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无韵不成诗,《中华新韵典》的有关问题说明:</b></p> <p class="ql-block">1. e、o 同韵。</p><p class="ql-block">e 与 o 在汉语拼音中发音的区别,是依赖于声母的,当其与 b、p、m、f 相拚时,发 o 音,与其它声母相拚时,发 e 音。</p><p class="ql-block">它两个其实是一个韵母,只是与不同的声母相拚时,才造成了读音的微小差别。</p><p class="ql-block">《注音字母》中用ㄛ、ㄜ表示,采用两个形近的字母,正是反映了读音的实际情况。</p><p class="ql-block">因此,把 e、o 归入同一韵部,在实际发音上是不违反“同身同韵”的标准的。</p> <p class="ql-block">2. eng、ong 同韵。</p><p class="ql-block">韵母 ong 的使用,只是《汉语拼音方案》的特殊处理。</p><p class="ql-block">从音韵学角度上讲,ong、iong 的韵腹都不是 o,而是 e,即应为 ueng、ǖeng,其韵身都是 eng 。</p><p class="ql-block">《汉语拼音方案》中还有一个韵母 ueng,与 ong 同音,可见 ong 与 ueng 是等效的。</p><p class="ql-block">在《注音字母》中,ong、iong 即为ㄨㄥ、ㄩㄥ。介母不同,韵母同为ㄥ,其与 eng 同身同韵的状况,更是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平水韵》分为一东二冬八庚九青十蒸,至《十三辙》统归中东,反映出古人已经认识到它们可以是同韵的。</p> <p class="ql-block">3. ie、ue 的韵身不是 e,而是 ê。</p><p class="ql-block">我们所说的“同身同韵”的标准,是以字的实际读音为依据的。</p><p class="ql-block">《汉语拼音方案》为了简便,对个别字母的使用做了调整。</p><p class="ql-block">比如,ie、ue 中的 e 实际应是 ê,即《注音字母》中的ㄝ,为了简便,以 e 代之。</p><p class="ql-block">注音时是简便了,划韵时却增加了一层假面具。</p><p class="ql-block">必须抛开假面具,按照其实际读音划韵。</p><p class="ql-block">因此 ie、ue 不应与 e 同韵,而应自成一韵。</p><p class="ql-block">《平水韵》中,此二韵杂于九佳六麻,《十三辙》始辟“乜斜”,反映出读音的发展分化状况。</p> <p class="ql-block">4. an、en 不同韵。</p><p class="ql-block">这两个韵母的字,有一部分在古代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因而《平水韵》把它们归入同一个韵部(十三元)。</p><p class="ql-block">现今有些地方方言中还保留着这种坊音,但普通话中已明显的区别出来了。</p><p class="ql-block">这两个韵母虽然都是以鼻音n做为韵尾,但做了韵腹的主元音不同,因而韵身不同。</p><p class="ql-block">按照“同身同韵”的标准,不应同韵。</p> <p class="ql-block">5. en、eng 不通押。</p><p class="ql-block">古人多有 en、eng 通押现象,多见于词。</p><p class="ql-block">现今有的地方方言中,仍有 en、eng 不分的现象,即是古音的残留。</p><p class="ql-block">普通话中,它们的读音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不能通押。</p><p class="ql-block">且新韵只有十几个韵部,字量大,余地大,用韵再无放宽的必要。</p><p class="ql-block">因此,不论从“同身同韵”的标准来说,还是从具体操作的尺度来说,这两个韵部都不应再通押。</p><p class="ql-block">(注:为简便起见,本文所举旧韵部仅为平声韵部,对其仄声韵部,根据“同身同韵”的标准,读者用者自会解决其韵部归属,兹不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其他几个问题:</b></p> <p class="ql-block">问题一</p><p class="ql-block">——怎么能取消《平水韵》呢?诗韵改革不是要取消《平水韵》。</p><p class="ql-block">方针中的“知古”的“古”字就是指的《平水韵》。“双轨”中的一轨,就是指的《平水韵》。</p><p class="ql-block">诗韵改革是要“允用新韵”,提倡新韵,由“单轨”变为“双轨”。</p><p class="ql-block">千万不要一谈诗韵改革,便以为就要取消《平水韵》。</p> <p class="ql-block">问题二</p><p class="ql-block">——《平水韵》已是历史定论,怎么能用今韵去补充、修改平水韵呢?</p><p class="ql-block">诗韵改革也不是要改《平水韵》,而是要改只准用《平水韵》的“单轨制”,建立新韵,“双轨并行”。</p><p class="ql-block">至于《平水韵》本身有无需要修订完善之处,那是另一个问题,不属于诗韵改革的范畴。</p> <p class="ql-block">问题三</p><p class="ql-block">——不学《平水韵》,不懂入声字,怎么能读懂古诗呢?</p><p class="ql-block">诗韵改革不是要“改掉”《平水韵》,更不是要让大家用今韵去读古诗,而是要建立以普通话为基准的新声韵系统。</p><p class="ql-block">“知古”就是要学习《平水韵》,懂得入声字。</p><p class="ql-block">不但如此,为继承古典诗词的传统,还要精研《平水韵》,精通入声字。</p><p class="ql-block">所谓“倡古知今(此处《中华诗词》编辑部原文如此,推究通篇可知应为倡今知古——冶超编校),双轨并行”,就是这个意思。</p> <p class="ql-block">问题四</p><p class="ql-block">——既然双轨并行,古韵有《平水韵》,今韵有《新华字典》。《诗韵新编》已经够用,还编什么新韵书呢?</p><p class="ql-block">《新华字典》是字典,不是韵书。它按拉丁字母的顺序编排,因而基本上是按声母编排,而不是按韵母编排的。</p><p class="ql-block">《新华字典》只解决读音问题,不解决韵部问题,因此,它起不了韵书的作用。用它作为韵书使用,显然不合适。</p><p class="ql-block">《诗韵新编》对韵部的划分仍有需要完善之处,而且通押近于《十三辙》,与韵部划分交错,使用多有不便。</p> <p class="ql-block">问题五</p><p class="ql-block">——不依《平水韵》,算什么旧体诗呢?</p><p class="ql-block">旧体诗的标志并不仅仅是韵,而是体式,风格、神韵等诸多方面。</p><p class="ql-block">《平水韵》,是以宋音为依据划分的。</p><p class="ql-block">时过“音”迁,代有新韵,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p><p class="ql-block">其实,古和今是相对的,《平水韵》对于宋以前的古音来说,也是“今韵”;与《诗经》《楚辞》,相去甚远;即于唐韵,亦多异处。</p><p class="ql-block">难道宋以前的诗词,就不算旧体诗了么?</p> <p class="ql-block">问题六</p><p class="ql-block">——新的韵书,必须划分入声韵部?</p><p class="ql-block">新韵必须以普通话为依据。普通话里已没有了入声字,怎么能出现入声韵部呢?</p> <p class="ql-block">问题七</p><p class="ql-block">——很多地方方言中还有大量入声读音,入声也应算今声,理当入今韵?</p><p class="ql-block">方言不能作为国家、民族的代表语言。</p><p class="ql-block">即如《平水韵》,也是以当时流行最普遍的“官话”为依据,并未囊括当时所有的方言。</p><p class="ql-block">如按方言划韵,就不可能有全国统一的韵书,这既有悖于国家大政方针,也有悖于广大诗词作者读者的愿望,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所不能采取的。</p><p class="ql-block">明白了以上这些问题,有利于理解和把握“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可以免去一些人不必要的担心和疑惑,同时亦可减少一些无谓的争论,把大家的精力集中到诗韵改革的大业上来。</p> <p class="ql-block">总之,以普通话为基础,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以“同身同韵”为划分标准,制定新的《中华新韵典》,与《平水韵》双轨并行,同时作为诗坛的正式韵书,乃是诗韵改革的基本任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