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俩爷爷

至味清欢

<p class="ql-block">又到一年清明节,这个时节祭祀祖先,缅怀故人,感念祖宗血脉传承,感恩先人功德,是华夏儿女的情结。此时,我的俩爷爷,与其经历的岁月浮现在头脑之中……我有两个亲密且伴随成长的爷爷,一个有血脉传承,一个有养育之恩。一个是爸的亲生父亲(哪边爷),另一个是爸的继养父亲(这边爷)。两个老人都住同村一个生产队,中间隔一条巷子,两个爷爷性格不同,秉性各异,却对我都一往情深。我哪边爷姓秦,名讳攀寅,字虎臣。出生于1911年,于1989年去世,老人家弟兄仨,他为长子。哪边爷的正配妻卢氏,为我父亲的亲生母亲,哪边继祖母姓徐讳名俊英,禹王村人,有大户淑女聪慧,视父为己生。我的嫡亲曾祖父及其上辈打拼创业,拥有殷实家业,解放前在村里还算中上档水平,解放初期,嫡亲大家族人丁兴旺,鼎盛时期,四世同堂,达十八口之众,居住有典型四合院,也算气派阔倬,一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这其中同哪边爷爷奶奶的长者风范和处事方格有很大关系。树大分枝,自然规律,土改时,大家庭一分为三,哪边我爷居祖宅正厦被划分成富农,而后家庭命运因此曲折多变。哪边爷是文化人,曾经在太原读的师范,后在西浒、下留村私塾当先生或者学校任老师,期间,教学认真,敬业负责,因材施教,精益求精,编辑了《小学生作文选》,深得师生喜爱,在周边村有一定名气。后到水头木器厂工作,1958年大雨持续,导致中条山山洪爆发,涑水河泛滥,冲毁木器厂而破产,他被迫回到村里。由于在村里文化程度高,当时农村有文化人极少,他有一颗热爱家乡的火热的心,从事村里的宣传工作,定期更换街头巷尾的黑板报,刷写标语,宣传国家的形势与政策。哪边爷,不但一辈子喜欢同读书人交往,而且一直热心教书育人,尤其对家里的孩子予以特殊的爱,关注他们成长。我生活在本村时,经常看到他同村里的老教师多有接触,当时有在县文教局工作的国英、公办教师学苏、丰才等长辈文人,这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缘,从爱与文化人打交道的习惯,显示他高调不俗。平时不苟言笑聊天,毫无意义的话语交流不多,他同邻居和家里人的交流极少。我自小没见过他同我继祖母当面说过话,是不是为在家里体现威严和地位呢?不得而知。他没打麻将或玩牌、下棋和抽烟喝酒等爱好,白天赋闲在家,总坐在椅子上,手里捧着报纸书刊阅读,关心国家大事。夜里,伏案笔记或者练毛笔字,当时停电多,为了不影响老累祖母睡觉,睡炕中间布帘分开,点起自己的煤油灯看书。他爱插缝过问小孩学习,这成了职业习惯,本家族我的兄弟姊妹小时从好远处碰见他都躲着或绕路走,不然揽住你要问在校学习情况,有时去家里专门找你给你出脑筋转弯题考你。如一个桌子四个角抹去一个还有几个?树上六只麻雀打下来一只还有几只等。我从不理解老人苦心,1978年,我以全村第一名考入夏中,他得知消息,反复质问考试情况,我都不耐烦了,甩脸子给他,生气怼他,对他不礼貌说,不相信算了,长大后方觉内疚不已。原先总感觉他啰嗦,令人讨厌,当成年后,换一个角度思考,这是一种深厚之爱?他对你以无私奉献情怀,启迪你的智慧萌芽,想通过解疑答惑,催生你的理想光芒。称之为你人生的家庭导师,难道不是吗?哪边爷爱干净整洁和心态悠然是两大好习性。老人经常穿着白衬衣,上衣和裤子洁净的一尘不染,有知识分子派头。尤其在农村的传统节日来临或者家里喜庆大事举行,更是如此。当年我按风俗结婚前几天,准备事项忙碌紧凑,左邻右舍和本家伯叔婶手忙脚乱张罗着,而哪边爷也不发表意见,只是每天来后把个人衣服洗了又洗,端坐在沙发上,好似接待贵宾。你们再忙,他永远保持淡定自在悠然。虽然七十多岁人了,大家也不需要他干什么,但是这大事之际的心态,令人佩服。我认为,这也同“文革”平反后的心情愉悦不无关系。在此不得不说说,他老人家的不白之冤。在文革时期,因为成份高受到了不公正对待,我记得他在大队召开批斗大会中,上过舞台亮相,胸前挂过纸牌子或头上戴纸帽接受批判,隔三差五看见他扫大街。当时我们年纪尚小,不清楚是政治原因,感觉丢人嫌眼,在大街上见他,总远远的躲开。他心里委屈,只是个人在默默承受。我们长大了,才明白其中也有人为的迫害整治的意思。国家拨乱反正后,他才舒展眉头,挺起腰杆,开启新生活。八十年代初期,村里人富起来了,纷纷盖新房,尤其是门楼主厦一个比一个高大气派,但建筑的装饰图案越来越少,特别是大门两边门框子的砖图案更是市场稀缺,老人家利用土窑烧砖,自行设计模具,加工门楼和房主厦屋脊装饰砖瓦,俗称额横。烧制的图案砖有熊猫竹子、红灯笼等,涂色更加亮丽鲜耀,体现祥瑞吉祥如意和喜庆之气。当时这个创新添补了运城地区农民建房的空白,运城地区报曾经做了报道,他随后别提多高兴,这也是他干的成功事业之一。我记得他用自己挣的钱买了一块金灿灿的手表,证明自身的价值和理想实现,并鼓励我们后人好好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我的继爷爷,又称这边爷秦姓,名讳喜康,生于1909年,1988年去世,享年八十岁。弟兄仨一妹,亦为长子,属清道光怀仁县训导第六世后裔,有家谱记载,原配妻亦秦姓名讳牡丹,秦寺村人,继妻杨彩娥,是父亲的奶妈,继妻是陕西人。这边爷一生无亲生儿女,养我父亲和姑姑。父亲出生时候生母便命丧黄泉,这边继母担任起抚养父亲任务。我们于1968年迁到继祖父家,那时这边继祖母已患重病,父亲和母亲带着继祖母到西安治疗也没挽回生命,于1970年继祖母因癌症去世。这边爷一生喜欢孩子,我们姊妹同他老人家一起生活的时间长,感情笃深,我从小在他的陪伴呵护下长大的。我和弟弟是在他的坑上睡大的,偷吃过他炕头板台匣子里糕点、糖果,每次得逞,内心窃喜,其实爷爷也心知肚明。弟弟妹妹在他的背上多有开怀大笑。他老人家引我们去禹王、东浒赶庙会解过馋过嘴瘾、还缠着买文具图书。夏天酷热,我同弟弟与爷爷在生产队的菜园井旁看菜房睡觉纳凉,闻着旱烟味,听着蒲剧曲,和着野外的蛐蛐鸣叫,这也是一种精神享受。有时爷爷煮油陀馍夹蒜菜,平时割上半斤肉炒几个菜邀请美餐一顿,夜幕静临陪爷而睡。拥有这样的童年,不幸福快乐吗?在县城读高中,周日返校会带爷爷准备的三四罐头瓶炒菜,作为一周副食,其辣香之味美回味无穷。记忆深刻的是他加工的挂面筋道可口,一尝忘不了。我参加工作并结婚后,这边爷爷已经七十五了,对孙媳极为疼爱,每次赶集回来,孙媳离家去校,他总悄悄在其梳妆台上放上好吃的,尤其是听说孙媳有身孕更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疼爱。曾孙出生过百天,他老人家更盯着孩子合不拢嘴。又过了三个多月就溘然长逝。这种隔辈亲,只有当爷爷奶奶才体会真切。这边爷品行好,善良亲和,勤快朴实,踏实本份,在乡邻间有口皆碑。因为祖母看病的拖累,家境不富裕,当时衣食不足,也没好的家底,祖业继承不多。分家留有宅院较小,仅有五间单坡南房,听说是大家庭的储物料的房子,靠给亲爷家解放前打短工和父母年轻能干,修缮续盖了偏房和门房等,1985年旧居形成了三面有房的院落格局。当时,这边爷年纪大了,为旧宅改建出力流汗的体力活干不动了,力所能及和操碎了心干了不少。旧宅位于村西井头巷的最里头,规划新宅基后,此旧居置换给了邻居家。爷爷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忙碌碌在田间地头,到去世前,也没停止过田间劳动。爷爷种菜是一把好手,土地没到户,曾经是队里菜地管理员,春夏秋季家家户户餐桌蔬菜,都有他的贡献。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更是早出晚归,在个人的地里干活,尤其是夏秋收之际,更是勤快,一生像一头老黄牛默默耕耘着,直到生命尽头。俩爷为我们家庭增了辉,为我们生活添了彩。我辈及后人接受哪边爷爷的文化基因,这是真实。他崇尚高雅、不落庸俗,终生学习、积极向上、锲而不舍、专注事业,心态淡定,顺其自然,是我们的榜样标杆。这边爷爷的善良和勤快、亲和以及默默付出的精神,对我的人品和处事、作风养成有一定提升助力。感情深远与血缘没有关系。我家庭及后辈要记住两个爷爷的恩德,教育好子孙后代,永远牢记,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我们从哪里来的,不要忘记回家的路,我们长多大,都用心去感恩哺育我们长大的亲人,在梦想的征途中去坚守孝心和良德善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