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 传承非遗文化 --记沙龙镇石壁小学探寻“小炉匠”文化足迹

落花解语

<p class="ql-block">  “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最美四月,草长莺飞,陌上花开。沐浴着和煦的春风,石壁小学的全体师生们踏上了探寻“小炉匠”文化之旅。</p> <p class="ql-block">  银器生产是门古老的手工技艺,掌握这门技艺的人称为银匠,在祥云本地称之为“小炉匠”。石壁村银器工艺历史悠久。数百年前,石壁村炉烟四起,敲击声不绝于耳,从60年代起,沙龙镇的小炉匠们挑着担子走村串寨,造就了今天“银”文化产业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石壁村杨会文师傅深入浅出,给孩子们介绍了银器手工艺的制作流程,化银、锤炼、压模、雕花、镂空、清洗等复杂过程。</p> <p class="ql-block">  杨会文师傅演示化银工序,这是银器制作中最初环节,银的熔点大约961摄氏度,火候掌控十分关键,必须经过无数次的磕磕碰碰,不断钻研历练。孩子们亲自尝试锤炼工序,不由得感叹“千万锤成一器”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  物之美,唯有匠心,当一块冰冷的银经过反复敲打,变成了银片、银丝、首饰,它就有了温度和灵性。杨积平师傅三十年如一日,行走在藏区人民和汉族之间。他的工艺品琳琅满目、浑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  杨师傅在给孩子们介绍雕花程序中说道:要在银器上雕龙凿凤、堆花砌草,匠人们必须要有“三十年磨一剑”的静寂的心态和对艺术品的“差之微毫谬以千里”的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  寒来暑往,手艺人们共同注释着匠人的精神,它是一种“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一种“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一种“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更是“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p> <p class="ql-block">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张张贪吃的小嘴,球场上英姿飒爽的身影,写满了孩子们的满心欢喜。</p> <p class="ql-block">  活动接近尾声,杨平光校长给孩子们上了一门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他语重心长的告诫孩子们,从小要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审美意识,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品质,尊重传统知识,滋养、熏陶艺术素养,长大后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p> <p class="ql-block">图片:全体教师</p><p class="ql-block">编辑:杨艳仙</p><p class="ql-block">审核:杨平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