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字原创/李树华</b></p><p class="ql-block"><b>文图编辑/李树华</b></p><p class="ql-block"><b>图片自拍/《大洼村鱼池美景》</b></p><p class="ql-block"><b>音乐背景/《远飞的大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每当春天到来,我下乡的那个地方,田间地头道路两旁,到处都会开一种小黄花,我们叫不出她的名字,就把她称之为“迎春花”。后来听老乡说,她叫“苦菜花”。不管她叫什么,我都喜欢她,因为她是当地开放最早并且开得时间较长的小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又是一个春暖花开季,那年我二十二三岁,对未来充满幻想。那年,队里让我参加“养鱼孵化实验”工作,对此我充满好奇。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一切都是未知数。</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那年春天,地里刚刚长出小草,偶尔能见到一两朵小黄花。这时市水产局正在举办一个科学养鱼培训班,大队派我参加了这个为期十多天的培训班。这是我下乡以来参加的第一次培训,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培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们下乡的大洼村搞浅水养鱼由来已久,但鱼种都是外购的。队里派我学习孵化养殖鱼种,对我的信任和期望可想而知。可我对养鱼的事一无所知,好奇与压力同在,心里七上八下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好在我已经在渔业队工作了一小段时间,与队员们一起修建孵化池、苗种池,做一些孵化鱼苗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大家的关系十分融洽。队长让我大胆干,我心里算是踏实了一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下图是1974年5月18日培训班结束时,我(后排右一)和几位女学员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五月份的北方,气温快速回升,池塘边已长出一片绿色的小草,还有一些小黄花,每天从小黄花旁走过,心情都是愉快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渔业队苗种孵化的各项工作已经开始了。我们把三五斤重的大“亲鱼”放入了“亲鱼池”,绑好了“棕榈杆”,做好了鱼苗孵化前的各项准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那时,我刚参加完科学养鱼培训班,学了点书本知识,没有一点实践经验。苗种组组长老道(修志奎)经验丰富,让我在池边注意观察亲鱼的动静,发现“情况”就赶紧报告。观察了几天,鱼池里风平浪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突然有一天,平静的鱼池里泛起了水花,并且浪花越来越多,我一看这就算是有“情况”了吧,赶紧跑去报告。组长老道果断命令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棕榈杆投放到池里。过了一会儿,只见池塘里大鱼们互相追逐着,翻腾着,几十条大亲鱼把池塘弄得翻江倒海似的。过了好一阵儿,池塘里慢慢平静了下来,组长老道勾出一根“棕榈杆”看了看,上面有很多小米粒大的鱼卵,老道让我们把沾满鱼卵的棕榈杆捞出放入专用孵化池里。老道还真是“老道”,不慌不忙地指挥,当时真是很佩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们把沾满鱼卵的棕榈杆,密密麻麻地摆放到了孵化池里,压上几根木条,让棕榈杆浮在水下几公分,然后就等待小鱼苗儿孵出。</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为了观察方便,我把一小缕沾满鱼卵的棕榈皮,装进一个大口玻璃瓶里,放在化验室的窗台上,这样可以近距离观察小鱼苗的孵出。当时室内温度24℃以上,恒温效果比较好,孵化的过程要快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惦记着这些小鱼什么时候出来,每天早去晚归就怕错过了观察的时机。瓶子里的这些鱼卵变得越来越晶莹透明,卵里边有个小黑点,被外边一层薄薄的泡泡包裹着。经过五十多个小时的耐心等待,那天中午阳光很足,气温较高,终于有一条小鱼用尾巴把泡泡甩掉,它在我的眼前诞生了,紧接着一条条小鱼破泡而出。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我们用土办法成功孵化出了鲤鱼苗儿!随后,我每天给这些小鱼苗儿换些新水,喂些过滤后的熟蛋黄,小鱼吃完后,肚子是金黄色的,它们在玻璃瓶里上下游动,在阳光的照耀下漂亮极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室外的孵化池比室内温度低,因此晚了一两天,也陆续孵化出了无数条小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鱼池边的一片小黄花盛开了,大家的心情好极了,这是我在大洼村插队生活中最开心的时刻。</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周后,气温不断升高,孵化池的鱼苗密度太高了,需要马上分池,投放到苗种池养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往苗种池分送小鱼苗儿是个细致活儿,每立方米水面放多少尾鱼有严格的规定。我按照教科书的要求,事先认真测量了池子的面积和深度,计算出了每个池子可投放鱼苗的数量。又捞了满满一碗小鱼苗儿,耐心地数了有多少尾数,这样就计算出了每个苗种池可投放多少碗小鱼苗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分池那天真是很紧张,鱼苗都是从我手中过数发放,弄错了就麻烦了。那时苗种池由三个人分工负责,每人负责三个池子。我一边发放一边计数,由负责养殖的人自己送到池子里。当我发放快结束时,回乡青年小刘说她的池子里数量不够,我觉得我记得很仔细怎么会少呢?我坚持发放的数量是对的。可她说她也认真数了,最后一个池子确实不够数。我顿时感觉身上有些冒冷汗,天啊!她把我发给她的小鱼苗儿放到哪里去了,无法得知。好在鱼苗还有富余,只好又给她补了一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分池后,小鱼苗儿们在大水面放养,有了较好的活动空间,生长速度明显加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每天记录小鱼养殖工作情况,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鱼苗儿一天天长大,很快长到了一两寸左右,真是非常喜人。</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正当我们满怀胜利喜悦的时候,意想不到的灾难性事故发生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那天清晨四点多钟,天气闷热,雾气缭绕,气压很低。我出了村口往西边的苗种池走去。突然听到一种怪怪的声音,我加快脚步朝着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天啊!原来是苗种池里的鱼浮头发出来的,只见靠近越冬池的几个池子,小鱼们的头齐唰唰地露出水面,嘴巴不停地一张一合。真没见过这种阵势,心里感到一阵恐惧。我叫人赶紧去找组长老道,有个老队员赶来推上电闸往池子里注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时靠近越冬池的那个池子已有死鱼漂上来了,倒数第二第三个池子更加严重,死鱼不断增加,池面上白花花漂了一层。大家一边往池子里注入新水,一边往外排旧水,一边捞死鱼,所有的水泵都用上了,真是手忙脚乱呀。眼看就要成为鱼种的鱼儿死掉了,真让人心疼啊!随着太阳的升起,雾气散去,小鱼才慢慢沉了下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事后,我们对这次事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小鱼浮头主要是池水缺氧。我虽不是领导,但我还是认真地从技术角度,对分池养殖以来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除了下雾气压低这个重要的客观因素外,死鱼较多的鱼池,是否就是那个多放了小鱼苗儿的池子呢?死鱼较多的池子,是否是因为养鱼员投放了过多的肥料,造成池水浮游生物过多呢?这些也是造成池水缺氧的重要原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总之,这次事故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在后来的工作学习中,我一直告诫自己,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是我在养鱼生产实践中得到的切身体会。</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为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事故,我帮组长完善了苗种组的一些规章制度,进一步理顺了科学养殖的工作程序。渔业队长对我到渔业队以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让我以后工作再大胆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其实我刚到渔业队才几个月,很多东西都不懂,处于向老队员学习的阶段,平时除了日常应干的工作外,有时间我就是在读一些养鱼方面的书籍。我心里明白,队长是想让我发挥更大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小鱼苗儿变成了三寸左右的标准鱼种。市水产局的专家特意到队里来,巡视了苗种成长的情况,对我们的苗种孵化养殖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一再嘱咐我,等到鱼种岀池后,一定要认真总结一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鱼儿在摄氏10℃左右就不摄食了,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温度,鱼种应当岀池越冬了。最后统计结果共出池八万四千多尾标准鱼种,全部放入了越冬池越冬。</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下图为2018年作者回大洼村时与当年渔业队长、妇女主任见面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苗种孵化养殖工作结束后,我整理了全部资料,写出了一篇《土法孵化养殖,发展社队养鱼》的文章,得到了市水产局养鱼专家的赏识,在省《水产》杂志上发表。大队被评为“哈尔滨市淡水养殖先进单位”,我被评为哈尔滨市“科学养鱼积极分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想当年,在艰苦的插队生活中,有机会将自己学到的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自己受到了一次很好的工作体验。这种体验,对于青春岁月的我来说很难得,也可以说是受益匪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花开花落,似水流年。当年的我,如同在田野里自由生长的一朵小黄花,努力破土而出,积极奋发向上,勇敢绽放自己。时光不老,青春永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鎏金岁月,知青也自有知青的芳华!</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下图是2019年重游旧地,在养鱼池旁边拍的照片。2019年是大洼知青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