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p6wi72v" target="_blank">清明悼慈母</a></p> <p class="ql-block">续忆慈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49年初,长江北边全境解放,父亲的单位也在城里安顿下来了。那时实行配给制,不发货币工资,除了提供本人生活所需的全部物品外,作为工资,再发几斤小米抚养家属。父亲给母亲画大饼,"等施行了薪金制,就把你们娘俩从老家接出来。" 薪金制就是不发实物了,发货币工资。实际实施薪金制是55年开始,那时再参加工作会晚于49年10月1日,就不能离休只能退休了。赶在土改之前把土地赎回来的被定为中农成分的母亲,当然没有那么英明,只是不想当家属被抚养,想自食其力。被"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家里吃闲饭"的口号给忽悠了,说"我能工作,不用你养"。</p> <p class="ql-block">那时百废待兴,干部奇缺。父亲单位也给想进城的家属介绍工作,但绝大部分家属都被识字这个今天看来不能再低的门槛挡在了门外。没上过学的"高学历"母亲,顺利通过了入职考试,于49年6月,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单位属于河北省直属的建工系统,工作地点经常在河北省内变换,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等等,家每搬到一处母亲总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做接生护士,业余时间给孕妇算胎儿的性别;做工地安全员,把安全口诀编成顺口溜,使工人们朗朗上口。还当过单位幼儿园的老师,从六十年代初一直到离休,工作单位固定在了省建筑设计院。干一行,爱一行。父亲工作较忙,每月把工资一交,对家事不闻不问,母亲是里里外外一肩挑。</p> <p class="ql-block">母亲这一生,孝顺、善良、勤劳、任劳任怨。</p><p class="ql-block">先说孝顺和善良。每月不间断地给两边的老人寄生活费。姥姥长寿,一直在老家跟二舅生活。母亲供养她们两人,不要大舅和二姨负担。二舅因为照顾老人离了婚,老人去世后,母亲帮助二舅再婚。第一个后老伴儿是上海人,母亲怕二舅被骗,就把他的存款要来守着。看第二个后老伴儿人很踏实,才把存款还给了他们。父亲弟兄三人都在外边,但二老的生活费都由母亲寄去。</p><p class="ql-block">姑姑在北京上大学,本来爷爷奶奶是农民,可以获得全额助学金,母亲为了让姑姑在大学里表现好些,尽快入党,就提出来不要国家的助学金,由她大哥(我父亲)负担上学费用,为国分忧。姑姑有的假期不回老家,回她大哥家(那时我家在石家庄)。</p> <p class="ql-block">我爷爷奶奶上岁数后,也住在我家。我家在天津期间,有个亲戚在北京,我爷爷去那里住了几天。回我家路上,发现忘了东西,返回去去取,发现那个亲戚家正在包饺子。住的期间一顿像样点的饭都没吃,一离开人家就包饺子,回到我家后失声痛哭。母亲赶紧安慰,"咱这就包饺子,不差他那一顿。" 爷爷奶奶在老家时信佛,吃素。到我家后,还俗,尝到了肉香,限量供应的肉都尽量让他们吃。爷爷还一吃肉就要喝酒。他说,吃肉要是不喝酒,那肉就是白糟。我大姐人小不懂事,说:"那敢情我们不喝酒的人,就不能吃肉了呗。吃了也是白糟。" 让母亲听到挨了揍。爷爷奶奶都是在我家,母亲伺候送的终。</p> <p class="ql-block">父亲是甩手掌柜,只管上交工资。母亲是财经总管,花钱的原则是对自己和孩子严,对其他人宽。精打细算,能做到把工资收入全部花光。两个人那么高的工资,到79年居然只攒了区区800元,号称是每个孩子结婚时可分200元。真是天才,要是别人,一不留神,怎么也能剩下小几千块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的全家福。爷爷奶奶,父母,叔叔婶娘,姑姑和一个亲戚的叔叔,以及大姐和二姐。我三姐和我还没有出生。</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看照片,我觉得爷爷怎么看都像地主,不像中农)</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往事像溪流,还在源源不断地流入脑海,注入心田。暂且住笔,还有续篇。</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pozrr82" target="_blank">慈母手中线</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