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康有为,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在桂林叠彩山风洞外东侧竖有一石碑,上刻"康有为讲学处遗址"。据史料记载,康有为于光绪二十年(1894)、二十三年(1897)两次来桂林,都居住在叠彩山风洞前的景风阁。</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主张变法,但在最初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理解,他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遭到了守旧士大夫的攻击。有人要求焚毁《新学伪经考》,不许他在广东讲学。康有为一时非常郁闷。这时,桂林开明士绅龙泽厚途经羊城,因崇拜康有为而登门造访,并力邀到桂林,于是就有了康有为第一次来桂之游。光绪二十三年(1897),"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再次来到桂林,进行了游历和讲学活动。</p><p class="ql-block">康有为第一次来桂时,拜访了桂林四大书院的山长。第二次来桂时,他已考中进士,授工部主事,虽然是个小京官,但因为公车上书,已经是声名鹊起。他除了拜见巡抚史念祖、桌台蔡希邻外,还拜会了赋闲在桂的岑春煊、唐景崧等人,与他们来往密切,相处融洽。他还创办圣学会,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p><p class="ql-block">由于得到地方实力派人物以及主持桂政的臬台蔡希邻的支持和赞助,圣学会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后来康有为开办广仁学堂,除开设经学等传统课程外,还开设中外历史、地理等课程;又创办《广仁报》,以宣传变法图强为宗旨。</p><p class="ql-block">这些活动,对开通广西风气具有重要的影响,使当时许多知识分子茅塞顿开。据统计,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同盟会成立前,广西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变法维新的拥护者。一些受过教育的士子,参加了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公车上书"时,最后在书上签名的十六省六百零三名举人中,就有九十九名是广西人,广西成为全国参加上书人数最多的一省。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保国会在京成立时,在列名人会的一百八十五人中,广西人占了十名。</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同时又是一位具有浪漫情怀的文人。来到桂林后,他经常在讲学之余,与好友弟子畅游各处景点,在如诗如画的山水中流连忘返,并与友朋吟诗作赋、相互唱酬,留下了不少游览桂林的纪实诗作。如他的《漓江杂咏》:</p><p class="ql-block">锦石奇峰次第开,</p><p class="ql-block">清江碧溜百千回。</p><p class="ql-block">问余半月行何事,</p><p class="ql-block">日读天然画本来。</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康有为率诸弟子下山,穿过木龙洞,过虞山,转到北门入城,来到宝积山北的铁佛寺。在寺北发现一个岩洞,他使题名为"康岩"。他还把北城边的一处洞穴命名为"素洞"。将自己的姓、号题刻于洞旁,这是非常罕见的举动,从中可见他对桂林山水的眷恋。"康岩素洞足烟霞,桂树幽幽吾所家。"他俨然把桂林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毕竟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思想家,"壮士有奇怀,天地为细物。星宿罗诸胸,丘壑写诸笔"。他来桂林的主要目的是做变法宣传,希望培养有用人才。这在他的诗作里也有所体现:</p><p class="ql-block">桂林片石一枝秀,</p><p class="ql-block">领袖八桂诸才贤。</p><p class="ql-block">誓将手植万树桂,</p><p class="ql-block">巍巍玉立苍梧边。</p><p class="ql-block">康有为诗歌不乏触景生情、感时忧世之作。光绪二十一年(1895)元宵佳节,桂林城灯火辉煌,民众舞龙观灯,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可是,此时清军却在中日战争中节节败退,日军攻破了凤凰城。康有为遂于观灯时即席赋诗,"一万莺花开醉眼,忽惊烽火念三边。"将桂林的祥和气氛与边关的烽火连天对照着写,看出他情系边关的拳拳之心。国家的安危、百姓的疾苦,时时萦绕在康有为的心头:"关河金鼓频忧国,黎赤疮痍欲问天","兵甲满天地,苍生意若何?""丝竹哀惕写,黎元疾苦多"。</p><p class="ql-block">康有为率弟子游龙隐岩时,看到南宋庆元四年(1198)重刻的"元党籍碑",联系到自己"著书讲学被议",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写下了《元佑党籍碑跋》,镌刻于该碑下方。光绪二十三(1897),康有为第二次游览龙隐岩时,写下三首诗表达对权臣蔡京的鄙视和对被禁锢党人的同情。</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在整理游桂诗作时,对游龙隐岩时所写的三首诗作了一个注释,说戊戌政变爆发后,自己被当作罪魁祸首遭到通缉,刻在碑下的题跋也被铲去,三诗好像谶语:</p><p class="ql-block">大书深刻锢全门,</p><p class="ql-block">苏马英名草木尊。</p><p class="ql-block">一事便宜附骥者,</p><p class="ql-block">千秋留得姓名存。</p><p class="ql-block">说的是苏轼等人,又何尝不是康有为自己的写照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