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生命需要一种铭记!</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清明节没有放假,我和学生一起过。像往常的每个工作日一样,我们照旧在进行着学业。唯一有点儿不同的是,因为清明,我的内心有点儿沉重,但是不知道该如何表现,放在去年我会不受控制地泪流满面,但又怕惹起母亲的伤心来。晚自习踏上讲台的那一刻,第一排的一个男生突然问“老师,你去上坟了吗?”,我压抑的情绪终于找到了突破口,我可以和学生一起告慰先祖。思考了片刻,我放下了手头需要批改的作文,在多媒体上搜索到了一首歌《清明节的雨》,也让学生放下了手头的资料,我们在歌曲里静静地打开了思念的匣子。今天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唯有铭记,我们才会知道自己如何来到这世界,最终将走向哪里,来去的中间就是我们这一生要走的路,明白了这些,我们才会去思考如何将生活过得有意义?我们才会去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死亡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也是我们生命当中都要面对的必修课。我们都是祖辈们生命的延续,在灵魂最深处,生命与生命之间是声息相通的。今天虽然我们没有到坟前,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祭奠先祖。请拿起笔,来一场和亲人的隔空对话吧。不管长短,不论文采,最爱的人都会感受到你的心声。在我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陷入沉思,在他们的笔下,或许是甜蜜的回忆,或许是深深的思念,或许是长长的祈祷,或许是深沉的忏悔,或许是永远的遗憾。我听到了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声,我看到了他们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了,此刻他们逃离了日复一日在题海战术里的挣扎,拥抱了最本真的自我。其实,生活中我们是需要情感表达的。</p> <p class="ql-block">提到声息相通这个词,还是在讲授冯至先生的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起初我只是粗浅地理解了其中的哲理,文中提到“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这节课我觉得清明节就是我们和先人产生关联的一个纽带,作者说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何况是我们和朝夕相伴的亲人之间呢!所以,我们尽管尽情地表达,他们在天之灵都会感应到。这一节课,我没有收他们的作业,我觉得只要是出于内心的表达,都应该给予满分。我们是血肉丰满的个体,每天不应该只是低头刷题的工具,在铭记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找到最本真的自己,最感性的一面,懂得感恩,明白亲人并不曾远离,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守护我们,明白我很重要,告诉他们我过得很好,今后我会成长得更好!我想这就是清明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净,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种精神。站到祖先和亲人的坟前,明白了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思念之余,我们更多的是学会珍惜眼前人,眼前事,好好活着,才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我们一起思念!</p>