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重走长征路的老红军陈靖(上)

不期而遇

<p class="ql-block">  第一个重走长征路的老红军陈靖(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南京市玄武区高楼门66号原先的一座僻静小院,曾住过一位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前辈。他,就是著名的人称“红军作家”或“将军作家”、第一个重走长征路的红军老战士陈靖。</p><p class="ql-block"> 陈靖文武双全,多才多艺,除文学创作外,音乐舞蹈、书法金石、绘画摄影,样样皆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p><p class="ql-block"> 20多年前,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前夕,我和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公安厅的两位朋友一道拜访过他。日前,我又采访了她的夫人翟羽佳,进一步了解了这位老红军战士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p><p class="ql-block"> 一、会吹笛子唱山歌的红小鬼</p><p class="ql-block"> 陈靖,苗族,贵州省瓮安县猴场镇(中共党史上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著名的“遵义会议”的预备会议----“猴场会议”所在地,今改名为草塘镇)陈家湾人。1918年6月6日,她母亲把他生在一座石头桥洞里,取了个乳名叫“桥生”。后来上小学时父亲又为他取了个学名叫“陈光裕”,参加红军后才改名为“陈靖”。他虽然读书时间不长,但从小受到会唱山歌的母亲的影响,耳濡目染,吹拉弹唱,样样都会,浑身充满了灵气。特别是他有一手绝活,就是“柳叶笛”,他随手采摘一片柳叶,放在嘴里,就能吹出笛子的声音和美妙的曲子来;后来发展到能随便采一片任何树叶,都能吹出歌曲来。</p><p class="ql-block"> 1934年7月,红军第六军团先期长征,从中央苏区出发,9月到达贵州。路过陈靖家乡时,刚刚16岁的陈靖深深被吸引了。他不顾家人的出于爱心的反对,带着一支短竹笛,毅然决然地参加了红军。后来,红军二、六军团在贵州木黄会师,组成红二方面军,陈靖便成了红二方面军的一名红小鬼。在打仗之余或行军休息时,他就吹起笛子,表演节目,用悠扬的笛声为战友们解除疲劳,鼓舞斗志,活跃气氛,深受战友们的喜爱和欢迎。每次部队开联欢晚会,都要欢迎他吹一段。时间长了,“小笛子”便成了战友们对他的喜爱的昵称。</p><p class="ql-block"> 陈靖不仅会吹笛子,还会唱山歌。他的肚子里装满了小时候母亲教给他的苗族山歌。他也想把这些山歌唱给战友们听听,可是又没有什么把握。于是就“投石问路”,先唱给班长试听一段:“走了一山又一山,抬头看见火烧山;火烧芭蕉心不死,半路丢姐心不甘。”班长听了说:“什么姐呀、妹的,没劲,我给你改几个字吧!”于是就把原来的歌词改成为:“走了一山又一山,肚皮走扁腿走酸;刀山火海难不倒,不见红军心不甘!”经班长这么一改,这首苗族情歌就变成了苗族青年寻找红军的革命山歌。后来,在一次晚会上,陈靖放声高歌了这首被班长改过的苗族山歌,获得了战友们的热烈的掌声。掌声刚落,场外传来一句浑厚响亮的声音:“要得嘛,把这个娃娃拉出来送到宣传队去!”大家一看,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贺龙。贺龙朝身旁的政委任弼时笑一笑,任弼时也微笑着点点头。就这样,陈靖从一名连队的普通持枪战士转变成为红二方面军“战斗剧社”宣传队的一名文艺战士。他在长征路上边行军边做宣传鼓动工作,刷标语、说快板、吹笛子、演节目,什么都干。后来,他对长征途中所从事的宣传鼓动工作,用幽默的话概括为:”吹拉弹唱,兼出洋相;战士一看,瞌睡跑光。”他在长征途中的乌江上游鸭池河边即兴创作的《为李觉送行》的诗,更成了战友们随口吟诵的嘲笑敌人的著名的绝妙好辞。</p><p class="ql-block"> 在长征路上,陈靖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每次他都是直接去前线边宣传边参加战斗,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英雄人物的模范行为和壮举,更使他在心灵震撼中受到深刻的教育!1936年清明节这一天,他随6师18团冲锋在前,登上富民城头时,从侧面横飞来一颗子弹,把他的帽子打飞了,弹头夹在头发里,伤皮未伤骨。在后来的野马川阻击战中,陈靖弹拨的一把月琴,被敌人的炮弹炸成两半,而近在咫尺的月琴主人却未被击中。1936年7月底,红二方面军进入川藏边的大草原红原县境。这里高寒荒无人烟。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陈靖所在的文工团演出队来为部队演出。可是第二天早晨起床时,9个人的演出队,竟有4个人因忍饥受冻而永远起不来了,其中就有陈靖很敬重的战友、天真活泼的沅江姑娘孙小秀,这使他悲痛不已!在翻越雪山时,陈靖自己也因饥饿和缺氧而失去知觉。昏倒在雪地上。和他同时倒下的还有宣传队长向黑樱(又名向楚生,贺龙胞妹贺满姑之子)。这时,正巧人称“老太爷”的师卫生部长贺勋臣(贺龙的堂叔)骑马攀上雪山,看到了两个昏倒在地的红小鬼,立刻下马将他们救起,用布条捆在马背上带下雪山,这才使陈靖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多少年来,每当陈靖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都充满深情、无比感慨地说:是“老太爷“救了我,是“老太爷”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p><p class="ql-block"> 二、奉命组建特种兵,开国大典受检阅</p><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1936年10月22日,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大会师,宣告了震惊中外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最后胜利。陈靖来到红四方面军的“工农剧团”从事音乐、舞蹈工作。不久,又便跟随周恩来等领导到保安、延安,进入中央直属机关下面的“人民剧社”,从事戏剧工作,同时担任宣传队歌舞队长。此后,他在八路军中先后担任指导员、教导员、文工团长、摄影科长、宣传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等职,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指挥部队挺进冀东,解放平谷。在延安整风中,他和邓拓、丁一岚夫妇合作改编并演出了京剧《李自成》(根据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改编),在全党影响很大,使大家受到了一次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教育。进入解放战争后,他已担任旅政治部主任、炮兵师政治部主任。1947年10月,他在河北无极县跟随朱德总司令检阅部队。在解放张家口、太原和保卫石家庄以及平津战役中,他多次荣立战功。朱总司令曾称赞他说:“他是拿着乐器打敌人的机灵鬼。”</p><p class="ql-block"> 1947年11月,陈靖奉命组建华北特种兵部队,被任命为特种兵部队政治部主任。这是一支拥有各式炮兵、坦克兵、装甲兵、机械化工程兵的新型现代化部队,象征着我军已从“小米加步枪”的初级阶段发展到了一个机械化、现代化的新时期。</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开国大典上,中央领导决定,陈靖和特种兵司令员、政委、参谋长四人率领这支人民解放军的新型部队,到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这是一项十分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当时的北京市只有200万人,出席开国大典的全国正式代表有30万人,北京市有170万市民自愿作为“列席代表”分列道路两旁,迎接这开天辟地的盛大典礼。陈靖首先和参谋长李健、副参谋长赵大满一起,来到正阳门的礼炮礼花团检查工作,确保各项准备工作精确细致周到无误。阅兵式开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199师的官兵迈着坚定地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引起全场人们的热烈欢呼。紧接着入场的,就是人民解放军的新兵种:特种兵部队。最前面两辆并排行驶的吉普车上是司令员和政委;后两辆车上就是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陈靖。后面是各式炮兵、坦克兵、装甲兵和机械化工程兵的列队官兵,他们排成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天安门前。全场几十万观众都沸腾起来了,人们欢呼、挥手、举帽、抛洒鲜花,为我军的第一支现代化部队而欢呼致敬!完成受阅任务后,陈靖又和其他军政领导一起来到天安门城楼上,看到了邓拓、丁一岚等老战友,还见到了许多老领导,如周总理、朱总司令、贺龙、肖克等。特别是看到几十万人民群众队伍浩浩荡荡从天安门前通过,人山人海,群情激荡,陈靖无比兴奋。当晚,他就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一首诗:“北国晴空晨曦,红日蓝天万里;三十万众齐欢喜,天安门前聚集。高杆二十二尺,升起骄傲红旗;五星旗下人五亿,从此扬眉吐气……中国人民站起。歌声震荡寰宇,地上铁流滚滚,天空战翼比飞;钢铁步伐钢铁志,经历多少风雨……大海洋中游泳,长征路上驰驱;这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续向彼岸游去。”</p><p class="ql-block"> 三、自学成才当作家,敢于直言遭迫害</p><p class="ql-block"> 陈靖刚参加红军时,只是一个读了几年书的小学生,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勤奋,十分好学,特别善于向身边的红军老首长和能人学习。比如红军中的左撇子书法家吴桂兰、宣传部长刘光荣和宣传队长向黑樱等人,都给了他许多知识上的指点和帮助。特别是年近花甲(58岁)仍然坚持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徐特立老人,十分喜爱这个聪明机灵的红小鬼,非常关心他的学习和成长。徐老看到陈靖写字不太规范,就教他从“描红”练起,学会跳格,并用“写字要正,读书要明”的格言来激励他,还教他学写古典诗词,传授给他许多古典诗词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老首长的关心和帮助下,陈靖特别喜欢读书,注意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1942年,在西平战斗中,他从日军手中缴获了一套关于中国书法的稀世专著《十体字范后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十分珍惜。这部书分上下两册,将中国汉字分为十种字体,每种字体都选有若干汉字作为范本并注明作者,是一套学习中国汉字和书法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著作。经向领导请示得到同意后,这部书作为战利品就留给陈靖保存,他一直带在身边,日后就成了他研究书法的良师益友。</p><p class="ql-block"> 1952—1955年,组织上安排他到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学习并毕业;1955—1960年,他调任北京的防空军高级军事学校政治部主任,兼任科研主任和训练部长;工作和生活环境也相对比较安定下来。他在工作之余,把自己在长征途中写作的2000多首诗收集整理出来,送到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枪剑风云录》,作为他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最好的纪念!后来,他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长征途中的所见所闻,写作了著名散文《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散文一发表,就受到了人们的密切关注,很快就被选进我国小学语文课本中,成为脍炙人口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和后来者。</p><p class="ql-block"> 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爱上了文学创作事业。先后创作了小说和电影剧本《金沙江畔》、电影剧本《原子时代》、《重雾长天》、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猎鹰记》、纪实文学《贺龙毕生纪略》、《贺英》、《往事情深》以及大型话剧《贺龙前传》(上下两部,总政话剧团演出)等,硕果累累,成绩显著,成为一名当时为数不多的有名的部队高级干部(准军级)兼军旅作家。因此,在上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前,他就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一位成绩卓著的部队作家,由于他性格直率,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社会现象常常直抒胸臆,因而得罪了不少人,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对待。比如他欣赏彭德怀的“万言书”,不满浮夸风等等,这在当时极左思潮泛滥、政治运动接连不断的年代,被视为思想右倾,成为批判的对象,并被降职处理,调离北京,去云南空军前线指挥所任政治部副主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更是遭到了残酷迫害。先是被诬为“三家村”死党,因为他认识邓拓和丁一岚,和他们诗歌唱和,关系很好,还在家里挂有邓拓的书画。后来又被说成是“二月逆流”的成员,为贺龙树碑立传,小说《金沙江畔》被批为反党小说,和小说《刘志丹》一样是反党的一大发明。他被造反派从云南揪回北京批斗达四年之久,还被打掉七颗门牙。最后,他和红军老战友聂凤智一起被发配到云南十万大山中的一个小村寨,养猪八年,成为患难相交的同窗战友。直到彻底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陈靖才被解放出来。他离开空军,调到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担任顾问,一直到离休,享受正军职待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