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家校沟通是双向奔赴的旅程,教师做为家校沟通的桥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工作很复杂,不仅要教好学生班,还要积极反馈给家长班,反馈的方式有很多种,有图文并茂式、有声音视频式、有文字总结式、有书信沟通式等等。</p><p class="ql-block"> 案例中的老师看到小吴作业本上家长的留言,心理难受,难受的原因我猜想,这位老师平时在学校非常关照小吴,对小吴倾注了很多心血,但是自己做的这一切没有反馈给小吴的家长,造成家长认为小吴作业写的应付是老师没有用心指导,这一切都是沟通不畅造成的。案例中的老师意识到了家校沟通的“空间差”这个问题,选择了主动作为,趁着三八节活动让学生给女性长辈写祝福的契机,请小吴写写老师是如何做的,这些文字反馈到家长那里,家长这才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对老师的付出表示感谢。老师借助文字的力量化解了彼此的尴尬与不理解,这件事情仅仅通过家长的留言引起了老师的思考,说明老师的反思能力是很强的,教师是一个良心活,良心活干的质量的高低是由家长来评价的,当然家长反馈我们的依据从何而来,从孩子的口中、从我们的工作中、从我们的班级管理中。</p><p class="ql-block"> 我从教11年,做了11年班主任,也做了11年语文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用了几个又土又笨的方法,与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方法1:播报班级动态</p><p class="ql-block">我通过学生活动照片+视频+文字进行每日班级情况播报,让家长时时掌控孩子的动态。我梳理周总结、月总结与家长共享学生学习、生活的足迹。与家长一起为孩子的成功点赞,一起为孩子矫正不良行为,孩子的成长看的见。</p><p class="ql-block">方法2:开展班级活动</p><p class="ql-block">我从关注群体到关注个体,依据班情,为孩子们建立了班级分享日、集体生日、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熏染了他们的集体荣誉、自豪感。关注个体发展,从学生的特长切入,搭建展示平台,开展了“美术个人展”、“小小乐高家”等活动,并邀请孩子的家长参与其中,实现了活动效益的最大化,家长认同班级活动,从而为班级传播好口碑。</p><p class="ql-block">方法3:成立家委会组织</p><p class="ql-block">利用栽花效应,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成立班级家委会,选出班级家委会核心成员,让他们把控班级舆论导向,为班级传播正能量,同时对班级的管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老师达成共识,促进学生成长。</p><p class="ql-block">方法4:班本课程开发</p><p class="ql-block">每一位家长都是一个富矿,每一个孩子都一个宝藏,宝藏和富矿的挖掘需要班主任依托课程的系统性持续蓄力,我积极向家长投去“橄榄枝”,大家凭着自己的绝活,踊跃报名,开展了12节家长课程,孩子们学会了12种生活常识,孩子的眼界开阔了,知识叠加了,思维升级了。我发现与孩子们交流时,他们的语言表达干涩、没有高阶词汇的输出,于是我为孩子们打造了有梯度、系统性的班级阅读活动,从绘本阅读到长文挑战,最后到亲子共读,实现了阅读水平的攀升,他们变得敢说、会说、能说。</p><p class="ql-block">方法5:举办庆典</p><p class="ql-block">一个学期结束后,我利用平时记录的流水账好事清单在家长会上公开表扬家长、学生。让他们的付出被看见、被关照、被放大。为他们发奖杯、发鲜花、读颁奖词,让做好事的效应走进每一个人的内心。</p><p class="ql-block">方法6:价值引领</p><p class="ql-block">以身示范激活家长读书、学习,主动向家长推荐家庭教育书籍,建立共读圈,为家长解读各种教育政策,让他们科学带娃落到实处。</p><p class="ql-block">我用了这六个方法,做到“步步”紧逼,步步给惊喜,步步造势,步步创新,把事情做到家长心窝里,做孩子的贵人,做家长的最佳合作伙伴,让他们感受到心流体验,这六步下来,我与家长的关系发生了“化学”反应,家长已认定了老师,慢慢的他们开始为班级做事,并在班主任、老师的激励与表扬下做好事的举动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主动为班级捐赠书籍、主动赞助班级奖品,最后延展到主动为学校赞助各种活动奖品等,这也是家校共赢的美好场景。</p><p class="ql-block"> 家校沟通的这六个方法,有效规避了家校沟通的“空间差”,这些方法是我从实践当中习得和体悟的,我很享受这种从慢慢了解到互相给与的过程,最后把与家长、孩子一年相处的小事汇编了一本“土书”作为珍藏,我相信教师怀揣一颗对教育的执着之心,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家长也会使“铁树”开花,最后会形成相互连接的圆融大家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