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追光而遇,沐光而行</p><p class="ql-block"> 2019年4月,学校组织语数外三大科的骨干教师远赴上海参加“学习共同体课改中国行”活动,我们首次接触“学习共同体”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并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始尝试。同年7月,我们第二次被派往上海参加“学习共同体领航教师暑期研究坊”活动,跟随上海的领航教师现场学习,共同研讨,对“学习共同体”理念进行了更直观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和学习。有幸两次赴上海学习的我,回来后责无旁贷的开始尝试运用“学共”理念进行课堂改革。</p><p class="ql-block"> 1、改变最先从“倾听”开始</p><p class="ql-block"> 倾听是一种美德,倾听是沟通的前提,更是鼓励别人说话的最好办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生不会倾听,不善于倾听,细细想来,与日常教学的偏向不无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许多教师比较关注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更不大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听,如何想。我们常常表扬回答精彩的学生,而很少郑重其事地表扬那些认真倾听的学生。因此我们的课堂改革最先从“倾听”开始,从老师认真“倾听”学生做起。当学生慢慢感受到倾听的魅力,感受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我们的课堂上就不仅有活跃热烈的讨论争论的场面,也会有静静的倾听和思考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2、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p><p class="ql-block"> 张伟忠教授曾说,每一名学生都是一座小金矿,我们老师也是“有矿”的人。我们在接触了“学共”理念之后,对这一点深有感触。备课时,我们更多关注学生课前的“预习提问”,确保每篇课文进入到最后教学环节时探讨的问题,都一定会有若干名学生的提问被我编入PPT课件中,并在课堂上将其姓名和提出的问题投影,供全体学生讨论。</p><p class="ql-block"> 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提问,并且让学生的提问有效,就必须要确保学习新知识之前有充分的预习。于是我们将导学案设计进行了修改,实行“三单”教学,一是预习单,主要用于收集学生课前预习遇到的问题;二是任务单,主要是整理记录课堂生成及重难点;三是检测单,主要用于进行当堂达标检测。“三单”学案仅仅是一种思路,不是固定格式,各学科会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变形。我们学习的是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是照搬别人的课堂模式。对于一种先进理念,最初往往会有人拒绝或抵触,理由很充分:我们的学生素质不行,学校环境不行,教育发展方向不行……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惰性。任何变革都是痛苦的,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要想让学生发生变化,老师必须先从改变自己开始,这个过程也许3年,也许5年,或者更长时间,我们一直在努力。</p><p class="ql-block"> 3、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校优质生源流失严重,优等生少,学困生多。为了减少学困生应付作业、糊弄差事的现象,我们借鉴“复式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组建学习小组,初一初二的时候每个小组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给每一名学困生指定一位学习帮手,及时解决其学习中的困难。由于是同龄人,这些学困生少了很多顾虑,而且有了不懂的问题马上就能去问,效果甚好。初三则是同等水平的同学组成小组,方便分层推进、分层落实。我们会结合每天的教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不同的作业,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有效性,不搞“题海战术”。对交上来的作业及时批改,对学困生作业中的问题做到面对面交流,面对面二次批改,强化知识点的掌握,转变“作业天天写,成绩老样子”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4、评价多元化,提高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道:“教师确实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在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尊严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初三复习阶段,我们仍然坚持让学生每周阅读课外文学作品并撰写读书笔记,课前5分钟在班级中展示;挤出宝贵时间,开展语文活动,如表演课本剧,让班级中的学困生大显身手。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会多关注学困生、多给予他们“露脸”的机会,多表扬、多肯定,让他们逐渐恢复语文学习的信心,带着饱满的热情重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心之所向,素履而往</p><p class="ql-block"> 当心里有个向往的地方,哪怕穿着最破的草鞋也要走到那里!这句话经常用来比喻,人如果有个想要的目标,就应该不忘初心,不管多苦多难都要持之以恒的为那个目标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校目前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优等生几乎没有,学困生比比皆是。但是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因为我们相信,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所以初三复习,我们没有着急赶进度,而是全力以赴做好一轮复习,将二轮复习的专题知识融入一轮复习之中,力争将基础知识夯实的更牢固。</p><p class="ql-block"> 1、日积月累,强化识字及写字训练 </p><p class="ql-block"> 一轮复习中我们没有拿出专门的课上时间复习字词,而是将识字及写字训练与落实“两语一数”要求结合起来,利用每天早上早饭后10分钟进行听写,每天一个单元,包括课下注释和课后“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词,如果课下注释中有注音,听写时也要注音。每天晚点10分钟时间在专门的练字本上练字,包括听写出错的字词和自己认为重点或易写错的字词。对听写和练字中出错率较高的字进行拆解训练,写出笔顺反复练习。</p><p class="ql-block"> 2、潜移默化,训练阅读与写作</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个年级每个班每周都有1节阅读课,可以利用学校阅览室进行课外阅读拓展,也可以借阅学校阅览室的图书在教室内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要有摘录,更要有感悟和收获。名著阅读更多在周末或假期完成,读书笔记重点整理归纳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大作文之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设计了随笔、周记等小练笔活动,力图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p><p class="ql-block"> 3、以考定教,以考促学,一轮复习与专题讲解相结合</p><p class="ql-block"> 每复习完一册课本知识,我们都会准备一套测试题进行限时训练,闭卷测试。测试完以后,老师批阅打分,做好试卷分析和讲评;学生参考《总复习手册》专题训练部分逐题分析考点,总结整理解题方法和技巧。利用试卷中的典型题目对课后的语法知识进行讲解和训练,综合性学习和语言运用等内容也随堂完成,现代文阅读技巧也逐渐渗透,作文指导也更有针对性。通过考试融入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的教学任务,反复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避免专题训练时题目过于单调,学生厌烦。</p><p class="ql-block"> 4、“背、写、练”结合,夯实文言基础</p><p class="ql-block"> 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复习文言文,一般一课文言文或古诗词要用2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主复习课本,重点背诵诗文内容及课下注释;背完后闭卷默写《总复习手册》文言常识部分;老师当堂批阅,了解学生完成情况。第二课时根据学生自主复习反馈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一般课前会让学生提前板书课文内容(重点篇目由A组同学默写,非重点篇目由B或C组同学抄写)既方便重点讲解,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的错字。</p><p class="ql-block">时间有限,能力有限,但是努力无限。</p><p class="ql-block">在上周的全县初三一模成绩分析会上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感觉非常符合我们学校各科老师的现状,在此分享给大家:希望在自己心里,在自己手里。撑住自己的心,守住信念,守住理想,活出自己的一口气、一股劲。</p><p class="ql-block"> 做任何事情都有意义,天上一直都有阳光,能不能让阳光照进自己的心里由自己决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