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汉中

董桂华

<p class="ql-block">  陕西省的汉中一直在我的记忆中,因为在五十年前,父辈们从北京迁来汉中生活和工作。如今汉中春天的油菜花海已远近闻名,因此决定去汉中看看。</p> <p class="ql-block">  没有想到的是,走进汉中就是走进了历史,有着400多年皇权制历史的汉朝故事就是在汉中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华夏民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汉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极盛时曾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新疆周边)、北达蒙古。</p> <p class="ql-block">  刘邦、萧何、韩信的雕像雄赳赳的立在褒河边。</p> <p class="ql-block">  拜将坛</p><p class="ql-block"> 当年刘邦推翻秦,被封为汉王,“伯乐相马”,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在汉中的“拜将坛”,成为古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投奔刘邦的韩信在开始时并不被重用,引发韩信不辞而别。所幸萧何识才,于月夜追回韩信,再次向刘邦举荐,称韩信为“国士无双”。</p> <p class="ql-block">  刘邦择良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刘邦采用韩信“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之策,一举夺取三秦,五载平定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p> <p class="ql-block">  拜将坛周边亭台楼阁,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  《战国策·秦》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川陕之间的栈道始建于战国时代,拓展于秦汉两代.由于古代战火焚烧和2000年的蚀毁,古栈道留下斑斑痕迹,令今人的感叹。古代的蜀道中,90%的主体在汉中境内。</p> <p class="ql-block">石门栈道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运送粮草沿着褒水在山崖上而修建的栈道,在修建这个栈道时还挖凿了一个隧道,这个隧道应该是世界上的第一个隧道了。虽然只有几米,但是在那个年代已经是非常艰难了!因为隧道又像一个石门,所以又把这个古栈道称之为石门栈道。</p> <p class="ql-block">石门水库大坝。</p> <p class="ql-block">汉中被称为“栈道之乡”,作为沟通关中与西南的重镇,南北共有七道古道。北至关中,分别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褒斜道和陈仓道,</p> <p class="ql-block">  石门栈道景区内修建的汉王楼。</p> <p class="ql-block">  褒河边还立有“烽火戏诸侯”典故中的褒姒的雕塑。“褒姒”是褒国人姓姒之意。</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在汉中生活了六年,武候祠是皇家专为诸葛亮建造的,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修建祠堂的每一块青砖上都刻有工匠的名字,当时为保证建筑质量建立了严苛的监管制度。</p> <p class="ql-block">  最早的武候祠是皇家出资修建,如今也当然是政府出资维护修葺。</p> <p class="ql-block">  祠堂内花园的景色也很美。</p> <p class="ql-block">  如今在武候祠的旁边还修建起了“诸葛古镇”。</p> <p class="ql-block">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典故被制作得传神入画。</p> <p class="ql-block">  古汉台历史悠久,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逼至汉中封王,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p> <p class="ql-block">  古汉台也是今天的汉中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汉台內修建的“望江楼”,是汉中市的地标建筑。</p> <p class="ql-block">  从前汉中城内均为传统民居,并无高层建筑,站在望江楼上城南景观尽皆映入眼帘。那时汉江水量充沛,往来江上渡口帆船点点,如诗如画,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诗赞曰“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p> <p class="ql-block">  汉中的油菜花海。</p> <p class="ql-block">  花海里有两位70岁的老奶奶。俩位老奶奶结伴出行遇到了不少热心的汉中人,使此次出游顺利而愉快。</p> <p class="ql-block">  余秋雨有这样一段话:我是汉人,我说汉语,我写汉字。因为我们曾经有一个强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非常重要的一个重镇,那就是“汉中”。这儿的山水都成了历史,都经历过了历史,而这些历史都成了我们民族的故事。我有一个建议,让全体中国人都把汉中当作自己的家,每次来汉中当作回了一次家。</p><p class="ql-block"> 我们回家了。 2023.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