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三促我们在行动】阅读有方法 快乐读书吧——酒泉市南关小学整本书阅读观摩研讨活动

酒泉市南关小学

<p class="ql-block">  悦读点亮心灯,书香引领成长。在教育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引领下,为了更好地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阅读在语文课堂中开花结果、确保“双减”工作落实落地,酒泉市南关小学开展了整本书阅读指导观摩研讨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作为教师,我们深知阅读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更是有将阅读意义传达到每一个学生的使命感。部编版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就是一个信号,它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是课外阅读的要求。正如西南大学教授荣维东说:“沟通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让学生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探寻生命元素、挖掘生命真谛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这个信号便是让教师引领学生进入名著的世界,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在名著阅读中感悟并汲取养分,直至让阅读恰如其分,自然而然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可是,怎样让阅读贴近孩子的心灵?怎样软化名著与读者的隔膜?又怎样去指引孩子们去发掘名著经典的魅力,收获一份独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呢?这次观摩研讨活动让我们对整本书阅读指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p> 指导有法 依据可循 <p class="ql-block">  整本书阅读,顾名思义,我们要向着完整性阅读迈进。如何将整本书进行连贯的、有梯度的、全面的阅读,这是一个复杂而深邃的大课题。于小荣老师将她的教育思想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总结出“双线并进”的阅读教学模式,即学生阅读线和教师指导线齐头并进的阅读教学模式。作为教师,做好“三课”——导读课、推进课、展示课。面向学生,引导他们进行个性化通读、任务化精读、专题化共读。教师有了指引的方向,学生有了阅读的航标。于教师,教法可鉴,实践有路,引导有序,自身的教研从此也有了新的探索之道;于学生,阅读有径,任务明晰,学习有料,成长的道路便在攻坚克难的阅读中越走越广阔。</p> 阅读有根 目标索引 <p class="ql-block">  结合学生阅读体验来现身说法,现在孩子受环境影响,都喜欢阅读,但大多数情况都是没有目的,毫无章法,太多随意,导致阅读体验停留在浅层的满足。读书,也有自己的执拗,对于喜欢的故事题材,便会主动翻阅,而对那些施以自身偏见的、不感兴趣的书籍,是视而不见。对待阅读毫无目标与章法,毫无兴趣与期待的问题,在王晓芸老师这节课中找寻到解决之法。个性化通读,尊重每个人的阅读体验;任务化精读,去除漫无目的、散乱随意的浅层阅读;专题化共读,让不同的阅读品悟得以分享,让阅读的余韵不断绵延,不断升级。王老师高屋建瓴的教学思路,把握全局的教学眼光,让读者有了阅读目标,不做目无全牛,心中无序的读者。在这种层层索引的阅读任务之下,我明白了阅读活动应该立足一个根本,那就是目标。在一个个目标的驱动下,让孩子们接触经典,去除隔膜,走进经典,去除畏惧,不断读中品,品中悟,不断咀嚼文本,从而也不断收获精彩。打通阅读障碍,打通心灵与名著经典的连接之路。</p> 教学相长 交流互鉴 <p class="ql-block">  当阅读深入心灵,收获便在点滴阅读中安然生长。两位老师设置的展示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阅读,学生品析,学生分享,与之对应的是,教师倾听,教师总结,精妙提升,画龙点睛,双向共赢。真可谓是“教学相长”。师生在阅读中,都是平等的,可以对话,可以互鉴,可以共成长,真正让阅读走进彼此的心,让阅读生根发芽,直至长成生命之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整本书阅读观摩研讨活动,再次引发了我们语文课堂对课内外阅读的研究与思考。</p> <p class="ql-block">策划:刘建军</p><p class="ql-block">监制:张维明 于小荣 闫兴龙</p><p class="ql-block">审核:郭秀萍</p><p class="ql-block">编辑:张苗</p>

阅读

整本书

学生

教师

名著

观摩

研讨

体验

教学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