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林扒镇小李营杨家 邓州市构林镇木柴河杨家 家族简史

木柴河杨氏 雪莲基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木柴河杨营牌坊,已成为当地的一座地标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农历二O二一年十月初一,村民为先祖复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农历二O二一年十月初一木柴河杨家为先祖杨思学重修的墓碑。(坟茔位于章文小学门前)</span></p> <p class="ql-block">木柴河杨家先祖新修的墓碑(修建于农历二O二一年十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双方宗亲字斟句酌,认真推敲"字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续写《六十字辈》字辈</span></p> 历史意义的碑文考证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学战处收藏的残碑,意义重大。记载了木柴河桥是东连新野,西通光化、谷城的交通要塞。河水入襄阳清河,汇入汉江。两桥跨度之大,捐资修建是何等的曲折,豪门富商以及村民出资出力的场景跃然纸上</span></p> 2 <p class="ql-block">残碑碑文记载,木栅河“载于<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周礼</span>凿矣,盖河非巨津大川 ,不可以舟楫通 而求其利人济物…….”可见木栅河及木栅河桥早于木柴杨村庄很久远。因周礼记载河流、水渠始于公元514年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盛于隋唐</p> <p class="ql-block">木栅河西桥现状(双孔石拱)</p> <p class="ql-block">小桥潺潺流水,四季不断流</p> <p class="ql-block">木栅河西桥实际上没有东桥宽敞,水流湍急</p> <p class="ql-block">木栅河载于《周礼》,说明有史料记载,至少始于隋唐年间,或早于南北朝时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该碑记载:1751年左右在杨兆文及众首领的带动下,众乡邻修缮木质栅栏式铆榫结构 木柴河桥时的详细经历。(残碑)译文 长征抄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残碑的发现填补了家族文化传承的断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州府一一捐资一千</p> <p class="ql-block">长征供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嘉庆八年(1803)林扒小李营杨家张氏张孺人的墓碑,文革时被拆,1982年又复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邓州市林扒镇小李营牌坊,是小李营杨家所在地的一座地理性标志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举人之乡,后来成为明朝首辅名相一一李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两门杨氏共同捐资为杨门张氏复碑圈坟的功德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杨门张氏张孺人的复碑</span></p> 家族正史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康熙年间,祖籍晋(山西)的先祖杨守柱,服军役在豫邓,任祁铺驿(今邓州腰店乡祁营村)驿站统领要职,主要是负责军政要员的过往周转和公文的上通下达,属性为军政后勤保障。二门先祖杨思学,则跟随哥哥在驿站当差。邻村段张营张员外闺中有女,愿嫁大先祖杨守柱,夫妻恩爱相伴,传为佳话,一生育有三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时至英年,大门先祖杨守柱鞠躬尽瘁于驻地。官葬于驿地(祁营)。为求生存,张氏认为官府不养闲人,娘家又不能长期停靠,只能携三子前往老河口境内的杨林铺(杨姓会馆)求助。途经林扒镇小李营,被李姓家人留驻(李姓当时也是独户),赠与良田一百二十余亩,乐善好施的张氏与李家为邻,安居乐业,便定居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哥哥的离世,驿站当差的弟弟为了养家糊口,照顾嫂嫂和侄子,便弃军,携家眷(一妻二子)奔嫂子而去。一晃三年过去了,嫂子的生产和生活也很有起色,勤奋好学的先祖杨思学,木工手艺甚是精湛,便携家眷南下做工治家,</span>适逢木栅河修缮扩建,需要能工巧匠,机遇成就了先祖的未来,便<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驻留在商贾穿梭的木柴河畔,垦荒拓土,修房建舍,成就了"木柴杨"的前世今生和过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杨氏两门,只有兄弟二人,至于祖籍只知道是山西的,也说不定是不是洪桐县人(待后人考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大门先祖杨守柱一生育有三子:宏运 宏道 宏义,长子宏运没有成家,次子和三子在小李营杨家分东西两营。如今己有十六代传人,人口六百余人。二门先祖杨思学,育有五子:玉德 玉宽 玉信 玉印 玉忠,小儿子玉忠没有成家,如今已有十七代传人,发展有千余人(元坤一家在山西运城的河津市发展有百余人之多)。至于先孺张氏,她兄妹三人,有二个哥哥,由于碑文残缺,只记得一个哥哥叫张奎,大先祖守柱的坟茔在祁家铺(现今叫祁营),考证时,听段张营老人(95岁)说,杨守柱做为祁铺驿首领,也算是有官位的,官府所圈坟茔很大,墓碑则是嘉庆八年(1803),由杨姓后人杨应兴组织杨姓家人所修。只可惜文革时墓碑被毁,碑文遗憾缺失无人知晓,更无有历史佐证(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查阅一下《邓县县志》看看有无历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先祖杨思学的合葬墓位于章文小学门前,墓碑修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毁于文革时期。可惜的是加上的碑文缺失更没人能够知晓杨氏先孺的姓氏和家族的变迁史!瑞富任职期间,有木柴河杨营家人共同捐资,于农历2021年10月1日重修墓碑一座。</span></p><p class="ql-block"> 大门老孺人张氏墓碑修于嘉庆八年(1803)(注:张孺人的墓碑文革时被拆,所幸的是铺设在吃水井上做盖板,碑文基本上没被毁掉,1982年发现后,又复位于坟茔。)碑体年久风化脱落,字迹模糊,公元2020年11月15日暨农历10月1日又复碑于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附:嘉庆八年(1803)有后人杨应兴者同时刻碑两块分别位于祁铺和小李营。</span></p><p class="ql-block"> 两门杨氏由于朝代更迭,历史变革,失联一百余年,也就是清末民初期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附:失联一百多年,当然是有她的历史印证。据杨可东回忆1976年时任村书记的杨双典邀请队长双举,去魏集(魏集当时是乡镇级的称为:公社)木柴河认族,因可东在供销社上班,请假没批准,行程受阻。再加上双典和双举都是70多岁的老人,寻族一事一直被搁置。据双典儿时的记忆得知,他小的时候随大人们一起到过木柴河祖坟烧纸,大人们说过,他们是“亲弟兄俩”,所以杨双典在任村书记时认祖心切,迫于工作压力和某些认知因素,认族计划遗憾落空。按照1976年已70多岁的,再加上儿时(10岁左右)的记忆,至2019年认祖成功,大概也就一百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随着科技水平的逐步提升,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两门宗亲在网络空间有了互通互联,2018年夏,在林扒镇做家电生意的杨小生,在微信家电群里发现了一位名字叫"木柴河杨家 雪莲基地”的微信号,便在群主的联系沟通下,确认了"木柴河杨家"人基本上都姓“杨”的情况下,从禄直接和"木柴河"长征取得了联系,在长征对家族史了解甚微的情况下,又让学农(时任中国人寿分公司构林站站长)、学星(老校长)直接和从禄(退休老教师)通电话联系,基本上确立了“邓州市林扒镇小李营杨家和邓州市构林镇木柴河杨家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一家亲”的事实后,农历二O一九年的正月十四日,由学农牵头携 学星 金玲 瑞富前往林扒镇小李营杨家做考证,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特别是小李营杨家的(可东 永成 双贵 从禄 国林 振万 从文从生等)又经过将近三个月的反复推敲论证,于2019年3月12日在木柴河杨家隆重地举行了认祖归宗圆梦大典,使命感得以释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时年木柴河杨氏家人为庆祝家族史上这一跨世纪的壮举,在瑞富 学农 学星 国豪 杨展 安义 冬冬 学运 长安 学秀等等家人的倡仪下,全体杨营村民捐资(15万元左右)出力,于2019年12月12日修建了一座地标性建筑一一“木柴河杨营牌坊”,隽秀的楹联满载着木柴杨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记忆。后续的祠堂建设仍在继续筹备中。2021年3月13日农历二月初二,两门宗亲又共同续写了家族《六十字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再来说说木柴河杨家和木栅河桥(可不是大家记忆中的东桥和西桥那两座双跨度石板桥)的故事源源。康熙六十年(1721)左右有先见之明的先祖杨思学,辞别嫂嫂家人,携妻带(二个)子,移居在 :东连新(野)唐(河),西通光(化)谷(城)的木柴河畔,时年估计有30岁左右,在此地定居生活四十余载。生活稳定期间,正处于雍正年代(1723一1735),所以我们的牌坊楹联定为</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雍正年木柴河杨家定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雍 乾盛世,物资流通量极大,老木栅河还是两座独立的栅栏式简易桥{碑文记载</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载于周礼考凿矣 盖河非巨津 大则不可以舟楫 通而求其利 人……河两边厰 名木栅 相距数十武 则合二为一 而会其归于襄之清 以下达”(而周礼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盛于隋唐)</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至少能够说明木栅河和木栅河桥的形成和存在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肯定早于木柴河杨家的诞生,并且东桥比西桥宽大的多,甚至几倍),两桥相距数几十米(数十武),大件物料过往一次需要人力装卸二次,劳民伤财,甚是无能为力。商户云集,河水瀑涨之时,别说车马物资,就是行人过河也是风险极大,此桥可谓是交通要塞。当时木柴河杨家至少有四代人(思 玉 兆 文)特别是第三代传人有位叫杨兆文的,估计当时的他不是富商就是会首头领,联谊方圆二十余里的会首头领和过往名商,捐资修桥,修的是东西两座木质栅栏铆隼木板桥。(看来木柴〈栅〉河和木柴河杨家的来历就源于此桥吧)。</span></p><p class="ql-block"> 新桥是建好了,但是经受不住岁月的洗礼和河水的侵蚀,历经30余年的风风雨雨,至乾隆十六年(1751)在会头首领申德礼的倡议下,由杨兆(文 元 才 凤 禄 奇)等爱心人士的鼎力捐助,重修东、西两座双跨度的石板桥。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注解:前两次修桥的功德碑都有幸被后人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第一块在1993年修新西桥时被发现,有学战收存。碑文记载:修木柴河木质栅栏木板桥时个人捐款人众多,木柴河杨家捐赠最多的是:杨兆凤捐助1500文,其他家人捐赠多少不等,<碑文中捐款人能看清名字有:刘文魁 杨兆凤 杨子会 杨文礼 杨起才 孙克典 杨天方 孙克明 杨兆杰 关运汉 曹晃虎 关希亚 王存德 杨文玉 关希勉 索竣 陈义善 杨明侨 李士龙 杨兆禄 杨兆爵 杨兆秀 杨文(辉 福 谱 义)还有两个集体组织:斋涽州府 介体?坊 各一千>最少是一百,没捐款的出畜力和人力。而此桥的发起人是杨兆文和众首领,由于碑文缺失,从字意上推测是在众首领分别募捐不济的情况下,木栅河邻村的爱心人士再次募捐所修{原碑文:欲独修而力有所不能,于是约同杨兆文,后请首领数人共议一会,众门可矣遂二桥并募其费之,不给者则以募力佐之第见石声硁……木栅相距数十武(一武为三尺),下则合二为一,而汇其归入襄之清以下达}。石碑的碑文撰书是周怀章 ,(铁笔)雕刻 周如枋。 东西两桥的河水如今还是在“三岔口”汇聚,经新集桥,汇入襄阳之清河,流入长江的支流……汉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第二块断碑2019年在修泉眼坑新桥时被发现,现存留在桥墩上,碑文有金玲所抄录留存:记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会头首领申德礼倡议所修,他捐助2110文 而杨氏家人杨兆(文 才 元 )各捐2130文。附带说一下:兆文有子名讳 文鳌;兆元有三子名讳: 文克 文俊 文茂,可见当时杨家的兴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时光荏苒,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业的实质性跟进发展,大型机械设备的诞生,原有的石板桥已经阻碍了生产生活的长足发展,1993年在学江 学农任职(队长和会计)时全体村民捐资翻新修建了一座双跨石拱型钢筋混凝土结构桥(西桥)和一座双通道涵管桥(东桥),两桥坚固耐用延续至今。可惜的是,这座功德碑却被游手好闲无有良知的人给推断,所幸的是,由爱心人士王小平给收存在砖窖上。</span></p><p class="ql-block"> 从先祖的墓碑修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来推算,先祖辞嫂,携妻带子(二个儿子)移居木柴河时,还没有此桥,风华正茂的他也只有二三十岁;四世同堂之时大概有六七十岁,因为碑文记载三世堂兄就有杨兆(文 元 才 凤 禄 奇)六人,可以推测:先祖寿终年龄为70岁左右。因为是合葬墓,立碑时间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立碑一般是二老卒后一年或三年,相差42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历史印证,先祖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的生活洗礼 ,成就了名门望族应有的励志风范。更值得杨氏后裔膜拜和传承!希望杨氏家人能传承祖训,发扬光大,赓续伟业。愿家族兴旺,万世永昌!</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玫瑰][玫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附:杨姓考(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杨守柱祖籍晋 清康熙年间从军服役豫邓 任祁铺驿 责官员过往周转 公文上通指令下达 快马加鞭迅捷保密安全 职务性质属后勤保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其后娶本地段张营民女张氏 生丁三 杨张氏为随军家眷 杨守柱鞠躬尽瘁于住所 病故后 驿当际葬在祁铺 ,杨老妇人离开祁铺欲携子投老河口之杨林铺(豫鄂杨姓会馆)中途至小李营(营者 实则窘窘一独户)投宿 李家热情招待,主动邀杨家留住为邻 并以120亩良田相赠 杨老太爽快应允 亦宰公鸡权作答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有后人杨应兴者于嘉庆八年(1803)同时刻碑两块分别立于祁铺和小李营 以志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2021.11.1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附:嘉庆八年(1803)有后人 杨应兴 者同时刻碑两块分别位于祁铺和小李营。{小李营曾祖妣原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从来子孙绵延 罔非祖宗积德 所获庇而成 吾曾祖考妣生子三人 长子(讳)宏运早逝,次(讳 宏道)三子(讳 宏义)后嗣蕃衍 曾祖守柱葬于东乡祁家铺地方 曾祖妣死于茔 各占风水共据盛地 第世远年湮 (恐)致遗忘 孙辈思令掩没而不影乎?兹因曾祖妣坟树数千 并(族)中捐钱数千 为曾祖考刻碑于东茔焉 曾祖妣刻石于此地 庶后世知 两茔为一家之坟也 故誌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康熙在位61年(1662一172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雍正在位13年(1723一173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乾隆在位60年(1736一1796)</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散记,资料来源于小李营 </span>双贵 从禄 可东 振万 从文 从生 革命 富国<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等家人的考证,以及学农 学星 金玲 学战的记录和碑文抄录,由长征(木柴河 雪莲基地)整理而成) [玫瑰]2023.3.26[玫瑰]</span></p> 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农历二O二三年闰二月初五,两门宗亲木柴河祭祖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各位杨门宗亲:</p><p class="ql-block"> 时值2023年农历闰二月清明之际,我代表木柴河杨氏家人,对今天前来参加祭祖典礼的小李营杨氏宗亲们,表示由衷的感谢!(鼓掌)你们的到来是受小李营杨氏所有宗亲的委托;你们能莅临祭祖现场,使我们倍感先祖列宗们的一往情深。倍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责任和担当!</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杨氏两门宗亲能汇聚在我们先祖坟茔前,燃香焚烛,呈上贡品,鞭炮齐鸣,隆重地祭奠我们的杨氏先祖一一杨思学,是:追思先人的行事功德,也是:纪念历代先祖列宗为发扬光大我族之伟业,更是:共谋杨氏家族之鸿图大业。祭祀祖先,应该是:报答先祖列宗的养育庇佑之恩!</p><p class="ql-block"> 尊敬的各位宗亲们,杨氏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顺应历史变革,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小李营杨家的先孺张承蒙小李营李氏家人的接纳和厚爱,成就了小李营杨氏家人的发展与壮大);只有勤劳勇敢与时俱进才能成就伟业,家族兴旺。先祖们的行事风范,使得我们杨氏两门宗亲能立足于广袤的邓州西南边陲,可喜可贺,更值得我们承前启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先人己乘黄鹤去,辉煌前程待后人。以后的日子作为咱杨氏家族的子孙,要弘扬先祖美德,不忘祖训,精诚合作,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共谋发展(木柴河杨氏家人当年遭徒匪冼劫的事实,证明了宗亲互联互通的重要性),为了我们杨氏家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有幸的是: 先祖英灵长驻,浩气长存,护佑吾辈兴旺发达,万世永昌!吾辈当奋发图强,为家族振兴书写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更喜人!</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农历 二O二三年闰二月初五</p> <p class="ql-block">祭祖现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21年木柴河杨家回林扒小李营杨家祭祖、复碑大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2023年闰二月初五,两门宗亲木柴河杨家祭祖。暨交流扶正家族史以及家族传承统一意见</span></p> <p class="ql-block">双贵讲解家族过往史</p> 4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考证祁铺驿现如今的位置祁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认族归宗的艰辛历程 瑞富 学星 学农 学运 安义 长安的辛勤付出整理的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金玲供稿</p> <p class="ql-block">金玲供稿</p> <p class="ql-block">金玲供稿</p> <p class="ql-block">金玲供稿</p> <p class="ql-block">金玲供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二位先祖 服兵役工作过的地方一一祁家铺,以及后来西迁生活定居的两所驻地一一林家铺和构林关。清朝邓州地图都有标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由双贵 从禄 可东 从文 从生 小生 振万一行带来的家族正史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双贵供稿</p> <p class="ql-block">双贵提供</p> <p class="ql-block">双贵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木柴河杨家的过往历史资料。有学习 学战 学农 元从 学星 等提供一手资料,金玲执笔并抄录的碑文及手记。</span></p> 5 <p class="ql-block">木柴河杨家的分支,元坤一家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发展有一百余人。墓碑记载有五代之多( 光 景 元 学 国 )</p> 6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章文小学座落于东西两座木柴河桥的(偏)东桥的位置,地势较高,地理位置优越。1963年春,为贯彻落实党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届时的河上村委经过认真研判选址,决定在“章文家”建一所位置适中的学校,当时的“杨营学堂”也随之迁了过来。1964年李德胜主抓"杨营学校",杨喜贵 杨元富 杨玉海等木工泥瓦工参与了校舍、桌椅的修造。文革批斗会在学校进行,期间学校被更名为“新升小学”。拔乱反正后,教学秩序也步入正规阶段,经过历任领导的更换,校名也轮换过好几次分别为" 河上学校"、“河上北校”、"章文学校",直到1977年教育体制的改革</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章文小学”</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被教体局命名备案,一直延续至今。“章文小学”的业务范围也被定性为一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重点是小学学科教育”。此后的1974年9月杨学星接替张清荣张校长在章文小学任职任教40余年,成就了章文小学曾经的"文明学校"、“示范性达标学校”的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 章文家”这个村庄,也没有被历史所遗忘,</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章文小学</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的名称,也是因为这个村名而命名。说来也是一段血泪史:民国时期,这里曾住有几十户章姓村民,曾经的他们和先民,也为木柴河的过往做出了巨大贡献,家兴业旺,誉满乡邻。不曾想,1927年的某一天,却遭到邻村徒匪头子"李信娃"以及帮凶的洗劫烧杀,所剩几户章姓村民也都迁了出去(现在咱们河上村的何庄还有三户,邻村湖北省襄阳县襄州区石桥镇张营村张营还有两户<兄弟俩口个>),村庄也因此化为一片废墟。历史的悲剧就发生在这个节点,这个地点。章文小学在此设立,也是对章姓先民的一种守望和历史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苍桑感十足的老大门,是杨学星任职任教四十余年期间设计修建的。寄托了几代人的“培育英才”之梦想</p> <p class="ql-block">一代英雄从小看 满院红花向阳开</p> <p class="ql-block">新大门继往开来,承载着多少家人的期望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邓州市构林镇河上村杨营二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