书店借机大力营销:1932 年 1 月 28 日发生的上海中日战事早已为唐代袁天罡、李淳风合著的《推背图》一书算定;该书预言的“事事应验无讹”,但后世的传本经过多次翻印,“已失真髓”;百新书店独家代售的《推背图》是清朝大内秘藏唯一的真本,内有金圣叹与张之洞的详细批解;该书在庚子国变时流至海外,由某华侨花巨资购回,现在影印出版。</p><p class="ql-block">在这则广告中,书店以第三十九象证明其灵验性:</p><p class="ql-block">“鸟无足”指飞机,“有月”指十二月,“升”指二十一日,而阳历的 1932 年 1 月 28 号即阴历十二月二十一日。照这样解释,一·二八事变是预定要发生的事情,而“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一句则意味着“倭国必亡”。因此,读者只要细心揣摩《推背图》的预言,未来的大事“件件俱可预知”。</p><p class="ql-block">(《广告》,《申报》1932年3月25日,第5版)</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广告是奏效的。战争中的民众对时局感到恐惧、不安,内心充斥着敌人战败的期望,他们需要从这些预言书中“获取力量”。</p><p class="ql-block">不过,知识分子认为,这是对迷信的依赖,民众缺乏教育启蒙,不能正面认识社会现实。文学家许地山就指出,《推背图》《烧饼歌》这类预言书都是迷信,“无论选择那(哪)一个时期底(的)史实来解释都可以解释得通”。</p><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来,《推背图》的产生和盛行,不过都是操弄人心的游戏罢了。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操弄。</p><p class="ql-block"> 溥仪大多数时候不信《推背图》,但也逃不过这些预言书给他带来的郁闷:“这与其说是为了给自己算命,不如说是给自己精神上以麻醉,以暂时忘却对未来的恐惧……”</p><p class="ql-block"> 面对一幅图,几行诗,当你绞尽脑汁地找证据进行解释,这究竟是一种治愈,还是折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