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春耕习俗(百壶宴、犁春牛、作大福)

曹操

<p class="ql-block"><b>2005年,龙岩市长汀县“百壶宴”与连城县新泉“犁春牛”、永定区“作大福”共同以“闽西客家春耕习俗”名称,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2年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百壶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升平村一年一度“百壶宴”民俗活动火热进行↑</span></p><p class="ql-block"><b>2023年2月21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客家首府”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濯田镇升平村的一年一度“百壶宴”民俗活动火热进行,斗轿、游神、喝“福”酒,热闹且壮观的场面吸引众多游客、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一睹风采。</b></p> <p class="ql-block"><b>活动现场,升平村村民在村中开阔处摆开长桌,桌上摆放着家家户户用锡壶装的糯米酒和各式各样的糕点。在场人们围着供桌,轮番上阵提起酒壶品尝美酒,畅怀开饮,大家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共享辛勤耕耘的果实,祈祷新年五谷丰登、安居乐业。</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民众畅怀开饮喝“福”酒↑</span></p> <p class="ql-block"><b>“百壶宴”又叫“保苗节”,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一直沿袭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被列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因客家话“壶”以“福”谐音,“百壶宴”又称为“百福宴”,几百年来当地百姓承袭着这独特的活动,表达了祈求新年福气满满、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朴素愿望。</b></p> <p class="ql-block"><b>“活动主要是抬游菩萨、百壶宴、斗轿表演项目”,百壶宴非遗传承人黄桂林说,希望保佑全村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也是团结村民的一场活动,“我们准备通过努力,申报国家级非遗。”升平村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每年举办“百壶宴”活动,弘扬和保护传统文化,将农耕习俗发扬光大,打造一个凝聚文化特色的客家民俗品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犁春牛</b></p> <p class="ql-block"><b>犁春牛是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新泉一带的立春习俗。犁春牛:是一种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客家民俗活动。</b></p> <p class="ql-block"><b>新泉“犁春牛”活动的起源,可追溯至明初,大约有500多年的历史。新泉张氏族谱记载,开基始祖荣兴公有兄弟六人,因上祖在战乱年间得罪皇上,兄弟遭受株连,于南宋末期分散逃难而迁至漳州、宁化、连城等地,荣兴公则迁居于新泉村。</b></p> <p class="ql-block"><b>当时不敢承认自己姓张,传至第七代,时际太平,才全部恢复姓张。荣兴公迁至新泉时,随身带了尊“土地伯公”神位,每天伺奉。定居后,他以农为业,带领家人和儿孙开荒种地。过去从事农业生产,扣是农家宝,要靠耕牛翻犁土地;还要靠老天恩赐,风调雨顺、无虫无灾才能五谷丰登。</b></p> <p class="ql-block"><b>时逢盛世,全族人恢复张姓,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耕牛健康,四季平安,于是就选择了一年廿四个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组织了“游春牛”活动。</b></p> <p class="ql-block"><b>到民国时期,城关附近和朋口、新泉一带仍然还有犁春牛的习俗活动,不过,这时的犁春牛活动已经不是官办的迎春仪式,而是变成了民间群众组织的一种娱乐活动。所以人们把它改称为“游春牛”。</b></p> <p class="ql-block"><b>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连城游春牛的民间习俗也逐渐减少,如今只有朋口镇以南至新泉镇沿连南河两岸一些村庄才有组织游春牛活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作大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永定作大福的壮观宴席↑</span></p><p class="ql-block"><b>古老的福文化赋予人们新的时代内涵。现代社会传播的福文化主要包含了知福、惜福、积福、修福、造福、享福等内涵。有福之地的福建人民,正在大力弘扬新时代的福文化,快步迈向幸福的新生活。</b></p> <p class="ql-block"><b>其中在龙岩市永定县的湖坑镇,当地村民就以沿袭了两百余年的做大福活动,展现了传承不断的守福精神和创福情怀。</b></p> <p class="ql-block"><b>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是最具代表性的“土楼之乡”。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四处充满传奇色彩。至清乾隆54年即1789年开始,每隔3年,在重阳节后的农历九月十一至十六,当地居民都要举办一届“做大福”的民间迎神盛会,远近闻名。这一习俗在清朝康熙之前称为“打醮”。</b></p> <p class="ql-block"><b>做大福,亦被称为做平安福,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阖家平安。古时,客家的先祖们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在过去主要是“靠天吃饭”,为了祈求来年丰收,各村的村民在秋天收获之时聚集在一起,祭拜祖先和天地,盼望“福气”降临这片土地。</b></p> <p class="ql-block"><b>因此,对于当地村民而言,“作大福”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比过春节还更重要。如此重要的民间活动自有一套规矩。每到大福之年,“头家”即总理们分工筹划,联系戏班、收取经费、清理场地、搭神场戏台、筹划迎神事宜,有头有序。</b></p> <p class="ql-block"><b>农历九月十五一大早,从永定培丰迎来的保生大帝进入福场。这一天是开斋戒,行荤腥之祭。同时也是各家各户客人最多的一天。各村同时上供,主供全猪全羊全鸡全鸭,是“头家”们筹办的。大福场摆着500多张桌子,每两户人家共一张供桌。供桌上猪头、肝花、鸡鸭鱼酒糕、糖果水果,应有尽有。</b></p> <p class="ql-block"><b>除了祭祀先祖,各家各户还会聚在一起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来庆祝节日,比如舞龙舞狮,表演木偶戏和当地戏剧,也有老年人组成腰鼓队,挨家挨户的走访,为家家户户带来“福气”送上祝福。</b></p> <p class="ql-block"><b>大福祭祀是土楼人最重要的民间迎神祈福仪式,是客家族人传承百年的信仰。如今,随着时代进步,土楼做大福这种古老的风俗也逐渐增添了新的内容,除了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外,还推崇正义,提倡真善美,加强乡亲情谊,鼓励勤劳致富的内涵,也越来越为人们重视,这正是作大福在民间流传不绝的生命力之所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