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巧遇“雷公马”

祥音

<p class="ql-block">  4月5日早饭后,我刚迈出家门,在走廊里便遇到了老邻居。他问我今天有什么安排,我说到院外小溪边转转,顺便拍点照片。他提议,“不如我们两家去尖峰岭旅游踏青吧,也算对今年清明节有个仪式感”。考虑到我们彼此已是老朋友,他家有车出行方便,尖峰岭距此又不太远,今天天气也不错,清明节当天出去散散心,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我欣然应允。简单收拾备品后,我们两家计4人1车,便开始了一次说走就走的自驾旅游踏青。</p> <p class="ql-block">  尖峰岭,我们都去过多次,所以轻车熟路。沿海南环岛高速西行,1个多小时之后,汽车便抵达景区大门。不到10点,我们已坐在尖峰岭半山中“天池”边的木墩上观山赏水了。</p> <p class="ql-block">  尖峰岭是全国著名旅游景区,被誉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中国唯一山海相连的国家森林公园”,“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原始热带雨林”。这里古木参天,藤萝缠绕,溪水潺潺,云雾缥缈,融大山、大海、大森林于一体,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植物精气浓度大,是疗养避暑度假胜地。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拥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景观,最为奇特的是,远远望去,整座山体就像一个刀削般的尖尖山岭,从而得名。在这里除了享受登山的乐趣,更有美丽的天池之景,水平如镜,清澈见底,周边分布着众多度假酒店,可以让人尽情享受这里的幽静与美景。</p> <p class="ql-block">  旅游时,我喜欢用手机微距拍摄小动物,尤其对拍小昆虫情有独钟。然后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照片,作成美篇分享。我写游记也力求将其写成“科普故事”,“科普”可向读者介绍相关知识,“故事”能增强可读性和趣味性。不然,只发些虽精美却过于单调的照片,总感到效果欠佳。前几天我的3篇文章,就很有代表性,一篇为“豆娘品色之微观”。其中,在以图说明豆娘品类的同时,我对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它与蜻蜓间的区别,分别作了简要介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我告诉读者,蜻蜓在停栖时,双翅横向展开,与躯体呈“十”字型。而豆娘栖息时,翅膀是束在背上,与身体呈“一”字型。有不止一位读者评论说,第一次知道“豆娘”,过去一直以为它是小蜻蜓,更不知两者之间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  另一篇文章是,“黄猄蚁令我长了见识”。在这篇文章中,我着重介绍了黄猄蚁与普通蚂蚁的区别、蚂蚁的社会性及其团结、勤奋、勇敢、奉献的精神。第三篇文章是“琼岛镜湖之见闻”,在介绍镜湖村名人吉大文故居时,我描述了清代时海南农村的豪华建筑特色,得到了读者的夸赞。以上三篇文章,阅读量平均超过1.1万,均得到美友与美篇平台的双重认可,获“美篇精品”称号。</p> <p class="ql-block">  我今天痛快的答应来尖峰岭,除陪家人和朋友清明踏青外,还有个自己的“小算盘”,就是最好能借机拍几幅小昆种照片,这样则一举两得。因为2个月前,我曾在尖峰岭近距离拍到了一只彩色瓢虫,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对完好,各类小动物、小昆虫经常出没。于是,我与其他3人商量,昨晚下了雨,现在旅游栈道上还有些湿滑,今天就不爬山了。将车开到一个有小溪的僻静山谷,找块干爽的地方,支起帐篷,自娛自乐。沐春风,就近漫步踏青,赏野花,露天野餐,尽享自然之美。我的这个建议,得到其他3人的一致赞同。</p> <p class="ql-block">  这样,我就名正言顺的获得了拍摄自由。午饭前,在溪畔草丛中,我拍到了两幅“粉蝶恋野花”。</p> <p class="ql-block">  还拍到了一只难得一见的“天牛”。因其力大如牛,善于在天空中飞翔,因而得名“天牛”。天牛是一种害虫,它对每一种树都会产生危害。</p> <p class="ql-block">  天牛以其壮硕的身躯和突出的两角,给人以“牛”的印象,其特征之一是有很长的触角,常常超过自己的身长。它看似笨拙,但飞行起动很快,飞行速度也很快。多种类天牛呈棕褐色,或以花斑排列,与树干的颜色相像,因而具隐匿及保护色。</p> <p class="ql-block">  当下,正是小昆虫春季交配的旺季。我发现了几对正在交配的豆娘,可惜都未能接近拍摄。但在不懈努力之下,我终于拍到了两只不同体色的豆娘交配时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  午饭后在帐篷周边散步时,邻居朋友突然对我说,你看那是什么?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发现,在5米左右远的灌木丛的绿叶上面,正伏着一只通体黄褐色的小动物。我用手机镜头拉近一看,不觉心中大喜,原来是一只海南“雷公马”。</p> <p class="ql-block">  提起“雷公马”,我对它还真有个认识过程。有一次,我在一棵树上,发现并拍下了一只类似家里墙上壁虎一样的小动物,我在微群中“求名”。专家告诉我,它是俗称“四脚蛇”的蜥蜴 ,属一种冷血爬虫类。其种类繁多,主要是陆栖,也有树栖、半水栖和土中穴居,多数以昆虫为食,周身覆盖以表皮衍生的角质鳞片。</p> <p class="ql-block">  没过多久,我又在树上拍到了一只与“四脚蛇”一样的动物,但经过照片比对,它与“四脚蛇”尚有区别。我依旧在微群中“求名”。专家又告诉我,这是“变色树蜥”,海南人称其为“雷公马”。此后,我又几次在草地上、树干上拍到了“雷公马”,所以今天我一下子便认出了它。</p> <p class="ql-block">  当初,听到“雷公马”这个名字时,感到很好奇。我就向海南当地人打听,他们的说法不一。最流行的是说这种动物咬住物体后从不松口,直到天上打雷受惊时才放开。后来经查询资料得知,实际上这种说法並不科学。这种动物出于自卫虽会咬人,但其牙齿细小如锯齿,并无严重危害,更不会咬住不放。</p> <p class="ql-block">另一种说法是,谁若抓捕食用它,会遭雷劈。这是吓唬小孩子们的,为防止小孩捕杀,称它是天上雷公下凡或雷公派来的使者,不应招惹。2000年,雷公马被国家林业局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雷公马的体色,可随环境的干湿度、光线的强弱而变化。称其为“变色龙”,亦无不可。它四肢发达,爬行速度非常快,有时四肢离地如同在草上飞一样。雷公马头部较大,鬣鳞颈部较长,形如马鬃,称其为“雷公馬”,也许与这一点有关。</p> <p class="ql-block">  雷公马身上的鳞片非常粗糙,背部有一列像鸡冠状的脊突,所以它又叫“鸡冠蛇”。由于多次打过交道,我对雷公马的性情有所了解。所以,我双手举着手机,轻轻的向它靠近,尽量不惊扰它。</p> <p class="ql-block">这种小动物,行动迅速敏捷,被追捕时常攀援树上,能从这一树枝跳至另一树枝。遇惊时,可从5米高的树上跳到地面,钻进草丛逃逸。初见它时,你若无突然动作,它就会眼瞪着你呆呆的不动。</p> <p class="ql-block">  雷公马的习惯动作是,前肢左右支撑,扬头摆尾。它在人的面前,往往会前肢撑地,头上下摆动,动作连贯,就象磕头一样,憨态可掬。我今天又遇到了这个场面,这只雷公马双眼望着我,不停的给我作揖,似乎在求我放过它。我把手机前探拍照,距它的头部不足10厘米,它也没有逃窜。</p> <p class="ql-block">  直到我的胳膊触及树枝,树叶出现微动,它才回过神来,迅速起动,钻入灌木丛中。</p> <p class="ql-block">  就在我略有惋惜,以为与它不可能再见之时,竟发现这只雷公马,从树丛中实然钻出来,沿着小溪畔的细沙地面快速爬行。趁它稍有停顿之际,我趋前又抓拍了一幅照片,然后目送它消失在前面的草丛中。不过,回看手机上的画面发现,此时的雷公马,上半身及头部已变为红色,好像最后在对我说,“我就是变色龙”。</p><p class="ql-block"> 啊,我的这个清明节,真是没有虚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