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织有价值的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学

<p class="ql-block">幼儿园教育活动含义是指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教育过程。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征有三点包括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p><p class="ql-block">一、游戏活动</p><p class="ql-block">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 “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同时指出: “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游戏在幼儿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幼儿喜欢游戏,因为游戏能给幼儿乐趣。幼儿做游戏是因为他们迫切地想探索和发现。他们也常常为急于掌握一种技能或解决什么问题而进行游戏。游戏本质上是创造性的。游戏能产生个性整合作用,并能促进儿童个性的完整发展。 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当然,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的游戏才是有价值的。</p><p class="ql-block">游戏丰富了幼儿各方面的知识。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使用多种多样不同的玩具与材料,从而认识和掌握各种物体的性能和用途,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也就获得了关于周围世界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概念。例如:幼儿玩积木时,经过不断地尝试错误,知道了小的积木应放在大的积木的上面,这样才能保证所搭的积木的平稳性。游戏还能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通过游戏,能更好地认识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性。我们说游戏是一种在假想中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幼儿的想象力是开展活动的前提条件,幼儿在游戏中要进行想象,把一个物体想象成另一个物体或者把一个人想象成另一个人,在此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就得到了发展。例如,幼儿玩过家家时,幼儿必须把自己想象成“爸爸”或“妈妈”,而把娃娃想象成“宝宝”,小纸片想象成小碗,小棍子想成小勺子,来喂宝宝吃饭,这种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象征性活动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在游戏中,幼儿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用什么材料和玩具玩,使得幼儿有机会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与总结,发展其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孩子玩的“棋类”玩具,在其中,孩子就必须运用智慧去进行各种分析、判断、推理等来打败对手,这类游戏往往很能促进幼儿的智力的发展。并且,幼儿还培养幼儿的言语能力。幼儿在游戏中,由于交往的需要,幼儿要用言语来表现游戏的情节、内容,交流思想,因而促进了言语的发展。</p><p class="ql-block">二、学习活动</p><p class="ql-block">学习活动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活动,是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以集中、快速、高效的实现教育教学的任务,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自制力,同时能使幼儿体验到相互学习、交谈的愉快情绪。但是,我国幼儿教育中孩子多,教师少,班额大的现状,给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的组织提供了很大的难度,如何能更有效的组织好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活动,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老师们不断探索、实践所追求的目标。要组织一节成功的教育活动,活动素材和内容的选择起决定性的作用。一、教育活动选择的素材和内容要有意义,有价值。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二、要避免素材和内容没意思,不吸引幼儿三、对素材价值的挖掘要到位。好的素材确定之后还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做进一步的挖掘,这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虽然我们每位教师人手一本教师教材,但是教材的编制不一定完全适合本地区,本园本班幼儿的特定,需要老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价值做进一步的挖倔。</p><p class="ql-block">三、生活活动</p><p class="ql-block">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发展经验。一、集体活动的有效性</p><p class="ql-block">《纲要》中指出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集体活动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一个有效形式,如何让幼儿在这一活动时间段主动活动、充分活动,使幼儿得到有效的发展。</p><p class="ql-block">1、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1)物质材料的准备(2)知识经验的准备</p><p class="ql-block">2、 挖掘幼儿真实兴趣</p><p class="ql-block">3、提炼浓缩教学语言</p><p class="ql-block">4、 灵活创新活动形式</p><p class="ql-block">四、生活活动的有效性</p><p class="ql-block">幼儿一日中的生活活动如:盥洗、进餐、午睡……都被零星的散落在各个时间里。其实却占据了幼儿一日生活的大半时间,而事实上这些时间教师都没有合理、有效的安排或利用。时间在教师拖拖沓沓中浪费。而生活时间的浪费,常常使教师在下一活动的安排或组织上处于被动,如:冬天的下午起床吃点心的时间非常紧张,但由于出现(尿床、点心打翻)使教师下一环节集体活动的安排无法如期、有效的进行。生活活动的有效性也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p><p class="ql-block">1、教师观念要先行</p><p class="ql-block">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这是新《纲要》健康领域的指导要点。我们常常说家长有怕麻烦的心理是事事包办代替,而教师中虽然有了培养幼儿 自我服务的意识,但也是“怕麻烦”的心理常常使这一思想没有落实到行动中“教这孩子穿裤子教这么久还不会,算了还是帮他穿得了”“他怎么这么慢,我都准备清场了,还是我过去帮他吧”,教师这种重教而轻实践的思想扼杀了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殊不知今天时间的浪费能提高今后生活活动的效率。</p><p class="ql-block">2、合理的常规</p><p class="ql-block">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常规能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使幼儿在自律有序的活动中轻松进入下一环节,减少了教师在管理中造成的时间的隐性浪费,也能使教师有时间观察幼儿,钻研幼儿、调整教育策略和手段从而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3、有效的强化</p><p class="ql-block">生活活动中很多常规技能技巧的掌握能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效率,而这些常规和技能技巧掌握需要通过我们不断的刺激和强化,使幼儿在充分的学习和尝试中得到发展。如:小班入园不久,由于个别幼儿无法认自己的名字,经常拿错茶杯,搬错椅子,这也使其他幼儿无法拿到自己的茶杯或椅子,教室里一片混乱,时间在寻找茶杯或椅子中慢慢流逝。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这几个孩子认名字的强化改变这一混乱局面。当然可以用其他方法如:贴标贴、找特殊的位置来变通。但这些也需要一定的强化。而认名字强化不失为一个长期有效的方法。有效的强化可以通过游戏、竞争、区角活动(如:制作纽扣衣饰框,系鞋袋盒、名字卡片等)这些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融于幼儿的生活活动中,融于幼儿的学习中,融于教师日常的言谈举止态度情感中得到强化。</p><p class="ql-block">4、适时诱导有效调整</p><p class="ql-block">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灵活的安排、适时的调整和有效策略的运用能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如:今天下午的点心是蛋糕,可以允许先起床的幼儿进区角活动,延迟吃点心的时间。又如:倒牛奶时提醒幼儿把自己这张桌子的茶杯放在一起,倒的时候减少教师茶壶的移动范围。中大班幼儿吃牛奶、豆浆等点心时就可以要求幼儿拿茶杯排队来倒,减少椅子搬来搬去时间的隐性浪费,。当然这些活动灵活的安排、适时的调整和有效策略的运用都需要教师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p><p class="ql-block">五、过渡环节的有效性</p><p class="ql-block">1、重视组织好过渡环节的意义</p><p class="ql-block">2、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过渡环节</p><p class="ql-block">3、引导幼儿在过渡环节自发组织游戏</p>

幼儿

活动

游戏

教师

幼儿园

生活

教育

时间

浪费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