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战为背景,不同于其他的战争片,赤裸裸地展示战争的残酷,而是反套路而行,淡化战争的血腥恐怖,更多地关注战争中的动人的爱情和感人的亲情亲情,借战争中的一家人惊心动魄的集中营经历,抒发了导演对何为美丽人生的思考。影片的影调和色彩在主角一家进入集中营之前泾渭分明,前半部分,电影的色调明亮,对应着充满喜剧色彩的基多与多拉数次偶遇,爱意渐生,最后逃婚的剧情。随即是一段连续蒙太奇,一袭粉色华服的多拉走进花房,基多紧随其后,固定镜头切换,时间弹指之间跨越了5年的光阴,巧妙地完成了转场,同时也意味着战争进入最后阶段。这实际上是欲抑先扬的处理,与后半部分的悲删内容形成反差。在得知丈夫和儿子被德国人抓捕,即将送去集中营,多拉穿着一身红色套装,鲜艳的红色象征着生命的尊严。多拉坚定地登上去往集中营的火车,她希望同丈夫和儿子生死相随,亲情的力量是如此伟大,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当火车驶进集中营,画面和声音都营造了阴森恐怖的气氛,车头朝着镜头开来,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暗示着剧情走入黑暗。影片的色调也转变为昏暗,在集中营里,一切明丽的色彩都被剥夺了,基多和儿子也被迫同多拉分离。影片通过色调和色彩给电影分层,使电影前后部分形成了鲜明对比,控诉了战争的罪恶,突出爱情和亲情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影片的配乐是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尼古拉·皮奥瓦尼创作的。影片开始的独白结束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山间小路,紧接着,轻快的音乐和着愉快的念诗声进入我们的耳朵,虽然后面有刹车失控的“危急状况”发生,可是轻快音乐声音反而放大,并且曲调也到达了一个小高潮,这就奠定了影片的基调,美好、轻松。直到基度的叔叔出场前,第一次有象征危机的音乐出现,这是之后的大屠杀的第一个伏笔。这种可怕的音乐持续最长的最让人提心吊胆的一次莫过于小祖舒华在德国兵的餐室里用餐时不小心说出了一句“谢谢”,还好这个危机又被聪明的基度化解了。影片的最后一次“危机音乐”是基度被枪杀之前,可是这段音乐中用的木琴的音色还是带有一些童趣,滑稽的打扮和夸张搞笑的步子是基多死前留给儿子的最后一个形象,这段音乐也和观众的心情一样,仿佛是漂浮着的音符和略带虚幻的音色让观众也在期待着下一个奇迹的发生,期待着基度再次巧妙的脱身,直到枪声响后,德国兵从墙后走出来,定音鼓和低音弦乐音色重重的打下来,像是打在观众的心上,空镜头停留了很久,终究没有等到基度奇迹般的走出来。</p> <p class="ql-block">影片的最后一次“危机音乐”是基度被枪杀之前,可是这段音乐中用的木琴的音色还是带有一些童趣,滑稽的打扮和夸张搞笑的步子是基多死前留给儿子的最后一个形象,这段音乐也和观众的心情一样,仿佛是漂浮着的音符和略带虚幻的音色让观众也在期待着下一个奇迹的发生,期待着基度再次巧妙的脱身,直到枪声响后,德国兵从墙后走出来,定音鼓和低音弦乐音色重重的打下来,像是打在观众的心上,空镜头停留了很久,终究没有等到基度奇迹般的走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