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是人间四月天</p><p class="ql-block">书声琅琅满校园</p> 筹备会 <p class="ql-block"> 4月是我校的读书月,苗校长在工作例会上专门布置了4月份的一系列读书活动:邀请中心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兼语文教研员——康丽霞老师讲一节导读课;教师进行“我与学生共读”的读书分享;教师阅读课观摩;学生进行“我的读书生活”演讲比赛等。</p> <p class="ql-block"> 4月6日中午,鸣皋二小继续开展了以“我与学生共读”为主题的师生共读读书交流活动。校长苗凤娟、副校长张宏霞、教导主任王嫩娟以及1-6年级语文老师全体参加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p> <p class="ql-block"> 共享活动中全体老师把平时用心阅读并认真做好的读书笔记尽情地交流。很多老师将书中的精彩之处摘录下来,把自己联系生活中的感悟与大家分享,讨论。也把自己的做法和经验分享给大家。</p><p class="ql-block"> </p> 进行时 <p class="ql-block"> 首先给大家分享的是任浩浩老师,他从分享《神笔马良》中马良的形象入手,感受马良的智慧、勇敢和善良。并以作者洪汛涛爷爷为所有小朋友题的词:“愿每一个孩子都是马良,愿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支神笔”来作为自己分享的结束语 ,让大家感悟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p> <p class="ql-block"> 一年级组高怡琳老师分享了自己作为学生阅读“点灯人”的故事:她从怎样指导学生读书、让学生自由阅读,不给学生带枷锁、读书分享会、课堂教学和阅读相结合等几方面谈了自己的做法。同时她认为童谣非常不错,很有地方特色,读童谣不仅能带给孩子快乐,更能带给孩子成长的启示。低段的孩子年龄小,童谣由于内容简短、音韵和谐而受到了他们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李祯老师为大家分享了带领孩子们共读的形式、方法,她在分享中指出: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再出色的孩子也不是第一次拿起书就能读得流畅的,他们势必要经过一个过程:从“和大人一起读”到“自主阅读”。童谣就像一架桥梁,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优秀的歌谣,不仅是童年美好的记忆,更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优秀范本。孩子们在琅琅上口的游戏乐趣中可以学礼仪、懂规则、明事理。品读童谣,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塑造其乐观向上的人格,并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同时也为孩子们阅读其他作品打下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二年级组杜雅婷老师分享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提出了幸福是什么?从而认为我们的阅读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她认为:阅读需要时间和环境,所谓课外阅读,除了课余以外还有课本之外的意思,把课外阅侯完全寄托在学生回家以后的自觉阅读上,是无法保证的。而在教室里就不一样了。你读,他读,我也读是一种氛围,尤其对低年级的小朋友而言,老师在教室里的示范阅读,更有强大的磁力,对他们阅读兴趣的培养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学生看到老师手里和自己手里捧着同一本书的时候,心理上的暗示与接近,会让他读起来更带劲。共读的氛围,是阅读兴趣的最好的催产素;共读的时光就是最幸福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三年级组邢人倩老师的共读分享是:学好语文从阅读开始。她从如何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交流的方法、共读时间安排、评比阅读之星几个方面娓娓道来。她认为《伊索寓言》是一部流传千古的书,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很高的文学价值;是西方寓言体文学的开山之作,意蕴悠远,意味绵长;是世界文学的一朵奇葩,尽情绽放青春;是一部睿智的人生必读之书,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伊索寓言》采用了生动的拟人化故事形式。通过拟人化动物的行为举止表达某种思想,道德意识或生活经验。其结构短小精悍,其内容博大精深。伊索,那是一位才智出众的寓言作家,他的作品也秉承着这种人生智慧,引导人们走出黑暗的深渊,走向光明的未来。虽然讲的主要是动物的故事,但拟人化动物的性格迥异,正是人类的另一种讽刺式写照,读者可以从故事原型中得到自己的王并以此为鉴。</p> <p class="ql-block"> 四年级组的王许娟老师分享了她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她认为全书语言生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科学知识,孩子容易接受,家长也容易讲解;每个问答还设计了趣味拓展知识小版块,帮助孩子拓宽知识面;书中插图采用了容易引起孩子阅读兴趣的手绘图,色彩丰富,充满趣味;书中文字排版采用小学语文标准,大字注音设计,适合小学中低年级孩子自主阅读。它让人知道自己的渺小与世界的深邃神奇。这本书引导学生为了探究“为什么”而努力,同时也激励教师要不断钻研,不断成长。</p> <p class="ql-block"> 五年级组的谢思源老师分享的阅读书目是《西游记》,她认为古典名著因为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难以短时间读通读懂。所以她与学生共享时建议带着问题读、分享读书心得、演课本剧等来理解。另外,由于名著属于大部头,她又建议与学生在字里行间品读片断。她以《猴王出世》为例,提出为什么说石猴能称王,而其他猴子不能称王?并结合“造化”一词来理解,一定要往细里读。</p> <p class="ql-block"> 六年级组的李仁妍老师分享的书目是《鲁宾逊漂流记》,她从这本书中感受最深的是:学会生存和顽强毅力。鲁滨逊独自在孤岛上,什么都没有。他就去破船里找吃的。然后还去打猎,把羊群养起来,还自己种小麦,他可以在这个孤岛生存下来的原因,靠的不仅是坚持,更是生存的能力。一个人没有了生存能力就等于没有了自理能力,还不如说是没有生命!你想呀,一个人没有自理的能力,就等于不会做饭,那就肯定饿死。六年级的学生,是应该学会生存的本领的。鲁滨逊荒岛求生的故事的道理是,唯有毅力是战胜困难的法宝,一个人身陷绝境时还能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只有这样,才能像鲁滨逊样,战胜生活中所有的困难。</p> <p class="ql-block"> 尚心仪老师分享了自己带领孩子们共读的历程。首先制订班级共读计划,七周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全员参予。按照计划进行阅读指导、阅读推进、阅读分享,并且指导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理顺人物关系、事件发生等,通过写读书笔记进行积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归纳积累能力等。</p> 总结篇 <p class="ql-block"> 苗校长就这次分享予以肯定,对老师共读的形式、方法和措施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要求大家扬长避短按照自己的阅读计划扎扎实实开展共读,保证师生共读、生生共读、亲子共读同步进行,同时推荐阅读书目扩大阅读视野。结合学校实际建立班级图书角,实现班内图书漂流或者各级之间图书漂流,加强阅读指导,做好读书分享和读书笔记、绘制思维导图,提升阅读质量,抓阅读落实:评选周阅读之星、月阅读之星、学期阅读之星、评选书香家庭。多方位、多角度落实阅读任务。</p> <p class="ql-block"> 阅读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阅读时我们的老师沉浸在文字的魅力中,同时也能汲取专业知识的养分;在师生共读中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看见孩子们的成长。在这最美人间四月天,让我们携手共读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