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丰富学习内容,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地委宣传部党支部4月4日举办“宣传业务大讲堂”第四讲,三级调研员赵永侠主持,邀请文艺科科长王楠分享挖掘发展鲜卑文化的调研收获。</p> <p class="ql-block"> 鲜卑祖源文化在全国独树一帜。拓跋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的一支,源于东北地区兴安岭一带,《魏书》记载明确了拓跋鲜卑的发祥地是“大鲜卑山”。1980年,呼伦贝尔文物工作站米文平先生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了该遗存—嘎仙洞,并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祝文石刻,说明嘎仙洞一带就是鲜卑族的发源地。东胡败于匈奴,鲜卑人退入鲜卑山,在大兴安岭深处,目前已发现的4000多幅岩画,是从距今2100年到18000年延续存在的。其中,以松岭古源镇沿河流走向的岩画带,题材是劳动场面、劳动成果和歌舞祭祀的场面。经专家鉴定,这些岩画的形成在距今1万年以上。呼中区碧水镇(场)发现的北山洞,发现了玉剑一把、4000多件玉器、玛瑙饰品和钻孔的珠子,经专家鉴定,“龙首洞”早在1万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且文明程度和时间早于嘎仙洞。1975年在松岭区大子扬山山洞中发现的两把青铜古剑及土陶制品,更将鲜卑拓跋的无字史书翻入大兴安岭,十八站古人类遗址挖掘,以及其他考古发现,都印证了周属东胡的鲜卑祖源就发源于此,大鲜卑山就是大兴安岭。目前,全国各地文化旅游发展中均体现出“寻根探源”渴求,著名历史学家佟冬先生的诗“时越千余载,鲜卑万里迁,莫道长城阔,云冈连嘠仙”正是对此现象的诠释,共同的感知使中华民族对鲜卑祖源有着强烈的探源渴求,来云冈旅游的游客在听完云冈石窟的介绍后,也有很多人追问,鲜卑发源地在哪里?这为我区与大同市及全国各大城市协同合作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 通过结合我区挖掘发展鲜卑文化实际,特别是ppt展示和观看电视纪录片,不仅创新了方式,而且增强了吸引力。认真总结山西大同发掘鲜卑文化的成功经验,客观分析了我区融合发展鲜卑文化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意见。让大家收获的考察调研的认识,分享了成果和启示,强化了对文化业务的探索,增强了深入实际调研的意识,为提能力、转作风、抓落实再添新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