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附记,读两篇百年前的“宁波东钱湖游记”

佳柠

世界那么好,我想去看看!<div>在经历了三年的本市游之后,2023年的春天,终于可以走出上海。趁着清明,到杭州湾周边走走,扫墓、祭祖、踏春。</div> <p class="ql-block">来到宁波,赶往东钱湖畔。</p><p class="ql-block">连日的春雨,此时已初歇,天还没有完全放晴,日光只在云间探出眉梢。</p><p class="ql-block">远离了城市喧嚣,这是祖辈们生活过的地方啊。</p> <p class="ql-block">东钱湖小普陀景区</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陶公堤,宽阔平坦</p> <p class="ql-block">霞屿</p> <p class="ql-block">行色匆匆,走走逛逛,“移民”酒店里的老物件,是不是特别有喜感。</p> <p class="ql-block">来一碗属于沿海城市的海鲜小馄饨。</p> <p class="ql-block">江浙沪70后,80后熟悉的咸豆浆。</p> 入夜,宁静的东钱湖,空气特别清新。 山明水秀,繁星点点,让心灵格外宁静。 <p class="ql-block">(版权说明:以下图片来自网络,书籍来自图书馆、档案馆等)</p> <p class="ql-block">“百度百科”中说:东钱湖又称钱湖、万金湖,是浙江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距宁波城东15公里,湖的东南背依青山,湖的西北紧依平原。被郭沫若先生誉为“西湖风光,太湖气魄”。东钱湖由谷子湖、梅湖和外湖三部分组成,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6.5公里,环湖周长45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是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列为中国湖泊生态环保试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钱湖手绘旅游图</p> <p class="ql-block">东钱湖是宁波重要的水利工程,开凿已有1200多年历史,经历代开浚更具风采。环湖有七堰九塘,七堰是:钱堰、梅湖堰(废)、粟木(废)、莫枝堰、平水堰、大堰、高秋堰。九塘为梅湖塘、梅湖堰塘、粟木塘、莫枝堰塘、大堰塘、平水塘、钱堰塘、方家塘、高湫塘。</p> <p class="ql-block">小普陀</p><p class="ql-block">小普陀又名“霞屿”,位于东钱湖中心,一条名为陶公堤的长堤横跨湖面,全长2公里,沿路风光秀美。</p> <p class="ql-block">岳鄂王庙</p><p class="ql-block">相传岳飞父子冤死后,显灵形成两个西瓜,一个漂在西湖上,一个长到鄮县东钱湖。当朝宰相史浩知道后,上朝禀奏皇上,为岳飞平反昭雪。平反后,两只西瓜变成了两座土墩。杭州的百姓为了纪念岳飞,在西湖的土墩上建了一座岳王庙;鄞县的百姓为了纪念岳飞,在东钱湖的土墩上建了一座鄂王庙。</p> <p class="ql-block">庙始建于南宋端平年间,距今已有750多年历史。岳王庙是清代重修的,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江南庙堂建筑。建筑中轴线分前门厅、中殿、后厅三部分,这里所有石刻楹联、悬挂物均为清代原物,其中“赞襄勤化”四字是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手笔。</p> <p class="ql-block">陶公钓矶</p><p class="ql-block">陶公半岛横亘湖心,远眺似伏牛饮湖,别称伏牛山。山巅松柏浓郁,涧麓民居云集。民间有越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偕西施隐居垂钓于此之说。范蠡一名陶朱公,后人因此改名为陶公山。旧说牛头渚曾为范蠡垂钓处,遂名“陶公钓矶”。南宋宝庆三年(1227),知府胡榘浚湖后在此筑烟波馆、天镜各一,今均废。</p> <p class="ql-block">看过今朝东钱湖的一隅,来看百年前的东钱湖。</p> <p class="ql-block">根据<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历时19年,由</span>鄞县通志馆编修的《鄞县通志》(自1933年开始编修至1951年完成)<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记载,</span>東錢湖在縣治東南十三公里至十九公里,一名萬金湖。</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年间的宁波地图</p> <p class="ql-block">一组穿越百年而来的东钱湖倩影,满眼都是一幅幅水乡美景。</p> <p class="ql-block">最后来读两篇百年前的文章,半文半白,基本阅读无障碍,也适合小朋友写作文。</p><p class="ql-block">1918年5月的一个春日,两位宁波中学生参加了学校的东钱湖之旅。让我们一起透过《东钱湖游记》的文字,领略当时东钱湖的秀丽风景和名胜古迹,如青年人一样,从风景感悟人生吧。</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篇:游东钱湖记</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宁波浸会中学 周科洵</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摘自《沪江大学月刊》 1918 年</h5> 甬地多佳山水。如普陀山、天童、育王、东钱湖等。其山水之美,风景之佳,为中外人士所称羡。故骚人墨客多往游焉。每值炎夏,欧美人之避暑其间者,不可胜计。而尤以东钱湖之景爲最佳。戊午三月二十二日,本校旅行是湖,得瞻其盛焉。是日傍晚,结队出发同学八十余人,分爲四组,每组有组长一人,各携带食物衣服及一切日用品等,无不完备。六时至北斗河下舟,约候三十分时间,学生始运物毕,未几始解缆矣。推窗远望,明月当空,水天一色,远山绵亘,峯峦起伏。四顾平原,堤柳舒翠,陇麦腾靑,形形色色,目不暇给。大好春光,迎人欲笑,诚佳景也。少顷,至陈塘堰,以潮未涨,停泊于灞旁者凡一宵,次日黎明,子等复由陈塘堰抵花技堰越堰至湖。泊舟岳庙。午膳毕,学生皆纷纷入庙,庙中适值演戏,鄕人士皆聚而观剧焉。见余等人,乃相率而言曰,此某校学生之旅行也。予等相视而自愕曰,胡吾辈学生,身价之重若是耶。彼为农者霑体涂足。九时或息。而其身价反不如余等,是诚可感而可愧者。于是复由庙之后门出,至寿桃山,山势孤峻,有矗然独立之慨,相与攀登,槐柳成阴,荆棘载道,乃冒险而进。拾级而上,极目四顾,阡陌相连,桑麻铺棻,屋宇树木,历历可数,举目遥瞩,则见羣山纠纷,若断若连。村落连绵,半水半地。俯视湖中,则水淸澈底,时有小舟往来其中。眼界为之一开,胸襟为之一扩。古人谓,登临山水胜于闭户读书者,其此之谓乎。予隶丁组,所探者爲松柏,及其他各种植物,而所得动物矿物之类甚少。是时,日已将暮,于是结侣归舟。时舟中各组长已点名,而议启槌矣。幸余等力行,得不致于误。不然者,失路之人,未知有谁悲之也。无何,舟已行矣。而鄕人男女老幼,皆出而观,或有表欢迎者,或有作惊骇状者,不一而足。少顷至陶公山,就庙旁而停泊焉。乃分队而行,约里许,至陶公钓渔几,几在山之下,为陶朱公钓鱼之台。也今因春雨荒台,苔藓结合,致千古名迹寻觅不见,然还想当年,陶公佐越王之事,则又令人心悸者焉。其后,隐于东湖不愿与句践为伍,身衣簑衣,终日坐鱼几上者,其志之淸高爲何如乎。同学皆感世焉。时则山巅呼声扰攘,察之系十龄内外之幼童,竭力跋陟于山者也。吾尝见激家子弟,年虽及冠,不知自立。今观此童,竟能耐苦陟山,甚可、嘉也。正凝思间,忽闻吹笛声,盖吾校开舟之号也。予等遂舍陆登舟,五时启椗。两岸草绿如茵,花黄若金,翠竹依依,村舍隐隐,微风漾波。不觉其乐洋洋也。六时抵翰岭镇,七时晚膳。九时始寝。舟狭人稠,几无容足地。仰视天空,黑沉沉。风从东来,而雨亦淅沥下矣。旅人遇此,为之更增烦闷。 翌日黎明,五时余起。天气阴黯,风声甚烈。闷坐舟中,无所事事。遂上岸步行。至街市尽处,则见溪水彻底,小鱼游泳,诚足观也。复前行。至泗水亭,亭下有泉,方广可一尺,而其水甘,人多喜饮之。余亦携壶而归焉。沿途桃红柳绿,芳草满地,云薹之花,覆满田野间,诚春季佳景也。惟两旁荒冢纍纍,致良田悉成无用地。小民生计日促殆以此。乎若不再加筹划,吾恐不百年后,人民无立锥之地矣。是夕仍泊于翰岭镇。二十五日,晨起四时,鸣笛一声,舟开驶矣。上午十时至下史。泊舟于亭旁,蒙史君介绍,得谒史祖墓。其墓甚坚固,在半山中。其前有石猪羊及石马石人之类,其后则以石围成。诚浩功也。相传此墓爲宋时所起造者,而至今观之,俨如一新墓。盖居其地之民,皆不忘乃祖之德,每于清明佳节必扫墓而修葺之。故其墓不至于倾颓也。又史君语余等曰,此墓虽美,然不若大寺之史太公墓者远甚。余等遂往大寺游焉。大寺距下史约五里,许学生皆分队而行。当是时军乐泱泱,队伍井井,甚足动乡人士之耳目也。十二点抵大寺,循竹园而进。至大门,额书大寺。拾级而登,至大雄宝殿,所设神像,皆辉光耀目,大有可观。由大雄殿至山巅,历半时许而至。不知路之远近,既登远眺,则白练千寻,金霞万道。俯视则香雾霭霭,觚棱斜矗,近瞩,则石壁矻立,有峭拔者,有崔峨者,有欹而侧乱而整者,苍松劲柏,屈曲怪异。鸣呼。极山之灵奇乎。盖徘徊流连,不知天已午矣。同人归寺,余亦不能独留。废然而返。及至寺,僧人坚留午膳,余等遂从命焉。膳毕,游兴既倦,同人皆乘舟返校。是日,下午天大雨,湖水增高,舟行递速。探首外望,云雾迷漫,近林远山,若有若无,隐约难辨。近午开霁,天然风景毕陈眼界。临流吟啸渺然有千里江湖之思。爰叩舷而歌曰,风旋起兮云飞扬,泛中流兮思且长,水涓涓兮山苍苍,想故人兮天一方。歌毕鼓舟前进。其疾如矢,彷彿苏子游赤壁,飘飘乎如羽化而登仙也。移时江更四报,月影西移,乃入舱就寝。一梦醒来,已是申旦。而舟将近于校门之外矣。于是各理己物,各务己事。迨入校,已九时三十分矣。总计往返共三日。所历名山殆难指数。昔司马迁得名山大川,其文益壮。王阳明悟道山中,终建大勋。然则,斯游也。岂徒取山水秀丽之观而已哉。不然,恐为名山大川所窃笑矣。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篇:游东钱湖记</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宁波浸会中学 邬时杰</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民报》 1918 年</h5> <p class="ql-block">民国七年五月二号,即夏正三月二十二日,吾校教员十余人、学生九十余人,僱大舟四艘,赴东钱湖。盖所以活泼精神、增进经历也。下午六时出发,各携行李至船。分甲乙丙丁四大队。舟子解缆,扬帆西驶,破浪直前,快如奔马。中西乐器,各船均备,国旗八面,分插首尾。学生作乐,榜人努力,舟摇摇以轻颺,风飘飘而吹旗。前船唱,后船应。谈笑之声未绝,炮竹之声又起。此种兴味,实非在校时所能梦见者。未几,金乌西下,玉兎东升,同行诸人,皆渐疲倦,相继入黑甜鄕。惟余系念钱湖,坐以待旦。但闻水声膨湃,橹声欸乃,接迭而作,有如相和。黎明即起,披衣四眺,郊外青草,一碧无际,板桥石桥,大小历历,清风徐来,心爽神逸,游目未已,而莫枝堰已在余前矣。是堰有坝,为东钱湖之门户,汇诸河水,直达大湖,激湍之下,有一云树从郁之岸,即堰村也。同人至此咸叹美之。弃舟登岸,迤逦前行,沿途街市亦颇繁盛。人民朴实,风俗淳厚,胜于通都大邑远矣。继承师命,乘舟赴对岸之陶公山,数分钟即至。同人争趋山顶,有登极峯者,有止半山者,愈高则所见愈远,而山下之物,亦愈微。俯而视人,几蚁之不如。舟楫帆樯,若显若隐,樵舍渔家,约略可指,悬崖惊人,清波插影,山色湖光,双眸收尽。吾人据巅四顾,宽眼界而扩胸襟,洵足乐也。同学谓余曰,向所谓爲高不可攀者,今亦出吾下矣。余曰,若履最高之处,则所见更爲超绝,宁止于此哉。吾人学间亦然,进大学专门,必由小学中学始,如登山之必自卑,行远之必由迩也。吾等毋求速进,惟求无间,如鸟数飞,达的始已,与登陶公山有何异乎。同学韪予言,旋返故舟。放掉至韩岭鎭之裴君庙,衆皆登岸,各买草鞋一双,以备行远登高之用。复行数十里而至泗水亭,旁有一泉,水清且甘,饮者咸以甘泉名之。至此同人中欲鼓余勇者有之,疲极欲返者有之,各行所欲,两不相强。余倦而思还,遂从师归,而夕阳已在山矣。树林阴翳,暮烟渐起,鸟将归巢,飞鸣不已,余等去而彼乐自如也。然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余辈之乐,余辈知游之乐,而不知吾师之乐其乐也。是夜(四号)湖水奔腾,波涛夜惊,风雨交至,星月潜形,欲行不得,滞我归程。因投宿于裴君庙前以俟雨止。迨天明时,湖水清澈,鉴人如镜,晨曦初出,微波浮金,临风呼吸,快乐无伦。舟子咸起,张帆而行。坐未多时,而下水村至矣。但见渔船四布,争施网罟,大小游鳞均有所捕。东钱湖产鱼之多,即此可见。余等不禁叹造物主之奇妙者久之。下水村有宋时遗迹,名刹古冢,人物已渺,痕迹犹存。凭吊之余,感极而悲者有矣。及午至大殿某君处午膳。山肴村酒,杂然纷陈,入口别有风味,非城市物所得而比也。食毕,别某君,警笛一鸣,唤声归去。遂排队而行。时钟已铛铛报二下矣。三时至船,开船返校。至时夜色沉沉,月痕逾午,万籁俱寂,寒露侵人。吾亦入而卧焉。合计往返,舟行五十里,徒行六十里,而所得地理风俗物产上之经验,竟不可以道里计。美哉此游也。乐哉此游也。故援笔而记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开埠后的宁波</b></p> <p class="ql-block">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44年1月1日,宁波正式开埠。宁波开埠后,西方殖民者在宁波建立领事馆、医院、印刷厂和教堂。江北设立中国最早的外滩。</p> <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叶宁波开埠初期的三江口地区,已是如此繁华。与郊外东钱湖相比,恍若置身两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文章最后,补充一点“宁波浸会中学”的小知识,其是宁波第四中学的“两条干流”之一。</p><p class="ql-block">宁波第四中学是浙江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一所具有174年悠久历史的宁波市教育局直属普通高级中学。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一个源头、两条干流、三条支流”。“一个源头”是指美国长老会麦嘉缔1845年创办的崇信义塾,它是四中办学史上的最早源头,后几经曲折演变,于1912年发展成为崇信中学。“两条干流”,一条是美国浸礼会于1855年在西大街创办的私塾,于1912年发展成为浸会中学,1923年浸会中学与崇信中学合并成四明中学;另一条是英国循道公会于1860年在解放北路竹林巷创办的私塾,于1930年发展成为斐迪中学(当时已迁至江北泗洲塘)。1935年,经三方教会协议,四明中学和斐迪中学合并,取名浙东中学。1952年12月,市人民政府接管浙东中学,改名为宁波第四中学。“三条支流”,即1949年10月,益三中学并入;1964年宁波市劳动局技校并入;1965年江北初中并入,才汇合发展形成今天的宁波四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