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先薯亭”

兰馨居主

<p class="ql-block">  我早就对福州乌山“先薯亭”倾慕已久,因清丰县是红薯之乡,小时候的经历对红薯有一份特除的情感。“先薯亭”是清道光年间为纪念明代爱国先贤们引进推广红薯而修建,是一座见证红薯传奇历史的建筑,不去探寻溯源终是遗憾,一次偶然机会终于成行。</p> <p class="ql-block">  乌山历史风貌区位于福州市中心,在福州市委、市政府附近,现是开放式公园。阳春三月,雨后的乌山空气格外清新,虽山高不足百米,但景色秀丽,怪石嶙峋,古树参天,层峦叠翠,幽径蜿蜒,自然幽静,摩崖石刻随处可见,到处都是粗壮的古榕,别有一番意境。午后的游人不多,手机导航提示距“先薯亭”100米处就到了,见一亭子到近一看是“望耕亭”。顺着路标指示,不觉走到了山顶,是一座气象观测站。再细查导航地图,显示位置紧挨福州电视塔。我们就沿着山路朝着电视塔走去,快到跟前了还未找到“先薯亭”,问了一下保安同志,顺着他指引的方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亭子就在拐弯处。</p> <p class="ql-block">  先薯亭在乌山清冷台边,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八柱圆形、灰漫天花三层藻井、施美人靠、石柱础上雕刻精美花纹的古典式建筑,看起来非常精致雅致。亭上有金字横匾上书先薯亭三字,两边柱子上一幅楹联:“ 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简洁地概括了先薯亭建立的原因。原来,在明万历年间,福建省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和饥荒,百姓生活困顿,死者无数。在这个危急时刻,1593年,一位名叫陈振龙的长乐商人冒着生命危险从吕宋(今菲律宾)以重金购得薯藤,绞在货船的缆绳里,浮海偷运回来一种新奇而神奇的作物——红薯(当时称为番苗)。他在福州郊外试种成功后,发现这种作物不仅产量高、营养丰富、耐旱抗寒、易保存易加工,而且可以与其他作物轮作或间作。他立即向当时任福建巡抚金学曾汇报,并请求推广种植。金学曾是一位有远见有才干有爱心的官员,在得知陈振龙所引进之物之后,立即派人前往查验,并对其进行实验研究。他发现红薯确实具有许多优点,并认为它可以解决当时闽中地区的粮食问题。于是他下令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红薯种植,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他还亲自撰写《番苗法》一书,并派人四处宣传教导百姓如何栽培管理收红薯。在金学曾和陈振龙的共同努力下,红薯种植在福建省迅速普及,不仅缓解了饥荒,还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红薯还被传播到其他地区,成为中国人民的重要粮食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为了表彰金学曾和陈振龙的功绩,清代举人何则刚在乌山建祠纪念,称先薯祠。后来祠圯毁坏,民国时期改建为先薯亭。1957年重建,1980年再次修缮,并立碑为记。先薯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古建筑,更是一座充满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历史见证。著名学者和诗人郭沫若还赋词一首《满江红》: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金田遍野映阳光,番禺岛外皆同味。三百年来养四亿,天下惊!</p> <p class="ql-block">  站在“先薯亭”前思绪万千,昔日充饥红薯养育了我们一代一代人。回忆种红薯、吃红薯的艰辛年代,老百姓常说:一年红薯一年粮,红薯就是保家王;红薯饭,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旧年果腹不愿谈,今日倒成席上餐,现在红薯成了健康食品,被列为十大蔬菜之最。红薯内含氧化酶、维生素、纤维物等,是很好的健脾胃、益气血、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的食品。近年来清丰县委、县政府把红薯种植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农业特色产业来做,全县种植红薯10万余亩,年产值达4亿元。连续举办两届全国甘薯行业产销对接大会,“清丰红薯”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培育“河南华薯”、“河南小农丫”“薯清风”“薯小二”等特色品牌10余个,培育电商企业11家,长期供应全国270余家大型超市。清丰县让“小红薯”变成了“大产业”,平均亩产5000斤,亩均净收益3000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金疙瘩”。</p> <p class="ql-block">  做为一个清丰人,能溯源“先薯亭”甚是欣慰,虽然步行了一万多步,累的满头大汗,但对红薯的起源有了深刻的了解,又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 作于2023年4月1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濮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清丰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金牌调解仲裁员、国家三级职业指导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