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在西方音乐史上,宗教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大多数创作基督教音乐的作曲家,他所关注的主要焦点可能并非是人的感受,也就是说:他并非是为了人所作曲,乃是为了神所作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太受难曲》/ 巴赫</p><p class="ql-block">严格的说,作曲家是一位礼物的制造者,他将音乐视为是一个礼物,而后在圣殿中,代表众人将它献给上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坐在台下的群众只是这个献礼仪式过程中的陪衬者,而非聆听者;是陪衬着礼物并且与演奏者同心合意的将音乐恭谦的献给上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台下的群众当然更不是礼物的接受者,或是评定礼物好坏的裁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基督教音乐的听众和评判者是上帝,它应该带有神圣的特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约 翰受难曲》巴赫</p><p class="ql-block">基督教音乐着重的不是「地点」、「内容」、或「人物」,而是著重一种在信仰中对音乐的「神圣态度」,或是所谓的「分别为圣」的态度。这就是基督教音乐的本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督教音乐最重要的本质就是「神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督教音樂的另一個本質或次要的本質是「神秘」 (Mystery)。</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俗的音乐也有雄伟、华丽、庄严的特质,但世俗的音乐却没有「神秘 ( Mystery )」的特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俗的音乐,至多让人愉快、享受、满足,但仅止于肉体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基督教的音乐在献给上帝这个主要的目的之外,它还能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使人的身心灵都能在音乐中获得益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好的基督教音乐能讨上帝喜悦、也能让基督徒从该音乐中感到平安、感到神的同在,感到想脱离这个罪恶及世俗的缠累,而希望能单单与神亲近、与神交流 ( Communion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样音乐中,基督徒们与神相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督教音乐中「神圣」及「神秘」的本质是互相关联、密不可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音乐抱持着「神圣」的态度的作曲家、演奏家、台上及台下的歌唱者,他们所表达出的音乐特别能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期基督教音樂時期」--- 4世紀到16世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 4 世纪到 16 世纪之前,教会深知基督教音乐的「神圣」与「神圣」本质,基督教音乐是献给上帝而非献给人的音乐,因此,基督教音乐与世俗音乐有很大的差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督教音乐遵循着一套严谨的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套体系内的音乐元素,单单用在宗教仪式中,不会用在他处;而外界的音乐模式更不会进入到教会中。</p> <h3>举例来说:在这一千多年中,基督教音乐只用了 4 种基本调式来创作音乐, 这四个调式主要是由 4 世纪的米兰主教安伯西俄斯( Ambrosius )所制订。</h3></br><h3>6 世纪罗马教皇贵格利一世( Gregorio I ),他以此四个调,再各自延伸副调,成为八个调式,但仍然只是在原来四个调的基础上作变化。</h3></br><h3>而这个贵格利一世所编订的圣曲,就是有名的「葛利果圣诗( Gregorian Chant )」。</h3></br><h3>接下来的一千年基督教都一直延用这种分别为圣的音乐调式传统。</h3></br><h3>葛利果聖詩(Gregorian Chant)</h3></br><h3>16世紀的基督教音樂:「文藝復興時期」</h3></br><h3>到了 16 世纪初之后,受到文艺复兴运动 ( 14-16世纪 ) 的影响,教会音乐逐渐的产生了一些变化。</h3></br><h3>最有代表性的是 16 世纪上半叶的基督徒音乐家 William Murdy 的求主怜悯。</h3></br><h3>在基督教的弥撒仪式中,最先唱的乐曲是 Kyrie:中文意思是"求主怜悯",所有的歌词只有 3 句:Kyrie, eleison ( Lord, have mercy 求主怜悯 )、Christe, eleison ( Christ, have mercy 基督,请赐予怜悯 )、Kyrie, eleison ( Lord, have mercy 求主怜悯 )。</h3></br><h3>弥撒是拉丁语 missa 音译。又称感恩祭,是早期的教会开始的感恩祭,是非常神圣、最隆重的祈祷方式 。信徒们用面饼和葡萄酒象征耶稣的身体和血来祭祀和感恩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舍命赐义的恩典。</h3></br><h3>Kyrie 是当时每一个基督徒音乐家都会创作的主题!</h3></br><h3>你会发现,比较之前教会音乐的变化及旋律性增加了。</h3></br><h3>17世紀初至18世紀中:「巴洛克音樂時期」</h3></br><h3>有些人认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比起之前的音乐在于较为明显的大小声的变化,以及更为华丽与气势磅礡。</h3></br><h3>然而,此时期音乐比起之前的音乐最大的不同乃是在于器乐音乐成为很重要的伴奏部分。</h3></br><h3>主流音乐仍然以声乐为主。</h3></br><h3>因为,人的声音是由上帝所创造,人声,特别是儿童的声音,被认为是最纯洁、最神圣的乐音;所以,教会乃是将最好的、最圣洁的人声献给上帝。</h3></br><h3>这个时期最起代表性的音乐家为巴赫(J. S. Bach,德国,1685-1750)及享德尔(G. F. Handel,德国,1685-1759)。</h3></br><h3> <h3>巴赫与享德尔不但是同时期人物,两人还是同年出生,且都出生在德国相离不远的地区</h3></br><h3> <h3>亨德尔的《弥赛亚》全部歌词依据圣经有关章节写成;合唱 “哈利路亚” 是西方古典音乐的保留曲目,在各种音乐会、宗教庆典、重要场合上演</h3></br><h3>巴赫很推崇享德尔,也希望有机会能拜访亨德尔,可惜两位音乐大师一生都无缘见到彼此。</h3></br><h3>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人都知道晚期的贝多芬是一位聋子,但大家比较不知道享德尔的晚期是一位盲人。</h3></br><h3>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正如许多音乐史家所说,没有巴赫,就不可能会有莫札特及贝多芬;后来的音乐家全部是在巴赫的基础上作发展的。</h3></br><h3>巴赫的 B 小调弥撒曲被列为是世界三大弥撒曲之一。</h3></br><h3>巴赫的B小調彌撒曲</h3></br><h3>18世紀中至19世紀初:「古典時期」</h3></br><h3>18 世纪初至 19 世纪初被称为古典音乐时期。</h3></br><h3>古典音乐在当时并不是说那时的音乐较优美如古典美人;而是后代音乐史家将这一时期的音乐曲名为古典音乐,如此而已,没有太多复杂。</h3></br><h3>不过,现代人除了将古典音乐这一个名词拿来指这一时期的音乐之外,也把它用来指与「流行音乐」相对的音乐,也就是把那些 20 世纪流行音乐之外的具有传统型式或风格的音乐都称为「古典音乐」了。</h3></br><h3>古典音乐时期最重要的事件乃是管弦乐团及交响曲的发展臻至成熟,使器乐音乐逐渐要转变成为主流音乐的时期。</h3></br><h3>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海顿( J. Haydn,奥地利,1732-1809)、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奥地利,1756-1791 )、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1770- 1827 )</h3></br><h3> <h3>海顿的代表作有:清唱剧《创世记》、《创世记弥撒曲》、《圣诞节交响曲》、《受难交响曲》、《耶稣在十字架上的七言》等.</h3></br><h3>《受难交响曲》<br></br></h3></br><h3>关于莫扎特</h3></br><h3>莫扎特的音乐对西方音乐引响非常深远, 不仅仅是因为许多音乐家 ( 例如海顿、罗西尼、古诺、柴可夫斯基和马勒 ) 对莫扎特的敬仰超过所有其他的音乐家;也不仅仅是因为莫扎特影响了许多基督教神学家,例如:齐克果、巴尔塔萨、及巴特。 </h3></br><h3>20 世纪基督教最伟大的神学家巴特曾说:“ 当我有朝一日升上天堂,我将首先去见莫札特,然后才打听奥古斯丁( St. Augustine )和托马斯( A. Thomas )、马丁路德( L. Martin)、加尔文( J. Calrin )和施莱尔马赫( F. Schleiermacher )的所在。"<br></br></h3></br><h3>从这段描述,我们就知道莫札特对他的影响。</h3></br><h3>是因为莫札特的音乐保有了非常丰富的基督教音乐之中那「神圣」与「神秘」的本质。</h3></br><h3> <h3>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莫札特三岁开始弹琴、五岁开始作曲。七岁开始在欧洲各大城市中做音乐演出。12岁时亲自指挥乐团演奏他的第一首弥撒曲。14岁开始创作歌剧、交响曲。</h3></br><h3>然而,在莫扎特短短在世的 35 年之中,除了十岁之前那段受人宠爱的音乐神童时期之外,其他二十多年的生活都是非常煎熬痛苦的。</h3></br><h3>由于他同教会的关系不好,受到教会权贵的迫害,一生贫困潦倒。</h3></br><h3>但是他深知他所拥有的音乐天赋是上帝所赐予的,他愿意用这个天赋创作乐曲来献给上帝、来荣耀上帝。</h3></br><h3>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他受到主教及教会权贵羞辱欺压时,他所创作的教会音乐仍然表达出对上帝及教会信念。</h3></br><h3>所以他愿意将教会对他的伤害放在一边,愿意将生活的欠缺放在一边,单单透过音乐来表达对上帝的信念,单单透过音乐向世人宣告他的信仰。这样的音乐才更显出、更堪称是「分别为圣」的音乐。</h3></br><h3>这就是莫扎特所创作基督教音乐中那个「神圣」的本质。</h3></br>「莫扎特」K. 427, C小調彌撒曲<h3>这是莫扎特被列为世界三大弥撒曲之一的 C 小调弥撒曲中的「求主垂怜经」。与巴赫「 B 小调弥撒」、贝多芬「庄严弥撒」并列。<br></br></h3></br><h3>照理说,他的一生遭遇这么多的痛苦及许多不顺遂,莫扎特应该会是一个悲观、哀怨的人。他的脸应该很苦很阴、他的音乐应该很忧郁沉闷。</h3></br><h3>但事实上,恰恰相反,莫扎特天天笑口常开、甚至能将欢乐带给身旁的人。</h3></br><h3>他的音乐与他现实生活中那种辛酸痛苦完全相反,他的音乐总是表显出从悲哀转向欢乐、从挣扎转向解放、从死亡转向光明人生。</h3></br><h3>他的歌剧作品「魔笛」的尾声正是这种光明驱散黑暗的最佳代表。他的音乐总是以活泼轻快、喜乐光明为主题。</h3></br><h3>所以莫扎特的音乐有一种「神秘」力量! </h3></br><h3>莫扎特的可贵并不在于他是一位音乐天才,音乐每个时代都有许多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可贵乃是在于他这样的天才:在苦难困境中,不但没有离开过他的信仰,而且还能倚靠信仰,走出人生的死荫幽谷;然后还能在困境中,透过音乐来表达出上帝是可信的、透过音乐表达出在苦难中的喜乐及力量。</h3></br><h3>因此,莫扎特他看到的不是生活中的苦难,而是看到在信仰中的喜乐及盼望。他似乎看到那更美的家乡,而欢喜的迎接着每个新的一天。</h3></br><h3>莫扎特的生命是一出精采绝伦的戏、是一出见证基督信仰的戏,令世人及天使在观看后都拍手叫好的戏。</h3></br><h3>莫扎特的《安魂曲》</h3></br><h3>十九世紀:「浪漫時期」</h3></br><h3>19 世纪的浪漫主义精神进入音乐界之后,基督教音乐就无法在保有其主流地位,直到今日。</h3></br><h3>贝多芬是这个事件的重要人物。</h3></br><h3> <h3>贝多芬之后的音乐家:韦伯、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李斯特、肖邦、瓦格纳、勃拉姆斯、理查斯特劳斯、威尔第等人基本上都是遵循着晚期贝多芬的浪漫派精神与理念。</h3></br><h3>贝多芬的「庄严弥撒」也是被视为世界三大弥撒曲的乐曲之一。</h3></br><h3>二十世紀:「音樂世俗化及商業化時期」</h3></br><h3>由于音乐商业化的影响,20世纪的音乐完全与 20 世纪之前的音乐形式及呈现方式完全不同。因此主流音乐不再是以一个样态被呈现,而是以多元化的方式被呈现。</h3></br><h3>音乐剧与 18、19 世纪的歌剧很类似,但与歌剧不同的是,音乐剧演唱家比较用现代的歌唱方式来诠释音乐,并且更强调戏剧与音乐的配合及整体舞台视觉效果。</h3></br><h3>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剧作家安德烈韦伯制作了音乐剧「万世巨星」和「约瑟的彩衣」。</h3></br><h3>「万世巨星」是用音乐剧来内容讲述耶稣的生平。 </h3></br><h3>他用同样的方式在「约瑟的彩衣」 里用音乐剧讲述圣经创世纪中约瑟的故事。</h3></br>Song of the King / 安德烈韦伯<h3>另一个非常有影响的音乐剧是《悲惨世界》,它是改编自法国文学巨匠雨果 ( Victor Hugo ) 的小说《悲惨世界》。乃当今音乐剧界「四大名剧」 之一。</h3></br><h3>这首音乐剧传递出人的盼望若非寄望上帝,而是寄望于人或这个世界,那最终盼望都会落空的。剧中的女高音唱出她原本以为世界是美好、而且将会更好。想不到一切的美梦的在现实中破灭。</h3></br><h3>唯有耶稣基督赐予的救赎和希望才可以超越现实、引向永恒!</h3></br><h3>全剧的最后一首曲子,讲述了天堂的美好,曲子中唱道:"你要记住,只有爱是永恒的;当你去爱一个人,就能够看见上帝的荣面!"</h3></br><h3>20 世纪,以民乐的方式来敬拜神发展迅速,美国的乡村音乐就是从福音音乐开始的。</h3></br><h3>民乐福音歌曲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曲子,其中包括《奇异恩典》和《你鼓舞了我》( You Riase Me Up ) </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