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礼庙》位于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境内,至今已有890年历史。 </p><p class="ql-block"> 《弘治嘉兴府志》记载:礼庙位于县城西北三十里的思贤乡。</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元末因战乱而破毁。明正统年间(1436--1449),乡人出资重建,占地九亩。《弘治嘉兴府志》</p><p class="ql-block"> 后因年久失修,主殿三清殿塌毁。正统十六年(1480)由道士吴用端重新修缮。《万历嘉善县志》</p><p class="ql-block"> 进入清代,礼庙早已塌废。康熙初年(1662--1722),乡人倪永超为募资建造礼庙而出家当道士,艰辛筹划,礼庙建成。并重命名为“礼妙观”。后又有道士王方招来乡贤吴士杰、吴士琳募资扩建。《雍正嘉善县志》</p><p class="ql-block"> 晚清后没有修建。民国末期(1940--1945),由“江湖社”、“越兴社”、“隆兴社”等民间社团,乡绅贤达、村民百姓集资重修礼妙观。(重建礼妙观的功德碑,现收藏在吴镇纪念馆内)</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礼妙观改建为国家粮仓。上世纪八十年代,礼庙村民自发筹资在原庙址东侧重建礼庙(一座正殿,二间厢房)。2001年起礼庙大规模扩建。2006年12月,新礼庙落成。命名为《禮妙禅寺》,纳入嘉善县宗教寺院管理,由礼庙村委会管辖。</p><p class="ql-block"> 全新的礼妙禅寺,黄墙红瓦,飞檐斗栱,雕梁画栋,佛塑金身,殿宇轩昂。寺院内晨钟暮鼓,佛事兴旺,香客陆绎不断,呈现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新建礼妙禅寺功德碑:“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p> <p class="ql-block">原禮妙觀旧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改造为国家粮仓。七十年代末,再次翻建,头山门禅房、戏台拆除,石板场浇了水泥,三个殿屋面盖上平瓦…原禮妙觀旧迹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 禮妙禅寺全景 礼庙村委会 王亚军提供</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年间,礼庙进入全盛时期。嘉善文人钱佳(1678…?)曾游览礼庙,留下题咏一篇《禮妙觀登阁》。</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记:本人1968年8月知青下乡,插队在礼庙村西庙浜(礼丰大队第6小队)。因暂无住房,借宿在礼庙粮仓,头山门二楼戏台上的东厢房里。与粮仓管理员陈程标为伴。(陈程标,河南人,参加过孟良崮战役。1949年5月,解放军接管国民党嘉善县政府的第一批工作队人员。经历巢匪、土改。因为不识字,服从组织安排,在礼庙粮仓当管理员,直到离休。)下半年,大队建立合作医疗站也设在礼庙。俞伯庆、吴伯生、吴留荣三个赤脚医生成了我最皁的朋友。1972年春,公社开办了“东风中学”,我被抽调去当了民办教师。</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过去了,我对西庙浜有一种浓浓乡情,“礼妙观”的遗址历历在目,铭刻于心中。</p><p class="ql-block"> “禮妙觀”位于宽阔的关峰港边。河埠是十米多宽的花岗石台阶井然向上延伸。两边耸立着三米多高的石柱,顶端的小狮子玲珑可爱。两扇高大浑厚的山门,虽然斑驳陆离,但是“阴阳太极”的图标依稀可见。一对威武雄壮的大石狮守护在山门两边。</p><p class="ql-block"> 走进头山门,头顶上就是戏台,两侧的厢房供演员居住、化妆之用(老陈和我还有一位值班医生就住在楼上)。戏台的屋顶象倒扣的米斗,椽子上的花纹雕刻精美,金黄色、天蓝色的彩漆相间其中,保存全新,可谓金碧辉煌。屋面琉璃瓦復盖,屋檐高翘,屋脊上塑有古代戏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戏台到头殿之间是一片宽阔的花岗石广场,中央镶嵌着一条青石板走道,通往头殿正门(改为粮仓后“三清殿”牌扁已摘去)。正个广场有东西围墙护着。东北边是三殿也成了粮仓。东南墙角里有一棵古老的榆树,树杈里一个很大的鸟巢。每当秋冬时,乌鸦啼叫,倍感怆凉。一口“民国三十四制”的大铁鐘静静站立在西北墙脚下,无人问津。</p><p class="ql-block"> 头殿(粮仓)的后面是二殿(粮仓)之间,由东西厢房相连,形成一个封闭院落,偏门是紧锁的,老陈是绝不让旁人进去的。使人有神秘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头殿的两侧各有蝴蝶门对称成趣,门上的“阴阳太极”图标清楚可见。走进东门,有一个精致的院落(以前是方丈或道长居往的地方)。两间厢房由石氏兄弟和瞎子老娘居住。其余地方改建为“礼庙小学”。转业军人张峰老师教1-3年级复式班。他教书很认真,生活很清苦。走出西门,就是“包公殿”。前殿改为大队办公室、会议室。后殿改作粮仓。</p><p class="ql-block"> 1965年,在“包公殿”前开劈蓝球场时,挖出一个青石料的“荷花缸”(古代方丈圆寂时用)。当时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更无人考证年代。弃至数年后被人毁坏,很可惜。</p><p class="ql-block"> 1979年,礼庙粮仓再次翻建。河埠石台阶拆了,头山门拆了,戏台厢房拆了,石板场橇掉浇上水泥了,琉璃瓦改成平瓦了,包殿拆除改建民房了…“礼妙观”的遗迹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去了几次新建的“礼妙禅寺”,拍了一些照片,查了一些史料,写了一些文字,作为对旧时“禮妙觀”怀念。</p><p class="ql-block"> 注:可能当地方言“妙”与“庙”不分,当地居民信佛教为多,误将“道觀”为“庙宇”。几百年来一直称呼为“礼庙”,也许是约定俗成吧,这里的行政村也叫“礼庙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